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21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作意、不作意

图 1.



作意、不作意/果煜法师
或问:「岂不谓:心不在焉,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又唯识亦云:「作意,乃一切识现起时,所不可缺少之缘。」
汝何以谓:必待作意之心,皆放下后;才能自现起真如心之妙用?
答曰:如耳根圆通中所谓: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以及「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故不作意,不只还能了别;且境界还将更为宽大辽阔。
而作意者,即使能了别,境界却唯狭隘与封闭尔!
作意与不作意,乃如长镜头与超广角镜头。
以世间皆认定:要有作意之心,才能视而可见,听而可闻。
而我为什么再三提到:要把作意分别之心,全消除了,
才能证得真如心之妙用?
乃为作意,其实只是假相也:
一、作意乃依存于非作意根才有作用的。
故作意有间断,而非作意根不间断。
二、从缘起法来看,也没有一个能真正作意的主体!
如为有些因缘具足了,所以听到了,而非我能作意去听或不听。
否则,若声音很吵,我若作意不听,
把耳朵关起来,就可以不受吵了吗?
大可未必!又如寒流来了,我作意:不去管它冷不冷,就行吗?
我还是不得不添加衣服。
所以我们自以为:我能作意、能掌控。
其实根本没这回事。故能作意,只是众生的错觉尔。
以真正的根性,乃无作意与不作意的差别。
故如耳通圆通章,所谓『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以及『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故不作意,不只还能了别;且境界还将更为宽大辽阔。
而作意者,即使能了别,境界却唯狭隘与封闭尔!
作意与不作意,乃如长镜头与超广角镜头。
长镜头虽能特写,但视野却很封闭。
而超广角镜头,虽不能特写,但视野却非常宽大辽阔。
或者作意,乃如浮出海表的冰山;
而不作意,才是海底更宽广坚实的冰体。
故一般人都只注重于作意的表相,
而看不到更内在、更圆满的真如心。
真如心用
即不作意而自圆成,其觉明观照之用,其如虚空,能包纳万物而不动;
而意识的起落,却如浮云般地生幻起灭。觉明观照之心,又如大海;
而意识的浮动,乃如浪花起落,稀稀疏疏。故必待此时,
才能真体验到「真心为何?」,及真鉴别于「妄识为何?」
所以当我们把我执的末那消除之后,即能不作意,
而自圆成于真如心,觉明观照之用。为什么呢?
因为真心本来如是也。
这觉明的观照,
就像虚空,能包纳万物而不动。
故这时,既可返观于身体的存在、外尘的变化,
也可以觉察到意识的起落。但这意识的起落,却非妄识也。
以如对尘相,因作意而起执着,则称为妄识。
反之,只觉察到心相的存在变化,却非意识也。
所以虽证得真如心,还是不妨有意识的起落。
但意识的起落,乃像虚空的浮云一般,幻起幻灭。
或来或去,或多或少,而虚空总是一样。
故并不需要舍掉浮云,才能见到虚空。
或者再用另一种比喻:真如心的觉明观照,乃像大海。
而意识的现行,却像浪花一般,稀稀疏疏、起落不定。
所以能
真体验到真心的觉明观照、
不动不转者,乃称为见性。
而见性后,也才更能分辨「真跟妄」的差别:
不为有相或无相,而在于「是否作意」?或起不起我执而已!
这也就说,我认为
真正的默照禅,
是见性开悟后的境界;
从证得真如心,
而自然现起默照的功德。
至于未见性开悟的人,唯从「默」的功夫去着手,
从剥舍妄相而能见性。反之,如刚开始用功,
就想在「照」上得受用,这反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虽佛法论究到最后,一定是妙有的境界;
但如不透过真空的体验,即想契入妙有的境界,乃不可能也。
菩萨重因,凡夫重果。重因故,应求先契入真空的修证;
而重果者,却一心巴望妙有的境界。于是以不从因地上用功,
故对妙有顶多是雾里看花,而绝不可能真体验到默照的禅境。
所以默照,有没有成就?就看他:
是否真体验到真如心了?
如未体验到,则即使境界再开通辽阔,终究是外道禅而已!

