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68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

圖 1.



唯識論九曰:
「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
三自性(梵語:tri-svabhāva),揣思邁巴瓦*
又稱三自相(梵語:tri-svalakṣaṇa),
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簡稱為遍依圓或三性。
是唯識宗的主要理論法義,
唯識宗的主體思想即是唯識無境,
三界萬法皆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阿賴耶識
(又名一切種子識)所變現,
世尊在許多經典中都說有三性。
三自性係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法性,
此三性必須依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前提才能存在。
遍計所執性為因執著而產生的幻象,
部派佛教對此因而不論。
依他起性為自條件構成的現象,
瑜伽行派著重的空觀。圓成實性為絕對的真實,
中觀學派對此高度理論化。
三者的比喻為看見月亮,
認為上面有嫦娥或是嫦娥的圖案
(遍計所執性)、
月亮是由太陽的反射才發光(依他起性)、
月亮原本就是圓的(圓成實性)。
《大乘入楞伽》:
「無明愛及業。諸心依彼生。以是我了知。
為依他起性。妄分別有物。迷惑心所行。
此分別都無。迷妄計為有。心為諸緣縛。
生起於眾生。諸緣若遠離。我說無所見。
已離於眾緣。自相所分別。身中不復起。
我為無所行。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
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三自性是唯識論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
唐代義淨三藏撰有《南海寄歸內法傳》,
即稱「相宗以三性為宗」。
《楞伽經》中說:
「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識聚,
二種無我義,涵蓋諸大乘。」
解深密經
(梵語:saṃdhi-nirmocana-sūtra;
藏語:དགོངས་པ་ངེས་འགྲེལ༏,
威利:dgongs pa nges 'grel,
THL:Gongpa Ngédrel),
屬於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經典,
如來藏學派亦重視此經。
「解深密」或譯為「相續解脫」、
「深密解脫」或「解節」,
依梵音為「珊地涅暮折那」,
是闡明密意(Abhiprāya)的意思。
涅暮折那(nirmōcana)即鬆解、放開。
珊地(saṃdhi)是指相續、連結、連續。
由於此經所明甚深密義,難可通達,
難可解釋,如同堅結堅固拘結,相續連接。
將此相續堅結解開,
解釋闡明如是甚深之義,名為解深密。
有二種完整的漢文譯本:
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
於北魏永熈二年(533年)譯,
《深密解脫經》
唐三藏玄奘,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在弘福寺譯,《解深密經》
二種節譯本: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在東安寺譯,
《相續解脫經》(相當於解深密經末兩品)
及《第一義五相略》(佚失)
天竺三藏真諦,於陳保定年間譯,
《解節經》(相當於解深密經初兩品)
本經又見於論書徵引:
《瑜伽師地論》卷75至卷78,
引用《解深密經》除序品外的全部。
無著《攝大乘論》彼果智分,
引用〈序品〉前半部。
世親《攝大乘論釋》卷1,
引用〈心意識相品〉幾近全部。
藏譯本
現存藏傳佛教《甘珠爾》中的《解深密經》,
譯者不詳。布頓佛教史記載:
11世紀時,由智軍所譯。
藏傳佛教譯本的根源,有數種不同說法。
呂澂與關德興考證,藏譯本是由梵文譯出。
呂澂認為是由玄奘攜回的梵文本譯出,
在前弘期譯出。日本學者桍谷憲昭考證,
圓測《解深密經疏》曾被譯為藏文,
因此現存的藏文譯本可能也參考了漢譯本。
另外,藏語《瑜伽行地攝決擇》
(Viniścaya-Saṃgrahaṇī) 引用本經(缺序品),
此與漢譯《瑜伽師地論》卷75至卷78同。
日文譯本
現存日譯本《解深密經》
由深浦正文註疏並日譯。
法文譯本由Etienne Lamotte譯出,
其底本不詳,
不確定是由藏譯本或漢譯本轉譯出。
英文譯本
Buddhist Yoga: A Comprehensive Course 
by Thomas Cleary. (Shambhala: June 13, 1995)
內容
本經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
三無性(trividhā nihsvabhāvatā)之說,
成為唯識宗的核心理論。
這是把《般若經》中
「一切法無自性」的義理,
用三自性及三無自性的架構加以清楚闡明。
