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07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洛商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禅定] 明善复初
明善复初,动中静     陈淑凤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语,是弥勒祖师在耕种时见道所作,道本自然,道在一切生活之中,而农夫的生活最近道。他们识天时,敬天、畏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生活素朴,知福、惜福,连孔子都感叹说:吾不如老农。在这首偈语中,暗含着无上天机。
手把青秧插满田:
「手」乃是下手、入手,也可说是首要的意思。「田」是我们心田,性地。我们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及阿赖耶识。佛家又将这八识比做田地,人心称为七识田,就如同种田。人生在世,所种的善恶,就是来世的富贵、贫贱,二十八宿为人的藏田,称为八识田,是善恶的仓库,古语说:耕田不下种,枉费耕田力。但是第八识田所种的善恶,即成为轮回的种子。
「青秧」:青(清)也是一种颜色。看到青色,就感清凉、舒畅、无忧无虑。青秧,即青苗、幼苗,乃赤子之心,怀赤子之心,离道不远,赤子之心,贵在天真未凿,一片圆明,后有善恶。人身中也有一个朴,就是上天所赋予我们的本性,它的本体也是清静无为,光明如日月,是静定之心,未动心以前的心。简单的说,即是「道心」。天下苍生,生性都是极其良善,就是原来的善,原来的初,也就是完完全全纯洁不染的赤子之心。但人因落了凡身,物欲蒙蔽太深,气禀薰染太重,自性迷昧,有而不知有。同时受累世因果业力的影响,七情六欲攻其中,十色五光扰其外,灵性日丧,心中无主。永远也不能超脱七情六欲的束缚了。
今天我们非常幸运,能遇大道普传,能得天命,明师的一指见性,也就是得到了返回天真的玄妙关键,体悟到人的根本就在「道」。手把青秧插满田,可说就是入手认性,一指见性的意思,得道之时,在天命无上威神力加持之下,就把成佛的正因、道种,种在我们的第八识田中,直启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的佛心。我们要想超生了死、脱出轮回,就要找回放失的本心,寻找至善宝地。上上根器的人,在点道之时,即刻顿悟,见自具足的无漏智性。如六祖惠能,自己认识本来的真面目,菩提自性,即是心性合一,这时能勇修正道,永不退转,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了。
我们中下根器的人,如何把求道时,刹那的良心发现,佛心流露,化为永恒,如何内修心性,外行功德,就是我们天道弟子,先得后修的真义。
低头便见水中天:
水中天,便是性天,庄严之天。反过来说,明心见性,须低头。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低心下气,把一切心放低下来,把一切火气意识、念头放下。我们平常不愿低头,乃是我执、我见、我慢的障碍。在六祖坛经中,惠能来到法性寺,印宗法师在那讲经已久。本是佛门的先辈大法师,却能降伏多年来的我慢之心,舍己从人的来请教惠能,足见印宗法师也是一位罕见的大德,也因此,他才能得闻至高无上的顿悟法意。
如果心中常有轻慢别人的意念,那就是自我观念太重,非但无功可言,而且这种我执,使自己如入罗网之中,有了你我的分别,就会累积很多罪业,一位僧人叫法达,听说曹溪来了六祖大师,他也想去请教大师,但他自认礼诵妙法莲华经,已有三千多遍,非常自负,见了六祖,不按佛规礼节,五体投地,因此六祖做了一偈:
礼本折慢幢,(致敬顶礼,本来就如同在折消高举如幢幡的我慢)
头奚不至地?(为何顶礼时,头不着地)
有我罪即生,(心存我慢,罪业便生起)
亡功福无比。(若有功,而能不存功德之心,便成无漏因,有无比的福德)
同时迷妄的人,常执着于法相,一味观心看净,反而成了道流的阻碍,无法见性,若执于法上,反而被法束缚自己,六祖要人修持不动心性的功夫,对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皆不放在心上。昔日马祖道一为沙弥时,常一人独自坐禅,一日怀让禅师对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图作佛。怀让禅师就地磨砖,马祖道一问,磨砖做什么?磨作镜,磨砖那能成镜?那坐禅岂能成佛?要怎样才能成佛?用牛拉车,车不动,打牛还是打车?学坐禅,禅不在坐卧,学坐佛,佛无定相,法是无住的,因此求法不应有取舍的执着。
六祖说,外离一切形相的执着是「禅」,内在心性,丝毫不乱是「动」。外禅内定称为禅定。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心平、行直,其实就是「道」。一个见性的人,不会忘失自己本来清净的佛性,常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正气所以去躁气。见性是见到自己的佛性,从科学的角度看,就是了解自己生命所蕴含的能量,并且能无限度开发自身的能量。当然是否有得道,也是神能否转化为灵的重要关键。「不修禅定,不断烦恼」。