作意与不作意,乃如长镜头与超广角镜头。


长镜头虽能特写,但视野却很封闭。
而超广角镜头,虽不能特写,
但视野却非常宽大辽阔。
或者作意,乃如浮出海表的冰山;
而不作意,才是海底更宽广坚实的冰体。
故一般人都只注重于作意的表相,
而看不到更内在、更圆满的真如心。



作意(梵文与巴利文:manasikāra),
佛教术语,指集中注意力,
使心识运作。是心所之一,
《俱舍论》将它列入大地法,
唯识学派将它列为遍行心所。⋯⋯
作意是使心警觉,集中。
将心导引到特定方向去。
《品类足论》将作意分为三大类:
学作意,无学作意与非学非无学作意。
舍论分为,胜解作意、自相作意、
共相作意三大类。维基百科*

《法相辞典》
解释: 瑜伽二十八卷十页云:
云何作意?谓四作意。何等为四?
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运转作意,
三、无间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云何力励运转作意?谓初修业者,
令心于内安住等住,或于诸法无倒简择,
乃至未得所修作意,尔时作意力励运转;
由倍励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
故名力励运转作意。
云何有间运转作意?谓得所修作意已后,
世出世道渐次胜进,
了相作意,由三摩地思所间杂,
未能一向纯修行转,故名有间运转作意。
云何无间运转作意?谓从了相作意已后,
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是名无间运转作意。云何无功用运转作意?
谓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名无功用运转作意。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39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佛学大辞典/心意识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
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
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
六波罗蜜经十曰:
「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
唯识论五曰:
「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
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在佛教中,心(巴利文及梵文:चित्त,Citta),音译质多,
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
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
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心(चित्त,Citta),意为思想、心灵、想像、理智等。
在梵文中,属于肉体部份的心,称为 हृदय(Hṛdaya),即心脏、肉团心。
属于意识、思考、心灵的非物质部份,称चित्त(Citta)。

华藏上师:若用现代文「中心」”Center”亦近似之。

解深密经 心意识相品第三 大唐玄奘三藏法师译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
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
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
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
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
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
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
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
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
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
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
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
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
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
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
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
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
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
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
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
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
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 恐彼分别执为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5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佛教的世界观:宏观与微观——索达吉堪布开示
或许有人心存疑惑:“佛教的这些真理,
到底能不能经得起真理考验?佛陀的思想会不会迟早被淘汰掉呢?”

这一点,你大可不必担心。
2500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过无数的科学家,
他们连佛教的一个理论也没能推翻过。
因此,不管是宏观、微观哪个层面,
佛教的真理始终都颠扑不破,站得住脚。

从宏观世界而言,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成住坏空有着详细的描述。
尤其是《时轮金刚》、《俱舍论》所揭示的道理,
在天文学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证。
而且,佛教中早已发现的一些简单原理,
科学人士绞尽脑汁长期研究之后,才推得出来。
就拿天文历算来说,藏传佛教中有非常简单的公式,
两三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历算出来,
包括出现几次日食、月食,时间具体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
全部都标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藉助任何天文仪器。
这种《时轮金刚》的历算方法,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
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广于藏地,对天文地理有非常明确的分析。

还有从微观世界看,
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也开示了深浅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认为外在的一切万法不存在,而是由无分微尘组成。
他们抉择到最后时,必须要承许无分微尘存在,
认为它是组成粗大物质的基础,就像物理学中的原子、夸克一样。

而观察心识时,认为粗大的心识皆由最微小的无分刹那组成。
这种无分刹那不可分割,且实有存在。

二、经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基本上与有部一致。
也认为粗大的物质或心识并不独立存在,
而是由许多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组成,这两种极微都是实有。

三、唯识宗:对组成心识的无分刹那并未破斥,
但对组成外境的无分微尘进行了否定。
认为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实际上都是内心的现象。

四、中观自续派或中观应成派:不仅外境不存在,
而且自明自知的内心,本体也是一无所有。
也就是说,不管外境还是内心,统统抉择为空性。
不过,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产生一切,
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这就是中观宗的最高理论。
可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

而人类随着科学发展,逐渐对此也有了一些认识。
比如,爱因斯坦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法国着名哲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也曾深有感触地说:
“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
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
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
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他们所得出来的结论,在空性问题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比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更接近于真相。

以前经典物理学推广于世时,人们最初以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
后来又相继发现了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
直到科学家盖尔曼发现了夸克,
并以此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才知道还有更小的微粒存在。
大家都觉得他发现了特别微妙的真理,
却不知佛陀早在众多经典中对此就有过描述。

