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135
|
分享:
x0
|
[疾病] 类固醇在皮肤疾病治疗上之角色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医师 赖建仲
一、对类固醇的态度两极化
在过去,常有门诊病人拿着用过的药盒说:「医生,上次我擦这种 药效果很好,能不能多开几盒一样的药给我?」通常这些药都是药效极 强的类固醇药膏,我们往往得花费许多唇舌才能让病人了解:并不是每 种皮肤病都适合使用强效的类固醇,过度使用或用法不当甚至可能产生 极大的副作用。
而近一两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的广为宣传,这类病人已明显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过度忧虑的病人,他们忧心忡忡地问:「听说皮肤科 给的药都有类固醇,对身体很不好,你给我的药千万不要有类固醇 喔!」这时我们又得向病人再三解释适度地使用类固醇对某些疾病是必 要的,且可将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面对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念,有时不免慨叹:昔日的仙丹怎么一下 子变成了骇人的毒药呢?当然类固醇还是类固醇,它并没有改变,变的 是患者的观念。类固醇就像一把利刃,用得好足以救人无数,使用不当 却也可能致人于死。所以,正确的使用类固醇是皮肤科医师的基本责 任,而教导社会大众对类固醇有正确的认识─不迷信与过度依赖它的疗 效,但也不会过度排斥,更是皮肤科医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类固醇在二次大战后,曾广应用在临床治疗,早期大约是风湿性 关节炎等。开启这医学新页的三位美国学者Hench, Kendall及 Reichstein,还因此得了诺贝尔奖。大约三、四十年前开始使用在治疗 皮肤病,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起来,它的效果令皮肤科医师感到欣喜, 但渐渐地它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类固醇是一群化合物的总称,最早被 使用的是可体松 (cortisone) ,它进入人体内可转变为氢化可体松 (hydrocortisone) 而产生作用,但若仅是局部涂抹则无法转变为氢化可 体松,而不具活性。这几十年来,经由生化学家不断的研究发展,各种 效果更强的类固醇药物一一被制造出来。例如:经过脂化作用可制造出 亲脂性的类固醇,此一步骤即是类固醇能用作外用药膏的重要突破;又 如在类固醇分子的某一碳端上加上氟、氢氧基离子或甲基离子即可改变 其强度。目前市面上各种不同的类固醇外用药不胜枚举,且不断有新药 上市,如何选择一种最合适的药物实在也是一门大学问呢!
二、类固醇为什么有效?
类固醇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药效呢?它的作用机转如下:类固醇 穿透细胞膜后会和细胞质上的受器结合,此结合体会和去氧核糖核酸 (DNA) 相互作用,而制造出某些种类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下列的 作用:
(一)消炎效果 (anti-inflammatory) :无论是细菌性、化学性、 物理性、免疫性或紫化性照射所引起的发炎都有效。 (二)抑制免疫 (immunosuppression) :它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而 阻断淋巴激素 (lymphokinee) 对标靶细胞的作用,因此可 用来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及扁平苔癣等皮肤疾病。相对 地,此种免疫抑制的效果也会造成感染的扩散。 (三)抗抑细胞分裂 (antimitotic) :外用的类固醇能暂时干扰表 皮细胞内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因此可用来治疗干癣。相对 地,它也会造成皮肤的萎缩。 (四)血管收缩 (vasoconstriction) :通常各种类固醇的强度即 是根据此一作用之强弱来设定。 (五)矿物皮质酮作用 (mineralocorticoid activity):它具有留 钠排钾的作用而会引起水肿,但目前已可藉着改变部份结构 式使这个作用的影响减低。 (六)糖皮质酮作用 (glucocorticosteroid activity) 此即为引 起库辛氏症候群 (Cushing愀 syrdrome)的原因。 (七)抗代谢作用 (antimetabolic effect) :过量可能造成肌肉 或皮肤之萎缩、紫斑及扩张纹。
三、类固醇如何分类
外用的类固醇药膏依据临床上的试验及它们对血管收缩能力之强 弱,可以划分为四级,强度以第一级最弱,依序递增,第四级最强。熟 悉药物的分级制度可使皮肤科医师在治疗患者时更加得心应手。(也有 人将之分为七级,药效最强者归于第一级,最弱者归于第七级,此种分 级法和前述分级法虽然相反,但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
此外,有些药膏除了类固醇的成分外,还会加入其它成分,做成复 方药膏。例如:(1)加入柳酸 (salicylic acid) 或尿素 (urea) :可使 角质层溶解,使药物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以增强效果。(2)加入抗生素:可 用以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但需留意有一些抗生素会产生过敏性之接触 性皮肤炎。(3)加入抗霉菌药物:可用以预防霉菌感染;但若病灶已确知 为霉菌时则应避免使用这类复方药膏,因为它无法使霉菌彻底被杀死, 反而还可能恶化病况;因此这类药物因限用于易受霉菌感染处(如腋 下、胯下)的湿疹病灶。
总之,皮肤科医师宜小心使用这些复方药膏,应该清楚确认皮肤病 灶的原因、使用这类药物的目的,也应能正确预知使用后的反应。至于 一般科的医师及病人,切忌抱持「乱枪打鸟」的心态,在不知道正确诊 断的情况下任意使用,如此不但无法治愈病灶,更会改变原本典型的病 灶表现,增加诊断及治疗的困难。
四、如何给类固醇?
