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2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
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摩大師血脈論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軍事賜緋魚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
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
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馳求。
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
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不假外求。
又緣種種法語泛濫不一,轉使學人惑亂本性,無悟入處。
惟有達磨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為至論。
可以即證自己佛性,使人易曉。比之求師訪道,鑽尋故紙,
坐禪行腳,狂費工夫,相去萬倍,此非小補。
紹興癸酉見獨老人任哲序。

達摩血脈論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
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
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
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
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
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
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
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
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
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
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
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
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
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
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
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
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
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
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
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
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
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
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
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
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
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
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
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
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
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
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
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
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
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
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
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
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
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
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

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
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
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
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
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
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
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
云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
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
答曰:不別。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
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
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
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
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
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
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
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
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

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
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
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
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
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
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
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
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
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
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
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

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故云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
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
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
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

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
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
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
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
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
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
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
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採括,
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
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
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
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更無別語。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
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
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
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
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
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
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
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
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
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
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
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
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
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
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
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
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
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
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
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
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
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
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
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
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
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
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
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
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
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
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
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
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
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
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
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
若多瞋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
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
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
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
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

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
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
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
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
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
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
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
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
殺卻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
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

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
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
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
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
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
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
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
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
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
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
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
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
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
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
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
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
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
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
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
殺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
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
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
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
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
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
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
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
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
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
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
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
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
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
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
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
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
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
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
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瞋喜痛癢何異木人,
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
善業即有善報,不但瞋墮地獄,喜即生天。
若知瞋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
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達摩大師血脈論終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4-07 07:23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
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
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
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4-07 07:24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言下大悟,一了百了”的頓悟法門是怎樣的

在《壇經》中記載“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遷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
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這段文字敘述的是六祖得法因緣的前奏。
六祖“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到後來在五祖那裡
“言下大悟”是一個有過程的悟入整體,沒有此時的“心即開悟”,
便沒有後來的“言下大悟”。

其實這種言下大悟的“頓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
他要求修行者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在一瞬間領悟佛法的要領,
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壇經》里惠能提出“頓悟”是指“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一剎那間妄念俱火”,
達兩句經文說的言下頓悟指人思維通過一剎那言語作用產生的突變或飛躍。
“頓見真如本性”、“頓悟菩提”,這句話說的是由於人人都有佛性,
所以頓悟功能也是人人都有的。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我於忍和尚處(指在五祖那裡),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六祖認為自己和其師五祖都是通過言下大悟已經頓悟了。http://gh1388.blog.163.com/blog/st...1272110949414/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4-07 08:3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08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