我有时候跟国内外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知识分子交流时,
常会深深感觉到,不管是讲哪一个领域的知识,
实际上在佛教中都能找得到,这些知识并不太新鲜。
我有时候在书店看到一些畅销书,比如《当下的力量》、
《秘密》,翻开以后,发现这些所表达的都不离大乘佛教的教义。
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世间比较孤陋寡闻,
但至今为止,我所接触的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
确实都可以摄集在佛教的理念中。

有些科学家发现一些现象震惊世界,大家就觉得不可思议。
例如前几年畅销的《时间简史》,是英国剑桥大学霍金博士写的,
当时可谓轰动一时,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霍金博士“还在《果壳中的宇宙》里”告诉我们:
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三维的物质世界,
但实际上宇宙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甚至可扩展至十一维。
这就说明还有许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
我们如今的所见极其有限。 这个道理,
与《华严经》中提到的“芥子纳须弥,一念遍三千”、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其实不谋而合。

此外,16世纪显微镜被发明出来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水中竟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细菌,对此深感稀有。
却不知释迦牟尼佛早在《阿含经》中,就告诉过弟子:
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 由于这些虫不是肉眼的对境,
故即使我们喝了水,也不算是故意杀生。

诸如此类的许多佛教道理,希望大家去仔细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信你会进一步认识到佛教的甚深与广大。

假如你想参阅一些佛教经论,那佛教的甚深之处,龙猛菩萨、
月称菩萨进行了解释,后由寂天论师等作了更详细的阐述;
而佛教的广大之处,则由世亲论师、无着菩萨等进行了宣说。
印度的这两大传承,后来完整地传到藏地,并弘扬至今。
现在包括西方的很多知识分子,对此深广法门也有特别强烈的希求心。

有时我遇到国外的一些老师和大学生,
他们不管是安住的境界还是所学的理论,都非常高深,
我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不好意思。 在座的各位也同样是知识分子,
所以不管你学佛还是不学佛,
都应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智慧,来观察佛教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6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宏观这名词,通常用来描述,
那些可以被肉眼测量与观察的物体。
当用在现象或抽象物体(abstract object)时,则是描述,
我们所能理解,存在于这世界上的。通常被认为是宏观的长度尺度,
大致在1毫米至1公里之间。
宏观这词语也可指引为大尺度观点;那就是,
只有从大尺度才能得着的关点。
一个宏观的立场可以被认为是一副大图画。
宏观的观察一个皮球,只能看到一个球;而微观的观察,
则可以看到一层厚厚的皮,皮上有许多绉纹与裂缝(经过显微镜观察),
或者将尺度变得更细微,则可看到一团群集着的球状体的分子。
在物理学里,宏观是一种与观察的对象,有密切关系的物理特性。
如果观察的是银河,那恒星只是个微观的实体,
虽然恒星的尺度的数量级大大超过我们。另外,钱学森提出,
现代科学应当将原有的「宏观」和「微观」
概念扩充为五个,即:渺观、微观、宏观、宇观和胀观。
维基百科*

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与“宏观”相对。
粒子自然科学中一般指空间线度小于10-7~10-6厘米的物质系统。
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与之相应的场。
基本粒子也有其内部结构。
观世界的各层次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在社会科学或者广义的概念,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
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
有时候,我们还常常用到中观这个概念,即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
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
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
有时候, 我们又将宏观世界特指星系 、宇宙等物质世界,
而将人类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世界称为中观世界。
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
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 ,叫做宏观科学,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 通常把从小的方面、
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
比如说,研究某种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们称之为宏观社会学;研究某个社会特殊现象、
局部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社会学。
又比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
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微观- 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宏观和微观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 ,这是必然的,
而且其中的矛盾纷繁复杂并时刻变化。
同时,这也就是辩证法的精髓所在了。
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克服旧的矛盾,
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矛盾。
宏观微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没有宏观,也就无所谓微观;
反之亦然。 哲学范畴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矛盾,比如整体与局部、
质与量、存在与思维等等。 如果要在宏观上把握大局,
就要抛弃微观的影响 ,比方说宏观调控就是这样。
如果代表了微观的利益 ,那自然就会不断放大微观的比重 ,
以达到影响宏观、服从微观的目的 。
宏观是建立在微观之上,是微观的积累到一定的产物,
从整体和部分来讲,宏观是微观的集合。
两者是统一的,微观和宏观只是一个角度,
微观的影响会制约着宏观的发展.所以必须全面分析问题。
互动百科*