了解了类固醇的作用机转,强弱分类后,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该如 何选择适当的类固醇来治疗皮肤病。类固醇给予的方法有下列三种:
(一)系统性给予(口服、肌肉或血管注射):急性期的湿疹、接 触性皮肤炎、药物疹、自体免疫性疾病(如:天疱疮、类天 疱疮、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常需以系统性给予的类固醇才 能控制。
(二)外用:大部分的病灶如湿疹、扁平苔癣、干癣、玫瑰糠疹、 白斑…都可用外用的类固醇药膏治疗。至于该选择哪一种强 度的药膏,有两大因素需列入考虑: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与 发生部位。慢性湿疹、扁平苔癣、干癣等常需使用较强的药 膏;白糠疹、玫瑰糠疹通常以弱效或中效的药膏即可控制。 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取决于皮肤的部位,角质层愈厚的皮肤 对药膏的穿透能力愈差,脸部的角质层最薄,腋下、胯下等 屈曲处次之,躯干及四肢再次之,手掌、脚掌与头皮最厚, 因此脸部的湿疹宜用第一级的类固醇,而手掌、脚掌的湿疹 则需第四级的药膏才有效。另外要特别留意的是,胯下、腋 下等屈曲部位由于有较高的温度及湿度,会产生类似密封的 效应而更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效果,因此宜尽量避免用到第 三级或第四级强度的类固醇。
(三)病灶内注射:针对蟹足肿、结节性湿疹、肥厚性扁平苔癣等 疾病,病灶内注射可跳过经皮肤吸收的步骤,药物直达病灶 内以产生较理想的疗效。但施行注射时切忌过量或打入皮内 以免造成皮肤萎缩。
五、类固醇的副作用
类固醇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在此作一个整理:
(一)局部的副作用:在脸部容易产生微血管扩张,在胯下或腋下 容易产生皮肤萎缩或扩张痕,在手背或前臂背部容易产生紫 斑或皮肤萎缩。
(二)痤疮、毛囊炎
(三)感染:类固醇会抑制人体的免疫能力而使患者易受细菌、病 毒或霉菌之感染,也会使原本已存在的感染更为恶化。
(四)肾上腺素的抑制:一般而言需要长期使用第三级或第四级的 外用类固醇,或长期服用或注射类固醇才会引起,但婴儿由 于体表面积对体积的比例较高,远较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这种 副作用。
(五)青光眼:长期在眼睛周围使用类固醇药膏会引发青光眼。
(六)过敏反应:对单纯的类固醇成分过敏的机会较小,但若药膏 内加入抗生素、防腐剂、香料等,则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六、有智慧地使用类固醇
在皮肤科的领域里,类固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治疗效 果至今很少有其它药物能与之匹敌,甚至有的疾病非得靠它才能治愈, 但由于它有不少副作用,稍一不慎,很可能就对人体造成伤害。大部分 的皮肤病没有立即的生命危险,国人又常喜欢自己当医生,皮肤有问题 时往往自己到药房买药膏来擦,或是把以前用剩的药膏,甚至把家人朋 友的药膏拿来擦,也不管正确的诊断是什么、皮肤的病灶在哪里,等到 病情恶化时才找皮肤科医师诊治。此外许多皮肤病无法完全根治,常会 反复发作,有的病人在求诊一两次后,便失去耐性,每次到门诊便要求 拿相同的药,或是自行到药房买相同的药,而忽略了皮肤病是千变万化 的。即使是相同一种病,严重的程度、发生的部位都不尽相同,有时甚 至会有几种病合并发生的情况,因此所用的药也应随病况不同而改变。 总之,皮肤有任何问题时,都应迅速找皮肤专科医师诊治,以期 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定期追踪治疗,以利医师评估病情之进展并可防止 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病患也应遵照医师的指示用药:口服药勿擅自增量 或减量;而外用之类固醇药膏对脸部、腋下或胯下病灶宜特别谨慎,不 宜过量,也不应擅自涂抹于青春痘、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霉菌感染引 起的皮肤病灶,不要将自己的药膏和他人分享,尤其不要随意涂抹于婴 幼儿的皮肤。若是经治疗后未达预期中的改善,就应再回门诊求诊。医 师是人而非神,再高明的医师偶而也有误诊的时候。保持正确的就医观 念及良好的医病关系,方可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且使药物的副作用减 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