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418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僧侶與科學家
僧侶與科學家
神秘的宗教領域,正等待嚴謹的科學家來探索!

撰文╱周成功,陽明大學遺傳研究所所長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場景:在舞台上,達賴喇嘛和一群佛教界的人士,面對一群西裝革履的貴客,台下是上千名引領而望的觀眾。這可不是什麼灌頂祈福的法會,也不是什麼「高僧」與「大師」正在進行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這是兩個月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一場「探索心智」的研討會。參與討論的,除了達賴喇嘛和佛教界人士外,其他全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家。

這場盛會的緣起,必須提到現在是尼泊爾雪謙寺的僧侶—李卡爾(Matthieu Ricard)博士。僧侶和博士有什麼關係?李卡爾出家前是個不折不扣的生命科學家。1960年代他在世界著名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追隨分子生物學大師、1965年諾貝爾獎得主傑哥布(Francois Jacob)得到博士學位。隨後在一個特殊的機緣下接觸到佛法,經歷一番掙扎,終於決定出家。李卡爾的父親是位知名的哲學家,他們父子間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出版在《僧侶與哲學家》一書中,最近李卡爾與一位天文物理學家也出了另一本書《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對談》。

李卡爾對佛教修行所產生的一些生理與心理的變化,一直不減他「科學家」的好奇,總想找出一些現代神經科學或心理學的基礎。他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合作,探討佛教冥想的訓練對心智的影響,是否能用最先進的儀器像是「核磁共振」來檢驗,進而希望讓我們對腦的功能有進一步的認識。過去,他們於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的總部,每年都有一次非公開的研討會,讓僧侶與科學家對話。2003年這個研討會由麻省理工學院麥高文研究所共同贊助,第一次對外界公開。這次公開的活動,顯示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對話,佛教界與神經科學家間,似乎已經找出了一個可以共同探索的課題。

許多佛教修練經驗的宣示,經常與正統神經科學的看法有異。譬如說:受過訓練的瞑想者常說,他們可以長時間(以小時計算)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物上,或是說他們可以在彈指間,來回轉移注意的目標達17次之多。西方科學家過去相信,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如此長時間集中,或變化得如此迅速。由於偵測腦部活動的現代儀器近年來有長足進步,科學家相信利用這些儀器,我們應該有機會客觀地驗證佛教修練對人類心智的影響。

說到這裡,我們不是該想想為什麼類似的對話,沒有如此正式地在台灣發生?台灣其實也有不少像李卡爾這樣背景的佛教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就是棄物理而就佛學,創立圓覺宗。他的信眾中像東吳大學物理系的陳國鎮教授、榮民總醫院郭正典教授,都曾積極地利用科學方法探討佛學中一些對人身修練的反應。像郭正典就非常清楚地證明,佛家所說的「獅子臥」對心臟功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小,是最健康的仰臥姿勢,這個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的《美國心臟病學期刊》(1998)上,表示西方正統學術界並不會排斥這樣嚴謹的研究。

對佛道修練這樣一個我們如此熟悉的文化傳統,去從事有系統的探討,很明顯地在台灣學術的主流價值中並沒有受到關注。他們的成果也許現在不能登上《科學》或《自然》,但誰又敢說未來不會在生命科學中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呢?當然也許必須聽到「哈佛」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召喚,我們才會有驚醒的一天!

【本文轉載自2004年1月號】

來自 http://sa.ylib.com/forum/forum...No=360&CL=16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20 16: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68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