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00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gphoenix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鮮花 x2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測試][硬碟] SSD、HD雙併 容量效能一箭雙鵰 WD Black2 評測
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就原始設計及限制,就市場需求而言各有其優缺點,可說是各有所長,當然也有廠商開發出使用Flash當硬碟快取機制,混合硬碟機 (SSHD) 兼具 SSD 的高速及硬碟機的大容量兩項特色,可大幅縮短開機時間並加快應用程式的速度,讓系統效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產品,但是實際上還是無法跟SSD完全比擬,另外硬碟上的NAND Flash大多容量不高,目前也是使用MLC等級為主,頻繁使用下也容易達到使用壽命,而讓硬碟快取失去效用,保固期內尚可送修,過了保固就跟傳統機械式硬碟相同,如何在單一2.5吋或3.5吋裝置讓儲存裝置的效能最佳化,仍是儲存裝置廠商努力的方向,2013年11月26日WD 推出 WD Black2 雙驅動硬碟,這款獨特的創新儲存產品結合120 GB固態硬碟(SSD)與1 TB的機械式硬碟(HDD)於一顆2.5吋硬碟,提供的雙硬碟解決方案。在升級筆記型電腦、小型桌上型電腦、單槽及AIO系統時,只需藉由WD Black2的單一傳輸與一個傳統的9.5 mm硬碟插槽,即可獲得SSD效能與HDD容量的產品表現。是專為電腦玩家、專業創作人士、電競玩家與電腦製造商量身打造,WD Black2雙驅動硬碟不僅提升硬碟在容量、效能、及可靠性的整體表現,並同時提升了使用者選擇儲存資料位置與如何儲存的靈活性。透過運用快閃記憶體及磁碟兩者的優勢,WD Black2 雙驅動硬碟可將資料讀寫工作從SSD 轉至HDD,除了可增加SSD的耐用度與壽命,更可讓使用者對資料存放位置有更好的掌控,並同時可減少使用者在雲端儲存空間的需求與花費。

加上消費者對於有較長保固期的產品仍是有所偏好,畢竟較長的保固期也代表原廠對於產品品質的信賴,雖然價位較高,但是仍是取得一定的市場,加上越來越多優質的SSD產品出現,市場上性價比高的SSD產品也相對增加不少,也隨著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SSD效能極佳相對預算較高的玩家也越來越多選擇SSD來做為系統碟,其中如SandForce所研發之控制器向來以資料壓縮演算法聞名,實測效能也相當不錯,目前也推出第2代的控制器產品(最近也發表的第3代控制器產品),效能也精進不少,單顆讀寫能有突破500MB/s的效能表現。固態碟以本身特性而言要取得大量儲存市場的青睞,在寫入次數壽命的問題仍有待科技的突破來改善,不然在寫入壽命的天險下,平價大容量儲存產品這塊市場應該是傳統硬碟仍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WD Black2採用SATA 6Gb/s的傳輸速度介面,厚度為9.5 mm的2.5吋標準規格,同時搭配傳統SATA連接埠,並可相容於各種的PC作業系統,包括Windows XP至Windows 8.1版本。雙驅動硬碟不需使用快取機制(caching algorithms), WD Black2雙驅動硬碟原廠提供5年有限保固,建議售價為新台幣8,999元,此次分享是屬於WD Black2 DUAL DRIVE產品線的產品,以下就分享其外觀及效能表現吧!!


WD Black 2產品規格與特色: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http://www.wdc.com/ch/produc...aspx?id=1190


外盒

斗大的WD Black2 產品品牌LOGO,顯示產品形象,也可以發現SSD產品的外觀為符合WD頂級產品及產品命名的黑色風格設計。


原廠盒裝



屬於WD Black2 系列,採用結合SSD與HDD的雙驅動硬碟設計,2.5吋硬碟結合120 GB固態硬碟及1 TB機械式硬碟,SSD部分多達120G容量做為系統碟已經是相當夠用,目前相對的價位也是與市場主流稍高一些,不過有著5年保固稍貴一些也是還算合理。


