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调琴弦
「二十亿耳!未出家时,你会弹琴吗?」 「会的,出家前我琴弹得还不错。」 「那好!当你弹琴时,如果琴弦调得太紧, 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太松,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松紧适中,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这样就好听了,世尊!」 「这就对了,修道人!修学太精进, 就像调得太紧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进不足, 就像调得太松的琴弦,又令人懒散懈怠, 两者都不能引领你成就。所以,你应当避开这两种情况, 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修得解脱了。」
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这番开导, 重新燃起了修学的热诚与信心, 常常念着上面佛陀弹琴譬喻的教导, 继续修学,不久便成就解脱了。
解脱后,尊者二十亿耳心想,应当去向佛陀禀报, 于是,就前往拜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的解脱体证: 「世尊!一位真正的解脱者,不是因为相信而能证入无欲; 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能安于远离; 不是为了不犯戒而做到无诤, 解脱者是因为贪、瞋、痴已尽的缘故, 所以能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 乐于取离;乐于心不移动。
一位心正解脱的比丘,不会因为他看见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 意念了什么而退失解脱,解脱者在六根认识境界时, 心不会被境界俘虏,始终能维持一贯地清净不杂、 坚住不动,能就其因缘,善观生灭无常; 善观无常中的寂灭性,就像一座坚固的大石山, 任凭哪个方向来的风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动摇、转移一样。」
佛陀听了尊者二十亿耳这番报告后, 十分欢喜,随后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解脱的人,应当像这样表白自己的体证。 二十亿耳的表白,不卑不亢,平顺真实, 他是真的成就解脱了,不是未证说证、 自取减损的增上慢者。」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六集第五五经》、 《杂阿含第二五四经》、 《中阿含第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增壹阿含第二三品第三经》。
二、依律典记载,佛世时恒河下游瞻波古城的首富,名叫守笼那。这位首富,因他的家产有二十亿钱, 所以大家都叫他「二十亿」。故事中的主角尊者二十亿耳,就是这位守笼那长者的独子。 因为尊者有一个富裕的在家背景,所以当他退失道心时,会想到回家从事布施。 传闻尊者的脚底长了毛,这项生理特征,引起当时频婆娑罗王好奇的召见, 也成为频婆娑罗王推荐他们父子拜见佛陀的因缘。尊者二十亿耳跟随父亲到灵鹫山拜见佛陀, 听闻佛陀说法后出家。出家后,因勤于经行,导致细嫩的脚掌常因过度磨擦而皮破血流, 所以佛陀建议尊者可以穿皮鞋来护脚。尊者不愿意因此而在僧团中显得特立独行, 于是要求佛陀允许大家都可以穿,佛陀答应了,遂成为僧团此项规矩的最初订定因缘。 (参考《四分律》〈皮革揵度〉、《五分律》〈皮革法〉)
三、故事的主要内容,各版本所载可以说是相同的,但发生地点则差异颇大, 今取律典与《增支部》的王舍城灵鹫山版。
四、极度自我鞭策的人,其原动力,可能是来自急于成就的迫切感。 这种迫切感,还与不能随顺因缘的自我主宰欲有关。伴随迫切感的,经常是急躁不安。 急躁不安,属于「掉举」的范围。修学中如果有这种情形出现, 应当想想佛陀为二十亿耳所说的调琴弦譬喻。或者平时也可以反省一下, 自己有没有这类负面的急迫感。
五、信与持戒,是佛法中常见的修学项目。然而,依尊者二十亿耳说, 解脱者不是依靠信与戒来成就的,而是关键的贪、瞋、痴止息。可是《阿含经》 其他经文不也说信、戒、施、闻、慧的修学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中间是可以没有冲突的,因为信仰与持戒是解脱修学的基础, 也都要与贪、瞋、痴的止息相关连,相呼应才是。
六、「如果琴弦调得太紧,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增支部第六集第五五经》作「如果琴弦调得太紧,琴调好音,能演奏了吗?」似乎比较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