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出处】原创
高中生物总是把ATP=能量,画上等号,但是说到怎么来怎么不见,总是听得乱七八糟。
因为能量的消耗和产生确很复杂,尤其听到克劳伯循环就昏倒对吧~~~
ATP(三磷酸腺苷)就是能量,也有人称(腺苷三磷酸)。
ADP(二磷酸腺苷)就是能量,也有人称(腺苷二磷酸)。
Pi把它想成是跟磷有关的物质。
整个反应是可逆的 ADP+Pi ---> ATP 代表合成ATP
既然是可逆所以 ATP -->- ADP+Pi 代表ATP分解释出能量
总之重点都是摆在ATP是能量,我们需要能量就是需要ATP。
吃东西消化后产生的能量就是在产生ATP,(ADP+Pi ---> ATP)
吃东西要不要消化? 要! 消化也要消耗点能量来使肠胃蠕动,(ADP+Pi <--- ATP)
呼吸要动作吧~~所以也要耗点能量,但是呼吸是为了产生更多能量。
所以身体里面不时的在耗能,也不时的再产生能量。
呼吸作用关于能量,分为
无氧和
有氧。
运动时,无氧总是要先发生,后来才会进入有氧。
观念:(1)约1~4分钟内高强度运动通通都是无氧,比如跳高、100公尺、马拉松开跑前的1~4分钟...
(2)4分钟后开始有氧产生能量,所以常听到有人提倡有氧运动就是长时间适当强度的运动。
常听到ATP能量产生在粒线体,而粒线体产生能量是「有氧」行为。
因此观念:(1)无氧产能在细胞质内。
(2)有氧产能在粒线体基质。
观念顺序:(1)无氧最先发生(1~4分):醣类(淀粉、葡萄糖、蛋白质、脂质)在无氧环境
发酵,到里跟酿酒一样。无氧分为两个,一个是ATP-PC系统,另一个是无氧醣酵解作用的乳酸系统。PC就是磷酸肌酸,功能是可以被分解产生能量来提供ADP+Pi --> ATP。那无氧醣酵解就是常听到的无氧醣解作用,醣类在无氧情形经过一连串反应最后换变成
丙酮酸,丙酮酸超重要,没氧时候丙酮酸就变成乳酸(接收氢离子转变成乳酸),有氧时候就进入下一个(2)来讨论。
(2)有氧是后来才发生(4分后):醣类(淀粉、葡萄糖、蛋白质、脂质)在有氧环境中氧化产生能量,这是吃的部份。运动时候刚刚讲的
丙酮酸在无氧时候会变成乳酸,
但是在有氧的时候却会变成乙醯辅酶A,有了乙醯辅酶A就可以进入
克劳伯循环(就是柠檬酸循环),也有人说是克劳伯环。他的目的是脱氢产生3分子NADH和1分子的FADH,产生这两样东西是为了丢给电子传递链用的,所以电子传递链是最后部份,电子传递链与克劳伯环一样也是有氧部份。所以有氧这里就是两个重点:有氧醣解 --->进入克劳伯循环 ---> 最后到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大致是使NADH和FADH经一连串氧化还原,途中会释出电子和氢离子这两个。(这就是常听到的
能阶释能反应)
呼吸进入的氧气就是用在电子传递链最后把氢离子和电子两个接收起来化合成H2O(水)。
【心得感想】在高中我们听到呼吸产生能量,听到电子传递链、克劳伯环就昏倒。
其实只有先有粗浅观念,再来深入了解就不难。
总结:1.先无氧(1~4分钟):
(1)ATP-PC系统(5秒内为主)
(2)乳酸系统
2.后有氧(4分钟以后):
(1)进入克劳伯环
(2)最后到电子传递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