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婴儿] 喂母乳 易黄疸?
哺育母乳好处多多,但也有小宝宝容易发生核黄疸的坏处,一旦婴儿出现严重黄疸时,母亲应停喂一两天,并配合医师找出真正的原因。
哺喂母乳,新生儿易得黄疸吗?吃母乳的志翔皮肤越来越黄,出生一周大时,不仅身体,连手掌和脚底都变黄了。妈妈警觉不对劲,赶忙请教小儿科医师。医师检验后,发现虽然其他黄疸的危险因子均呈阴性反应,但胆红素数值(俗称黄疸值)很高,不仅要住院照光治疗,暂停哺喂母乳,若照光治疗无法降下黄疸值,不换血甚至有核黄疸的危险。妈妈听了既紧张又困惑,母乳不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吗?为什么志翔可能会得到核黄疸呢?
黄疸是过量胆红素在皮肤、眼睛或其他组织的沉积,而胆红素是血铁值的代谢产物。人体中血铁质八十%来自血红素,其他二十%来自肌球蛋白、细胞色素和一些酵素。
刚代谢产生的胆红素是脂溶性的,又称间接型胆红素。人体中脂溶性的物质不易排出,间接型胆红素也是一样,过量的间接型胆红素到处堆积,临床上就是皮肤和眼睛变黄,若血液的胆红素值很高,甚至间接型胆红素会沉积在脑部的基底核,造成脑性麻痹,这就是核黄疸,也是新生儿可怕的噩梦。
正常情况下,间接型胆红素会藉由血液中白蛋白的帮忙,运送至肝脏中转化为水溶性的直接型胆红素,再经由胆汁排至肠道。在肠道中的直接型胆红素藉由细菌的分解,会形成更容易排出的形式—尿胆质,以便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新生儿为什么容易黄疸?不外乎胆红素的制造太多与排出太少所致。
正常红血球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天,在新生儿只有九十天,而且新生儿的每毫升血中含有比成人更多的血红素;在这双重因素影响下,新生儿每天制造胆红素的量是成人的两倍。若新生儿又因疾病的关系(如:蚕豆症、与母体血型不合、红血球型态异常、内出血与败血症等)导致红血球破坏增加,胆红素的制造也会随之增加,小婴儿看起来也会更黄。
另一方面,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胆红素的排出。例如肝细胞接收胆红素的接受器不足、感染、肠道蠕动减缓以致胆红素的再吸收增加,或肠内菌落减少,使得水溶性的直接型胆红素无法在肠道细菌的帮忙下形成更易排出的形式—尿胆质。以上因素均会造成胆红素的排出减少,当然造成体内胆红素上升,因此小婴儿看起来也会较黄。
此外,小婴儿会发生核黄疸,除了上述两大类因素外,临床上还常合并一些危险因子,包括血中白蛋白的量较低、酸血症、血中有过多游离脂肪酸、感染、使用磺胺类等药物。
喂母乳可以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增进亲子关系和增加小孩子未来的智商等,好处不下数十种,但是喂母乳也有一点坏处,那就是婴儿较易黄疸。特别是第四至第七天大时,其胆红素值会比喂食配方奶的婴儿高,其原因来自初乳的量较少,且初乳内含的脂肪与醣类较成熟乳少,婴儿获取的热量不足,肝细胞因此没有足够的能量将间接型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直接型胆红素;同时也因为婴儿的食物相对缺乏,肠胃蠕动减慢,增加胆红素在肠胃道中再吸收的机会,因此婴儿的间接型胆红素会上升,使黄疸更明显。
迟发型喂食母乳造成的黄疸,发生在出生第一周之后,与母乳中的雌二醇和未酯化长链脂肪酸有关,它们会抑制胆红素在肝脏的摄取与结合,同样使得婴儿的间接型胆红素上升,因此黄疸更明显。
不管是早发型或迟发型喂食母乳造成的黄疸,当婴儿的黄疸指数上升至需要照光治疗的标准附近时,很多儿科医师均会建议暂停哺喂母乳一两天(母乳仍然持续挤出保存,骤然停喂母乳易有乳腺炎与断奶的危险),再观察婴儿血中胆红素是否下降。若婴儿没有上述其它会导致黄疸的因子,停喂一两天的母乳就可以让婴儿的血中胆红素下降,之后再喂母乳,黄疸值虽然会再度上升,但是绝大多数不会比停喂母乳前高。如此看来,似乎喂食母乳的健康婴儿是不可能得核黄疸的。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小儿科医师,在过去十八年间找到六例核黄疸的小孩,他们在出生时纯粹喝母乳,均是大于三十七周的足月儿,且除了喝母乳外,没有其它会导致胆红素上升的危险因子。这六位婴儿在出生后第四至第七天时,均因黄疸值过高换过一次以上血,但还是免不了日后发生脑性麻痹的遗憾。
这些病例给我们的教训是,哺喂母乳的妈妈不能掉以轻心,放任小婴儿继续黄下去,而不尽早去找医师帮忙;另一方面,医师也不能太「铁齿」,断定喂食母乳的健康婴儿不可能得核黄疸。
随着医学的进步,许多造成黄疸的因素又陆续被发觉;或许那六位核黄疸的案例,后来可以找到真正造成核黄疸的原因,说不定母乳本身不是主犯,而是另一个罕见疾病的帮凶而已。
但请不要忘记,母乳是上天赐予新生儿的最好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