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4111
夜市扛报纸
|
分享:
▼
x0
|
[励志] [转贴]再出发倾听生命的呼唤
再出发 倾听生命的呼唤 这是个让人迷惘的时代,也是个让人容易失落的时代。 经济不景气,让人「爱拼」也「不一定赢」。 谁能解救自己的生存困境? 答案是你自己。没人有权帮你决定。 给生命一个机会,思考自己究竟热爱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找机会放手一试,你的人生将完全不同。 这是一个迷惘的时代。 在银行界工作了三十年的章处长,感受尤其强烈。过去,进了银行就像拿到「预约幸福的车票」。 年资的累积就是升迁的保障:位置可以愈坐愈后排、头衔和薪水与年龄成正比。 但现在,或许就是过完年,金融业预计有一万名员工的裁员风潮,年资不是保障,而是包袱。 「世间的无常,常突如其来的令人哑口无言,」章处长如此自抒。 这是一个容易丧失「意义感」的的时代。 快四十岁的律师蔡兆诚,三年前结束了他的律师事务所,转进人人倾羡的新竹科学园区, 在股王级的明星公司工作。和同辈好友聚会时,一向有「以国家为己任」的知识份子性格的他, 却感叹「中年失落」:「我和我过去念法政的朋友都难免有些理想性,不论做什么事, 总是希望能创造些什么,只顾自己的生活是不太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的政治环境, 却让我们觉得无处着力……。」 突然间,人们看不到「下一个成功的机会」。 「中产阶级过去有基本信仰,努力到几岁,就成就到几岁。但是现在四十岁就要被喊淘汰了, 原来的游戏规则都不适用,不知道怎么去想像、面对未来,」心理医师、心灵工坊负责人 王浩威观察发现,最近,中年期或前中年期的人,对「存在意义」的困顿感比以往强烈。 过去十年,当大家忙着追求「迎头赶上」,问题便显得无足轻重。 提倡身心灵疗法的县立板桥医院身心科医师许添盛分析,过去的自我价值,依附在经济条件 和事业成就上,仿佛经济状况愈好,人的价值就愈高。但是突然间外在的成就太不可控, 中产阶级要被迫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价值,「失去了收入,就好像被阉割一样」。 猛然发现,事业之外的亲子、家庭、自我,都是一片空虚。 或许低潮来得正是时候。 愈来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尝试发现自己的潜能与热情。当组织的价值不等于 个人的价值,当头衔不等于终身保障,也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回归基本面」,寻找自己 心灵深处的召唤(calling)。 曾永鸿就是个极端的例子。 三十五岁,物理硕士,在竹科的某公司担任研发主管。曾永鸿的生活就像典型的竹科人一样, 忙得没有任何时间花自己赚来的财富。二年前,邻居挚友突然在工作中死去,引爆他对自己 人生意义的质疑。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到底想做什么?我现在的工作是我最想做的吗?」曾永鸿自问。 去年,他决定辞去工作,投身研究癌症病人的身心灵治疗法,做医师的协同治疗者。 每个月三万出头的薪水,却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同事朋友都惊讶他的决定,曾永鸿说:「当你开始面对自己生命的时候,是不需要解释的。」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放下一切,转向全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这个时代,或许需要多一点点 勇敢与想像力,才能铺展出自己的轨道。 一直梦想着当画家的郭振昌,在四十岁的职场黄金期,大胆卸下「秋雨印刷总经理」的头衔, 在「存够了过活的粮食」之后,就认真地当起了专业画家。他每年定期开画展,至今十年不缀, 被画界喻为「最懂得用策略与技巧构图」、「具有社会批判力、又有市场潜力」的画家。 当无限的经济成长不再,人们必须面临生活形态和价值观的彻底调整。「不是每个人都会 找到工作,也不是每个工作都可以做一辈子,」王浩威认为,人们必须学习「人生不只是 工作」,要有做「无用之事」的空间。譬如欧洲人很习惯趁年轻的时候,到其他国家居住三年, 藉此累积人生的视野。 英国知名的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不断倡导的「组合式生活」,或许是建立自我价值、 开展多元化生命潜能的好方法。 韩第认为,每个人的「工作」都可切割成四种组合:家庭工作、义务工作、学习工作及有 薪工作。过去我们惯以为常,全心投入的「有薪工作」,不过是四分之一。一个均衡有意义 的生活,应该平衡四种工作所占的时间,每年审视,并调整自己的「不平衡」。也透过从不 同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