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1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u400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創作大師獎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05 鮮花 x24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晴天][快樂] 極端人格
形成極端人格的原因之一是幼少年階段一方面接收來自於父母親對彼此的抱怨甚或仇視心態,另一方面又承受期望將來有所作為之壓力。

父母親由於某些事物的價值觀差別或其它不明因素導致彼此的仇恨,最後演變成此生最痛恨的事物。那件事(無論是什麼事)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變成一個特徵,一種足以評斷道德標準的特徵,只要具有這種特徵的必定就是個很差勁不受歡迎的人。因此,父母親認為孩子必須摒除一切他所痛恨的那些特徵,不論那是什麼,他都不允許在孩子的身上發生,否則將會被視為道德有所缺陷,也就是自己所仇恨的「那個人」的縮影。

典型的例子是父母親長期地把對配偶的不滿全盤告知幼少年 (心理學上所謂的轉移作用--把自身的痛苦或仇恨轉移至另一人身上) ,雖然孩子總是大人的寶貝,你可以跟你的孩子無所不談,但這個行為是很危險的,因為它看來只像似父母親對孩子的諄諄告誡,然而卻隱然在幼少年的心理構築起一堵「形同道德般的底線」,這道底線在於將來必須,且一定要出人頭地,以避免被父母親嘴裡所咒罵的「那個人」所看輕(然而在心理層面來說卻是期望能藉此補償他在失敗婚姻中所失去的幸福),並且無須仰賴「那個人」(無論實質的經濟依賴或心理層面的精神依賴),當然這是不大可能的,因為真正獨立自主的生活並不須依靠否決另一個人而獲得。父母親在此同時向幼少年預告一道預言(也就是灌輸一種觀念),那預言就是幼少年必須去除所有跟「那個人」相同或類似的行為舉止,否則將來長大之後必定會是個失敗的人。父母親若抱持這種心理,且渴盼越深,則後續發生在幼少年身上的事件將更嚴重。

然而幼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還是會出現父母親所痛恨的那些行為舉止(有句話說的很好:孩子是無辜的,錯誤的是大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標準)。事實上幼少年成年之後畢竟是無法離群索居的,踏出社會之後勢必或多或少地沾染一些習性,也就難以避免地顯現出那些被父母親視為令人痛恨的「特徵」(這裡所指的並非是任何人都是認為不好的事物,有時候它只是因父母親的特殊心理歷程所導致厭惡的某事物。這部份在下一段文中再說明),而這更加驗證了父母親的「預言」,且那道「形同道德般的底線」經過幼少年出社會後的親身驗證結果卻是遙不可及的,因之幼少年在成年後極易否決自我,最後在社會的生活壓力下往往選擇崩潰或逃避。因為人類社會的複雜性與諸多劣根性使然,想要安份守己地度過一生就已不易,何況在弱肉強食的現代社會裡,出人頭地的標準又是在哪裡?若這孩子往後的人生道路並不順遂,則演變出極端人格的可能性將更大。

然而問題不止如此,正如前文提及在這其中潛藏著的一個繆誤:父母親所痛恨、不認同的那些「特徵」並非是任何人都是認為不好的事物,有時候它只是因父母親的特殊心理歷程所導致厭惡的某事物,但是受此觀念灌輸而成長的幼少年,長大後一方面必須遵守來自父母親的告誡,另一方面卻又發現這種認知的繆誤,因此出現了內心矛盾甚至引發他的反叛與掙扎。父母親對這種灌輸的要求越是頻繁及嚴厲,在孩子心中的矛盾也就越深,反叛與掙扎也就更加劇烈。

結論就是:父母親藉著孩子轉移自身的不滿與仇恨的結果,是讓孩子繼續承擔本該在上一代即應結束的問題。那些糾葛的情感本非單純的孩子能夠理解,父母親更不能強求孩子的慰藉反應,因為那本來就不是他們的問題。

此外,本文尚未提及另一種極易導致的偏差行為:對異性的態度。由於父母親抱持著仇視對方的態度,因此下意識中會把跟自己同性的孩子教導成同樣對異性抱持警誡的心態,而對於跟自己異性的孩子則極易形成否決甚至輕視,如此所形成的問題將更加複雜,欲深入探討實屬不易,故留待日後解析。



~~~人生是寂寞的華爾滋~~~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10-09-08 14:10 |

首頁  發表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347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