產品特色及保固資訊

簡單標示出產品5年保固特色及產地(泰國製品)。


外盒背面

簡單的產品特色介紹。


內包裝

內包裝就像精品的封裝方式,產品安裝說明書也放置其中,包裝設計也隱含成雙之意(盒中有盒,但可組成一輛賽車)。


內包裝開啟方式

與外盒不同,是採用掀蓋式。


內盒

一樣有著WD Black2 的設計意象。


內盒上層

放置啟動的USB金鑰及說明書等。


內盒下層

放置硬碟及USB3.0傳輸線。


WD Black2
WD Black2 套件總成

硬碟本體、USB3.0傳輸線、USB金鑰、保固說明及說明書等,相當齊全的配件組。


WD Black2 USB金鑰

金鑰可連結至產品的驅動程式頁面,在預設安裝中機械式硬碟需要安裝驅動後,並完成分割後方能使用,但只要經過分割後,其實拿至其他電腦安裝也能直接使用機械式硬碟分割區。


USB3.0傳輸線

可透過傳輸線,將硬碟轉成外接式硬碟使用。


WD Black2

WD Black2 DUAL DRIVE 硬碟屬於5年保固產品,外盒殼為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所組成,固態碟PCB部分並施以烤漆處理整體質感不錯,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SSD部分採用20nm MLC Flash、TRIM、S.M.A.R.T技術等,1 TB機械式硬碟則是5400轉的硬碟產品,厚度為標準9.5mm。


WD Black2 LOGO



採用雷射刻印技術,質感相當不錯。


WD Black2

明確標示為WD Black2 DUAL DRIVE 產品,120 GB固態硬碟及1 TB機械式硬碟,一般使用者當然不要拆解,可能會影響保固。


WD Black2 背面

明確標示產地(泰國)、相關認證及簡單規格,2013年11出廠的產品,相當的新。


連接埠

採用標準規格的SATA連接埠及POWER連接埠。


硬碟厚度

相容於9.5mm空間。


SSD位置

PCB使用螺絲及黏膠固定於硬碟上,就查詢到的SSD控制器為JMicron JMF667H,搭配2顆64GB的MLC NAND Flash。


安裝驅動程式
應用程式介面

具有多國語言(含繁體中文),初始使用時需先安裝驅動程式並將機械式硬碟磁區格式化之後方能使用。


安裝驅動程式



安裝驅動程式中

之後會重新開機,並完成機械式硬碟磁區格式化後,就能使用了!!


在磁碟管理中顯示

可以發現120 GB固態硬碟及1 TB機械式硬碟的裝置。


固態碟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CPU:Intel Xeon E3-1240 V3 ES
RAM:Kingston HyperX DDR3 2133 8Gkit
MB:ASRock Z87E-ITX
VGA:Nvidia GT520
HD:CRUCIAL REAL SSD C300 256G;WD Black2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HDTUNE
讀&寫測試

相較於傳統硬碟或是同級的SSD產品表現,WD Black2 表現相當不錯,存取速度也相當快平均分別突破470MB/s及140MB/s,整體搜尋時間不到0.06ms,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SSD表現還算不錯高達580分以上的表現,搜尋時間也相當快,充分表現出SSD的特性。


ATTO

效能表現,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423MB/s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50MB/s的效能,均與原廠標示的效能相當或更佳。


CrystalDiskInfo

支援S.M.A.R.T、APM、NCQ及TRIM技術。


CrystalDiskMark

效能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可以發現SSD部分並沒有採用如SandForce控制器一樣的資料壓縮技術,3項測試設定讀取最高達399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148MB/s左右的傳輸效能,與原廠標示值相當或更佳。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最高達487MB/s,整體搜尋時間0.06ms。


AJA TEST

讀取最高達394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至少140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AnvilBenchmark
Incompressible

獲得2737的成績。


0fill

獲得2755的成績。


PCMARK 7

也獲得5086的高分。


機械硬碟效能測試
HDTUNE
讀&寫測試

外圈受惠於SSD部分,相較於傳統硬碟表現傳輸速度相當優異,平均傳輸速度也被提升不少,搜尋時間則與一般5400轉的2.5吋機械式硬碟相近。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