三性中: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
人們妄執五蘊、
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
都有自性,並普遍執著這種假有;
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我執、法執境界。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āva):
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的,
是相有性空的假有;
顯示了客觀世界中依因待緣所生的假有現象。
圓成實性 (pariṇispanna-svabhāva):
徹底遠離虛妄遍計所執自性,
真正明瞭一切皆依他起自性,就是圓成實自性;
揭示聖人以如實智所認識的宇宙人生實質。
這三性也對應佛法的三轉過程。
凡夫由無知產生的心外實有我法境界是沒有的,
所以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
相即無性,了不可得。
依因待緣所生現象雖有,但不是自然有,
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無性,
蓋無自然性也。
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
但必須遠離凡夫錯誤觀念,
空去遍計所執才能證得,
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
由此勝義是依無性所顯,
修道人遣除遍計所執性之後,才能證得。
注釋
真諦、令因、玄範、憬興、元曉曾為
《解深密經》註疏,不過皆亡佚不存,
古代的漢語註疏只剩圓測所作還保存下來。
《測疏》約於九世紀時期由法成傳譯到西藏,
成為日後宗喀巴立《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的引據之一。另外,遁倫(道倫)的
《瑜伽師地論記》、清素的《瑜伽師地論義演》
亦保存對《解深密經》的註疏。
現存的《解深密經》註疏有:
唐代,圓測撰《解深密經疏》十卷
(另有稻葉正就和釋觀空對
所闕第十卷從藏譯本還譯的補遺)
唐代,遁倫(新羅僧人)撰《瑜伽師地論記》
卷二十到卷二十一上
(歐陽竟無取此編為五卷
《解深密經注》,
序品的解說取自親光的《佛地經論》)
唐代,清素撰《瑜伽師地論義演》
卷三十卷至三十二卷(出自趙城金藏)
日本,基辨撰《箋註解深密經》二卷
日本,德龍撰《解深密經講讚》七卷
民國,太虛大師撰《解深密經綱要》,
概論經史及全經大意。
民國,演培法師撰《解深密經語體釋》,
用白話文寫成,通俗易懂,
是學習本經的入門教材。
民國,韓清淨撰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略釋》,
註解分別瑜伽品。
在西藏大藏經中還存有三種藏語註釋:
無著撰《解深密略釋》
(Ārya-saṃdhinirmocana-bhāṣya),
二百二十頌,不足一卷。
智藏撰《慈氏問品註》
(Ārya-maitreya-kevala-parivarta-bhāṣya),
註解分別瑜伽品。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
所引解深密經慈氏品略解》
是韓清淨對此註解的漢譯本)
覺通(藏語:Byang chub rdzu 'phrul)
撰《解深密經廣釋》
(Ārya-saṃdhinirmocana-sūtrasya-vyākhyāna)。
現代考證
呂澂與橫山紘一主張,《解深密經》
屬於中期大乘經典,在龍樹後才出現,
約在西元3世紀時編成。
《瑜伽師地論》在〈攝抉擇分〉
中大量引用《解深密經》,
但在較早編成的〈本地分〉
中則大量引用《雜阿含經》。
《瑜伽師地論》與《解深密經》
之間的關係,在學者之間有所爭論。
平川彰、栲谷憲昭、勝呂信靜等學者認為,
最早的《解深密經》可能是以單行本出現,
獨立流通於世。《解深密經》中
〈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
〈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
這四品最早出現,〈分別瑜伽品〉
接著出現,〈地羅密多品〉及
〈如來成所作事品〉時代更晚,
至於〈序品〉受到《華嚴經》影響,
則是最晚加入的。在《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編成後,至〈攝抉擇分〉
編成前,這段時間由瑜伽行派,
將這些單行本集結成《解深密經》。
集結《解深密經》
的目的在於對抗龍樹的中觀學派論點,
大乘瑜伽行派以密意說,重新詮釋一切法空,
以支持自身唯識無境的論點。
Lambert Schmithausen認為,
《解深密經》是由《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獨立出來,之後編集寫成。
《解深密經》的集成,
其目的可能在於解決
由龍樹中觀學派所提出的質難。
在《大智度論》中,龍樹曾提出,
如果意識是存在的,
應該有第七識去與意識相應,
但是沒有第七識存在,因此無我。
註釋
趙國森. 華嚴經及解深密經 (PDF).
 Nirmocana, Nirmōcana: 6 definitions.
