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健康] 老化真的會「倒縮」嗎?—讓鈣流失的骨質疏鬆症
老化真的會「倒縮」嗎?—讓鈣流失的骨質疏鬆症 文: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 許禮安醫師
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而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因為常見於老年人,於是台語俗稱「老倒縮」。台灣的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因此骨質疏鬆症愈來愈普遍。
骨骼擔負我們身體的支撐與保護、運動、造血,以及鈣的儲存等功能,會不斷的分解及再生。通常在三十歲以後,從骨骼移出的鈣,比積存的要多,當骨骼密度逐漸變小,呈現中空疏鬆、脆弱而易骨折等現象,就是骨質疏鬆症。
為何骨質會流失?
骨質疏鬆症尚未有明確的發生原因,但醫學界認為和下列因子有關:
1.衰老:骨骼隨年齡增長產生正常老化現象,骨骼變得愈來愈不緻密。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能刺激骨質的形成、抑制骨質的分解,婦女一旦到了更年期或是切除卵巢,雌激素分泌停止,就會加速骨骼老化。
3.遺傳因素:骨質疏鬆有一定的遺傳性。
4.營養失調與生活不正常。
以上危險因子可分為兩類:
1.不可控制因素:年齡超過七十歲,女性已達更年期或停經,家族成員有骨質疏鬆症,身材體格特別矮小。
2.可控制因素:鈣質攝取不足,吸菸,喝酒過量,缺乏運動,喝大量咖啡。
骨質疏鬆容易骨折
骨質疏鬆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常是無聲無息直到骨折才知道。通常會有全身骨痛、無力,最常見於腰部、骨盆、背部區域,疼痛逐漸變成持續且加劇,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疼痛現象。
有些老人可能摔倒、滑跤、甚至輕碰一下就骨折。五、六十歲常見脊椎骨折及前臂橈骨骨折,七、八十歲則常見肱骨近側端、脛骨、骨盆骨及髖骨骨折。而老人的髖骨骨折有高達50%的死亡風險,故不得掉以輕心。
另外因為脊椎骨折長期壓迫,身高會明顯變矮或駝背,甚至導致脊椎側彎與關節變形。一旦症狀產生,造成體型改變,加上疼痛、行動不便、骨折手術等的醫療與照顧問題,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是極大的負擔。目前醫界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幫助已疏鬆的骨骼恢復原狀,因此預防保健很重要。
目前採用放射線掃描或超音波來測量骨質密度,有助於早期診斷。但並非所有成人都需要檢查骨質密度,可由醫師依前述症狀與危險因子來判斷。骨質疏鬆症患者須定期追蹤,最好在同一院所以相同儀器測定同一部位的骨質密度,比較可以明顯判斷出骨質流失情況。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鈣質流失是造成骨質疏鬆的最大元凶,因此平日飲食就要注意鈣質的攝取才是保健之道。專家建議國人每日鈣的攝取量,青少年約1200毫克(即1.2公克)、成年婦女約1000毫克、停經後的婦女約1500毫克,以確保體內足夠的鈣。
飲食的原則為:
1.多喝牛奶及食用乳製品(如優格、乳酪、冰淇淋等),亦可選擇脫脂牛奶、低乳糖牛奶及發酵乳等。
2.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物,如小魚乾、豆類、豆製品、雞蛋、芹菜、油菜、魚貝類、紫菜、髮菜、芝麻等食物。
3.避免食用過多的肉類及加工食品(含過高的蛋白質與磷質),避免高鹽高脂飲食,少吃過甜的食物,以上都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4.勿吸菸,少喝酒,咖啡勿過量。
防止繼續惡化
骨質疏鬆症一旦確立診斷,必須與醫師配合,找出致病因素是原發性(老化、停經等引起)或次發性(疾病、藥物引起),並且對症下藥,才能防止骨質疏鬆的程度繼續惡化。
通常醫師會建議患者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給予下列藥劑的治療:
1.鈣劑:一次補充鈣不宜超過600毫克,每日不超過1500毫克,不宜與含有植物酸的食物、可樂、菠菜等同時服用。不是所有人都適宜服用鈣劑,使用前應先與醫師討論。
2.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更年期女性及卵巢切除的婦女,適當補充雌激素,能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荷爾蒙在醫師謹慎評估使用之下是安全有效的。
另外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預防跌倒,可從兩方面著手:
1.改善環境安全:浴室、廚房、樓梯、廁所是較容易跌倒的場所,應該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防滑墊、加裝扶手等安全設施。
2.維持適當運動:運動可增加骨質、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度,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因而減少跌倒的機會及傷害。
建立骨質密度本土標準
值得探討的是:目前骨質密度測量儀器的正常值都是以歐美體格為標準,然而歐美人種的平均身高、體重與骨架都和我們不同,正如漢族和台灣原住民各族的身型骨架也不同,應該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比喻得誇張一點:以相撲選手為標準,我是營養不良;以NBA籃球員為標準,我就是矮冬瓜。所以台灣醫界應該努力建立本土的骨質密度診斷標準。
許禮安醫師小檔案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 經歷:花蓮慈濟醫院家醫科及心蓮病房主治醫師、 東華大學兼任校醫、 慈濟大學臨床講師 專長: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