AS SSD BENCHMARK

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105MB/s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80MB/s的效能,搜尋時間表現還不錯,約在16ms。


ATTO

效能表現略增,單顆讀取最高有突破109MB/s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10MB/s的效能。


CrystalDiskInfo

安裝驅動之後,可以發現整顆硬碟顯示為1120GB,並歸類為SSD,一樣支援S.M.A.R.T、APM、NCQ及TRIM技術。


CrystalDiskMark

讀取最高達111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109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AIDA 硬碟測試

讀取速度最高達499MB/s(外圈為SSD,所以傳輸速度較快),整體搜尋時間15.63ms。


AJA TEST

讀取最高達107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也有突破104MB/s左右的傳輸效能。


PCMARK 7

獲得1522的成績。


實際檔案傳輸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資料放置C槽,分別複製至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區域,並監控其傳輸效能表現。


分別傳輸

資料先後由C槽複製至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測其最大的寫入效能,固態碟寫入效能為140.32MB/s、機械式硬碟寫入效能為100.59MB/s。


同時傳輸

資料同時由C槽複製至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測其最大的寫入效能,固態碟寫入效能為110.00MB/s、機械式硬碟寫入效能為78.81MB/s。


固態碟傳至機械式硬碟

此時機械式硬碟寫入效能為81.71MB/s。


機械式硬碟傳至固態碟

此時固態碟寫入效能為52.17MB/s


固態碟及機械式硬碟同時互傳

兩顆硬碟裝置同時在做傳輸及寫入動作,對傳輸效能的影響相當大,此時固態碟寫入效能為32.79MB/s、機械式硬碟寫入效能為45.80MB/s。


小結:WD Black2 固態碟部分效能較傳統2.5吋硬碟裝置高出不少,整體存取效能不錯,ATTO測試讀取最高有突破423MB/s左右的傳輸效能,寫入效能部分突破150MB/s的效能,機械式硬碟部分則是與一般5400轉的2.5吋機械式硬碟相近,這款硬碟裝置是全球首款結合SSD與HDD的雙驅動硬碟,是原廠專為電腦玩家、專業需求使用者、電競玩家與電腦製造商量身打造的硬碟裝置,在現有的單一2.5吋硬碟體積內結合120 GB固態硬碟及1 TB機械式硬碟,給予使用者最大限度儲存容量,並提供SSD產品等級的讀取速度及搜尋時間表現,適合使用者在升級筆記型電腦、小型桌上型電腦、單槽、HTPC及AIO系統,作為換裝使用之硬碟裝置,不僅提升硬碟在容量、效能、及可靠性的整體表現,並同時提升了使用者選擇儲存資料位置與如何儲存的靈活性,運用快閃記憶體及磁碟兩者的優勢,WD Black2 雙驅動硬碟可將資料讀寫工作從SSD 移轉至HDD上,與使用者環境單純僅使用SSD的耐用度與壽命相比較,SSD的寫入壽命可延長不少,讓儲存裝置更加耐用,雖然寫入速度與主流的SSD產品有段差距,但作為系統碟使用,讀取速度的表現是相對重要許多,加上機械式硬碟空間作搭配使用,這樣的表現算尚稱符合需求,另外建議售價來說,可能就是會影響使用者購買換裝的一大門檻了,以上提供給有興趣的使用者作為參考!!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6 11:12 |
i1012347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頭銜:教育是良心的事業...  教育是良心的事業...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限)限級遊動漫
推文 x480 鮮花 x389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對不起!您沒有登入,請先登入論壇
對不起!您沒有登入,請先登入論壇



[ 此文章被i1012347在2014-03-21 00:11重新編輯 ]


吞食天地2
kof 10th
kof2003

<!-- BEGIN 數位男女個人地圖 - bbs-mychat.com - v001 -->
<div><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500" height="400" src="http://bbs-mychat.com/map.php?uid=26923&plugin=1&width=500&height=400" marginheight="2" marginwidth="2" scrolling="auto" allowtransparency="yes" name="mychatmap" id="mychatmap"></iframe></div>
<!-- END 數位男女個人地圖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3-20 21:4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060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