弥勒祖师揭示我们先要得道,手把青秧插满田,接着低头便见水中天。低头要从叩首中做起。人一叩谓之命。叩首是真正低心下气法。叩首时,全身放松,一心一意,若有若无,守玄,然后手抱合同,子亥相交,怀中抱,如婴儿。叩首在  前,神凝而心定,意静而念止,一上一下叩首,人在叩首礼拜的过程中,人与神灵会像凡铁一般,经过千锤百炼,愈来愈精纯,会自动感应,吸取浩然正气。因位叩首礼拜其目的,就是藉叩首的方式,使自性佛和至上主宰完全和谐一致。叩首礼拜是动的部份,意守玄关是静的部份,动是属于炼精化气,静是属于炼气化神。看起来非常平凡的叩首礼拜法,实际上是动静合一,就是炼神返虚的一贯做业。养浩然正气,并且直养而无害的功夫。动也是身体内各脏腑器官的运动,是属于气的激发或开发,静是属于气的吸取,聚集和提升。所以天道的运作是很奇妙的,最深奥的佛法,却在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当中,不知不觉契入最奥妙处──见性成佛。
六根清静方为道:
人刚生时,一尘不染,天性喜爱清静。长大后,涉世一深,接触一广,欲望也就跟着多了。长春子曰:人生本静是其性也,感物而动是其欲也。人为什么有「欲」呢?那是因为生而有六门,由六门生六尘,再生六欲之故。
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都是向外发展,所以具有六尘。六尘:视、听、嗅、尝、觉、知的功能。六门配合六尘就有六欲:色、声、香、味、触、法的需求。
三者联合作业,便有眼喜视色、耳喜听声、鼻喜嗅香、舌喜尝味、身喜接触、意喜知情,人心也就被欲牵着走了。
长春子曰:人有耳、目、口、鼻、身体之感,而成心中之欲,由是有爱、憎、喜、怒、忧、乐。爱过则伤精,憎过则伤气,喜过则伤脾、怒过则伤胆、忧过则伤肝、乐过则伤神。天有五辰,人有五脏,地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以心为主,心以神为器,人之生死,天君司之。神不离心则生,神离心则死。所以,真人全神、上智全心、中人全身、下智主求耳、目、口、鼻、身体的欲望,而自伤生命。「以心为形役」,心是为身体作无形的劳役,而大家也任由这颗心愈来愈复杂,愈劳瘁。何曾想过,尽管身体穿着华贵保暖的衣裘,心一恐惧,再保暖的衣料,也禁不住身体发抖;尽管眼前摆满美好的食物,心一警戒,再好的食物,也难下咽;尽管旅舍陈设豪奢,心一忧急,再气派的床褥,也筑不成梦乡。只有让内心宁静、简单,才不易毁伤。布衣、粗粝,曲肱之处也许正是安乐乡。
天地者,阴阳也。阴阳者,动静也。动而无静,则万物不成,静而无动,万物不生。动者自然之流行,静者人力的修养。人身须动,而人心须静,心不静则身不安。心动是因欲生。要使人恢复清静,要能遣其欲而澄其心。使欲念降低到最低最小的程度。
有志修道的人,就是要修养自己使内心清静无欲。修是把本性外的枝枝节节修掉,养自己的本性良知、良能。佛家治心的第一步是叫人不要滥用五官,甚至要我们去除这些有限的感官作用。再进一步就是看轻、看透人生的假相,所谓天真收圆即是收敛一切欲念色相,复回圆明自性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修道。
修道尚简,不可不知。欲简则心静,事简则身安,法简则易从,政简则易举,礼简则易守。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物得一以亨。一者简之至也。等到私欲杂念不生,天赋的本性与道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清静,但这种清静绝不是静坐观空的呆板。老子要我们恢复赤子之心,一切动静皆由纯善无恶的本性,自自然然地发出来。心中不住相,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应对合理,进退合宜,如此清静才能渐入真道,才能谓之得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即是不争,道家一味守柔,居后不居先,谦退而不争,道德经上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圣人之道,为而不有,有而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不争之德可以配天。因为二人争,一胜一败,三人争一胜二败,十人争一胜九败,损九败而益一胜,岂是天地之初心。天道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进一步说退步乃是知止。知止、知足才能不危、不辱。而且退步并不是放弃、消极,而是要效法弥勒祖师的大肚能容,慈心布满,善利万物而无形,人己两忘,无以为争,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不争才是道用之无穷。
总而言之,修道之人,明善复初,必须要有正确的信念,真诚的态度,深信因果,惜福惜缘,惭愧感恩,而在动静之间,用心的觉察,彻底的省悟,明心见性,才能在定慧、空有、福慧之间找到平衡点,而能无住生心,随缘自在,然后自利利他,圆融无碍而证圆满的菩提。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29 20:0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24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