 Samdhi, Saṃdhi: 8 definitions.
 知周《成唯識論演祕》:
「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
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聲含於三義。
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三深密之義。
西方土俗呼此三種並名珊地。
亦如薩達摩聲包於二義。仙陀婆號通詮四名。
前後譯人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
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為優矣。」
遁倫《瑜伽論記》:
「前中言解深密經者。此經有四翻。
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脫經。
二求那跋陀羅翻名相續解脫經。
三真諦翻名解節經。
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經。
梵本一音具含三義。
一兩物相續義。二骨節相連義。三深密義。
歷代三藏各取一義故譯名不同。」
圓測《解深密經疏》:
「言解節者。如真諦記。解即解釋。
節謂堅結。堅是堅固結縛。
猶如木節及人骨節。
並有堅固拘結纏縛。此經所明甚深密義。
難可通達。難可解釋。
故非凡夫新行菩薩所能解了。
故說此義。名為堅結。此經能解。
故名解節。解節之義。凡有五種。
一深密義。如法身等。難可通達。名為義節。
此經能釋。故名解節。二者無明習氣心惑。
凡夫二乘所不能破。故說此惑名為堅結。
由緣真實。能滅此惑。故說真實名為解節。
三者智慧。緣此真實。亦說此智名為解節。
從境得名也。四者此經文句。名為解節。
從所顯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
所有微細難可了義。
聚在此經。分明解釋。故說此經名為解節。」
深密解脫經序:
「時有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留支。
魏音道晞。曾為此地之沙門都統也。
識性內融。神機外朗。沖文玄藏。罔不該洞。
以永熈二年。龍次星紀。月呂蕤賓。詔命三藏。
於顯陽殿。高陞法座。披匣揮麈。口自翻譯。
義語無滯。皇上尊經祇法。執翰輪首下筆成句。
文義雙顯。旨包群籍之祕理。含眾典之奧。
但萬機淵曠。無容終訖。捨筆之後。
轉授沙門都法師慧光。曇寧。在永寧上寺。
共律師僧辯。居士李廓等。遵承上軌。
歲常翻演。新經諸論。津悟恆沙。」
稻葉正就. 圓測‧解深密經疏の散逸部分の漢文譯. 
大谷大學研究年報. 1972, 24.
觀空. 解深密經疏(補篇). 圓光佛學院. 1986.
 《大智度論》卷12:
「問曰:云何我不可得?
答曰:如上我聞一時中已說,
今當更說。佛說六識:眼識及眼識相應法,
共緣色,不緣屋舍、城郭種種諸名。
耳、鼻、舌、身識,亦如是。
意識及意識相應法,知眼、知色、知眼識,
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識。是識所緣法,
皆空無我。生滅故,不自在故。
無為法中亦不計我,苦樂不受故。
是中若彊有我法,應當有第七識識我;
而今不爾,以是故知無我。」
勝義無性
(梵 paramārtha-nihsvabhāvatā),
又稱勝義無自性性、
無真性、第一義諦無自體相。
乃針對圓成實性而立。
真如為殊勝之真理,
亦為根本無分別智之對境,
故稱勝義。謂由遠離前遍計所執
「我、法」性故,假說無性,
非性全無。此即真如,
亦即唯識實性。
然此三無性被視為「密意說」,
而非「了義」,
因三自性中之後二自性,其性非無;
今假說其無性者,
是為否定世俗所執持之「實性」。
〔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顯揚聖教論卷十六、
辯中邊論卷上、三無性論〕
維基百科*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03-05 13:0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三無性
(一)相無性:是就遍計所執性而言的。
執著於實我實法,其實是迷情上所表現,
例如患眼病者,如見空華,
其實什麼東西也都沒有。
(二)生無性:是就依他起性而言的。
由種種因緣所生的假的存在(緣生),
沒有一定的性質。
又佛教以外之學派或凡夫所想的,
好像是自然的東西(自然生),
他們所執著的自體,
沒有一定的性質,這猶如幻事,是不實在的。
(三)勝義無性:是就圓成實性而言的,
真如為根本無分別智之對象的殊勝真理,
雖為一切的本質,
但不能依特定的性質加以規定。
此三無性之生無性、勝義無性,是就依他起、
圓成實之二性而說,其本體不能說是空無。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03-05 13:0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25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