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38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圖 1.



元音老人
古代禪宗大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
「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意思是說,
我們的心隨著萬物生起種種的妙用,這就是應緣接物。
事情來了怎麼解決,工作來了怎麼完成,
我們心裏都明白,絲毫也不糊塗。
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這句話誤解了,
這裏不是指心有所住。
「轉處實能幽」,幽者,幽靜不動也。
轉雖轉了,雖然起念應付種種的事情,
但內心卻是不動的——心裏並沒放著這個事情,
就像不是自己在應付,而是別人在應付一樣。
孔老夫子講:「廢心勞形。」意思是,雖然形體在勞動,
但心並沒著在上面。這句話非常重要,
真要做到,非精勤觀照不可。如果沒有觀照,
這個心就會隨著物境轉,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牽制住了。
我們修行就是要不為物境所轉,相反,還要轉物。
我們有了某個東西,就利用它,而不要為它所用。
譬如,有杯子就用來喝水,有熱水瓶即用來保暖,
但不為它的得失所轉,不因它而生喜、愛、憂、惱之情。
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也不要費盡心力去追逐搏取,
更或為了取得這些東西而損害他人或是犯法,
那就是為物所用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麼能不生心呢?
而是要生「無所住」心,這個心不要停留在什麼事物上。
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可起,起念之後,如鳥過長空,
毫無痕跡。儘管在做事,儘管應緣接物,內心一無所住,
毫無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
本應如斯盡責地做,有什麼驕傲誇耀的;
失敗了,也不憂惱,因為自己並沒有馬馬虎虎、
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而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了,
以後只要改正錯誤即是。
做事不可能都很順利地圓滿成就,總會有失敗的時候,
失敗了也不要煩惱憂愁。應該仔細、耐心地分析,
找出失敗的原因,接受教訓,改正錯誤,
爭取下一次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
心裏總是坦坦蕩蕩、清淨無染,
這就是「轉處實能幽」的精義。
「隨緣識得性」,這句話很重要。
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隨緣則起妙用,
反之則會起種種煩惱。比如,一個很有才幹的人,
一時得不到適當的工作,不能發揮其才能,
此時也毋須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幹好本職工作就是了。
日久,他的才能自會被大家賞識,而遷任更適當的工作,
發揮其才能。假如因不滿本職工作而煩惱,
則烏雲遮住了光明,真性就顯現不出來了。
又譬如,工作職位升高,就高興歡喜;
職位下降,就憂傷煩惱,這都是凡夫俗子的見地與心態。
我們學佛的佛子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見解,
一切都要隨緣,因為升、降都是為大眾服務,
不可為個人的利益考慮。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
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只有隨緣起用,無所執著,才得真實受用。
前面已反覆講述,性不在別處,即在當下作用處。
它沒有隱蔽,沒有遮藏,也沒有隔斷。
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
平時妄念紛飛,固不識它,即當無念的千鈞一髮之機,
也往往被滑過去了。在你隨緣做事起作用之時,
如能迴光一瞥,「這起妙用的是誰?」
當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則參學事畢了。
因為性無間隔、斷續,而事有間隔,念有斷續。
學人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回過頭來看一看,
這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
不是當人的佛性又是什麼?!
一旦認識了本性,不再著相,隨緣起用,則大事畢矣。
這就是「隨緣識得性」。剛才解釋第二句時,
我們說了心無所住。大家當明白,只有念起不住,
不停留,心念不隨前念、物境跑,才談得上無念功夫。
倘若你果真能夠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
但是,學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
就在物境上盤旋不停,住在上面了。
這是修行的一個大障礙。怎麼辦呢?
那就須時時刻刻觀照,在事境中鍛煉,隨緣起種種妙用,
將住境、著相的惡習漸漸除光,
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動,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無喜亦無憂」。就是說,如果因緣很順,
事情做得很圓滿,我們也不喜;
如果因緣不合,事情沒做好,我們也不憂。
因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來無有得失。
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隨緣起用、恒順眾生、利益群倫的,
非為私利。復次,我們作事已竭盡全力,沒有絲毫馬虎,
成不居功,敗也於心無愧,坦坦蕩蕩,大機大用,
不喜不憂,不取不捨。觀照功夫做到這種地步,
觀照就不要了,從而更上一層樓,進入無功之用,
到達無為之地了。這時真性時時刻刻現前。
《六祖壇經》云:「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掄刀上陣之時,
性命在呼吸之間,也無絲毫慌亂,
但明見真性在起作用;縱或為國捐軀,殺身成仁,
亦無所謂,因真性是不生不滅的。
小乘聖人則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認為:哎呀!
這不又進入生死輪迴了嗎?他們不曉得,要成佛,
須到六道中度眾生。你不入生死,
六道裏的眾生怎麼度啊?而且,入六道實無六道可入,
身相有生滅,而性無生滅。所以,我們無須妄念紛紛,
煩惱重重,只要胸懷坦蕩,隨緣任運,逍遙自在就是了。
我們若能照這四句詩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們還要強調說明一下:從觀照而證到自己本來面目後,
還要常常保護它,即宗下所謂「牧牛」的功夫,
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調養得溫馴,毫無走作了,
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兩個階段,
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圓熟之後,才能放任。
功夫不圓熟,還是要保,還不能放。我們要弄清楚,
保和任是兩回事。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7-05-25 18:2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02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