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0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oery520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3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行] 学佛与学活
有人相信神通可解决生命的困境,把修神通当做学佛的最高目标,其实,学佛不应追求神通感应,「学佛」就是「学活」而已,学着以新的生命态度来过活。

  或许是因《西游记》及《白蛇传》等民间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多未学佛或初学佛的人,对佛教的第一印象大概都会想到神变的特异能力。

也有人相信神通可帮人解决生命的困境,因此对神通既敬畏又羡慕,把修神通当作是学佛的最高目标,这些都不是学佛应有的正确态度。就信仰的层次来说,佛教并不否定神通感应的神秘经验,然而如果学佛只想求感应、修神通,却对当前生命的问题与世间的真相缺乏正确知见,不但生命的困厄无法解决,还有可能因此走火入魔,引致无尽的烦恼。

学佛不为求感应与神通

  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学着修正自己身心行为的偏差,这是最实在不过的事了,并无任何神秘可言。平常人没有认清身心五蕴的真相,往往凭着感觉在过活。感觉来时,思潮澎湃,身心便不由自主地随感觉、随环境而转。

  打从出娘胎以来,我们每个人便具有先天的身心特质,这个身心受到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薰染后,不知不觉便形成了独特的偏好与价值观念。

内在的偏好与价值观左右了我们的思考习惯与情绪习惯,显现成为外在的言行、情感与情绪的现象。我们的言行情绪一方面激化了环境,另一方面也受环境的挑战与薰染,因而更加强化了内在的偏好与价值观。于是,就形成一个强固的「我」,形成我可以改变世界、我是独特不变的错误印象。

  学佛就是学着看清这个「我」,学着修正「我」的错误认知,学着不要被「我」骗。仔细看看,「我」是什么?是身体、感官、觉受与思想观念的集合体而已。人的精神力支配了物质的身体与感官的活动,而身体感官的活动又引起精神面的认识与思惟,强化了思想与价值观念,这一些都是「我」,也是「我的生命」的全部。

它们全都是因缘所成,是虚妄不实的。人因为不能体会因缘法的实义,我的存在当下以假为真,苦苦追求造作,本意为「我」好,结果却把「我」推入苦恼的深渊,这是生命中常见的颠倒苦恼。颠倒苦恼是因知见问题而起。

知见不正确,行为就偏差,偏差的行为招感苦恼,在苦恼的当下却看不清其根源,又生出错误的知见,产生错误的行为,再次引生新的苦恼。从知见、行为与苦恼的无尽连锁中,我们看到知见不正确是苦恼的根源,也看到了学佛修行的努力方向,亦即学佛应从正确的知见学起。

建立正知见出离苦恼
  知见因「活着」而有,是因精神面的感知与认识功能而建立。当身心与环境互动时,产生种种感觉,有欢乐,也有不快。这一切都是身、心、境和合而有,是因缘有。事过境迁,因缘离散,对境最初的一念与感觉早已消散,当时的环境也已不存在了,这是因缘空。然而人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往往「非有而有」,抓着事发当时的感觉在过活,用那个感觉与念头来支撑自己的生命活动。

  因此,生命中便显现出许多奇怪的现象,例如与人摩擦冲突时,受人咒骂,若干年后我们仍会记住得当时的难堪与不快,只要想到对方,就想到他的咒骂。于是,别人骂我们一次,我们在事后却拿对方的话来骂自己千百次。我们在如此自我折磨时,往往还振振有词,责怪对方的不是,怨恨对方让我们受苦,却浑然不觉自己被感觉骗得好苦,更不知此生最大冤家其实就是自己。

  透过这样的说明,道理是懂了,可是却仍经常知行无法合一,往往看得破却忍不过,想得到却做不来。因此,学佛还应把知见融入日常的生活中,用正确的观念来导正偏差的行为才能真正出离苦恼。知道要能做到,就必须学习回到生活中来调理身心,练习用正知见来导正身心的问题。

  学佛不必去追求神通感应,「学佛」就是「学活」而已,学着以新的生命态度来过活。过去被感觉所生的贪瞋情绪所障蔽,老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以自己的过失来折磨自己,以虚幻的未来来欺骗自己,现在对这些错误的习惯要开始学着放下,学着接受。

  放下不是什么都不管,放下是把「不空」的东西空掉。人有烦恼便是不空,不空的人心中一定有贪爱,有攀缘的对象,心中必然充满种种的苦恼情绪,也有许多的对立念头。因此放下就是不攀缘、不贪着。体证无我的人才能完全放下,我们凡夫一下子要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该练习少欲知足,常存感恩,这样就能少贪少恼。

  接受是以无差别的态度来对待生命中的一切;无差别不是刻意忽视,而是正视其存在却不离佛法。

不管顺逆、得失、敌友、怨亲、罪福,都等同视之作为修行的助缘,了解罪福顺逆都是在因缘中来去的事。来去之间如果生起瞋怨、生出贪着,就好好利用机会转化自己的念头。能这样子在生活中练习,每个顺逆境界都成为成长的机缘,佛法便在我们的心中生根,生命自然获得佛法的滋润。

  日常中的修行是练习接受与放下。接受才能面对,面对自能见到生命困境解套的契机。放下才能提起,提起正念修习正法,生活自然平安。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1-14 00:2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429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