佛教的世界观—慈诚罗珠堪布
http://www.punz.net/index.php/%E4%BD%9B%E6%95%99%E7%9A%84%E4%B8%96%E7%95...%BE%85%E7%8F%A0%E5%A0%AA%E5%B8%83/

华严经的宇宙观 从天文学看宇宙人生的世界
http://shaku8.biz/zz...q54.htm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8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中华百科全书
十玄门,即华严宗为解说事事无碍、圆融无尽之法界妙境而设。
玄者奥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世界海。
盖此十门乃晋云华智俨尊者所撰,
秉承杜顺和尚所说之「华严一乘十玄门」,
此系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法藏继之,
而立于别教一乘之圆顿教义,镕融性相与三性同异论观点,
故有「古十玄」与「新十玄」之分,两者在十门中有八门大致相同,
其余两门内容与名词全然相异。古十玄的「诸藏纯杂具德」,
于新十玄变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古十玄有「唯心回转善成门」,
新十玄却改为「主伴圆明其德门」。
今据澄观「华严疏钞」诠释深奥难测、圆融无尽之十玄义理。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即无前后,具足为无遗漏,相应即不相违背。
阐明十方三世一切诸法,任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同时圆满相应,
成一缘起。依时间言,三世诸法,相依相资,相续显现,互摄互收;
依空间言,一切诸法同时同虚,相即相入,无碍自在。
如大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如金与诸器,相应成立,
世主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此门又为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又复具其后九门,摄尽诸法,无碍无尽。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属于空间领域。谓大而无外名广,小而无内名狭。
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二小非定小,含太虚而有余。
如于二微尘广偏法界;法界万有,在于一尘。如一尺之镜,
可见千里之影。所谓事得理融,自在无碍。
如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彼妙光明,入我身来。
我身尔时,超出世间,等于虚空,亦不过人身,
悉能受容十方菩萨庄严宫殿。」此即显事事无碍之特相,
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以作用立场注明夺事无碍之真理特性,
阐述万物递互相容之关系。如一偏于多时,多必容一,多偏于一时,
一能容多;又如一室千灯。光光互摄,不妨照明,无所障碍。
舍那品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户亦无余;世相本相亦不坏,
无比功德故尔然。」此言一佛土与十方佛土互相容纳,而不坏一多之相。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谓以诸法体性,言其融通,
相即自在,不相妨碍。又分同体相即与异体相即两种。
前者指一或一切,摄一切或一,而不否认别体之存在,
如金与金色,举体相即,不相舍离;后者指与法体并存,
由一容多时,多便就于一,一遍于多时,一便就于多中。
如一月当空,千江印影,对月即为一,对影则为多,一多无碍,
相即相容。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即彰显即同即异、即多即一、即有即无、即始即终之理。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谓依因缘关系注明事物之表里关系,
令一切诸法互摄无碍,如一法摄多法,则一法显而多法隐;
如多法摄一法,则多法显而一法隐。显中有隐,隐中有显,名为俱成。
由此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名为秘密。宇宙万法,隐显互异。
如海与波,波显则全海为波;海显则全波为海。
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互,体无前后,互摄无碍,俱时成位。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谓一能含多叫相容,一多不杂叫安立。
万法重重相摄,而达不可再分析叫微细。诸法各住其位,
彼此各不相坏,才能共成一缘起,此为自然宛然,同时齐显。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
古德云:「纳须弥于芥子,于微尘见大千。」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焚语因陀罗,华言天珠,天为帝释天,
即指挂在帝释天宫之珠网,网上有一明珠,珠两万像俱现光明,
众珠尽然,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递互交光,重重无尽。
故此门系以譬喻彰显法界之无尽缘起,一一法中,一一位中,
一一世界,互相交参,重重无尽。如不思议品云:
「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罗网世界,无有余。」
(八)托事显法主解门:谓寄托一事,即显无尽法门,令人深生信解。
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如「人身是个小天地,
宇宙是个大天地」。华严疏云:「法云金色世界即是本性,
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节是般若」是也。
故有「擎拳竖臂,触目皆道」。又如「一叶随风忽报秋,
红杏一枝春意闹」。都是随拈一事一物,便具见无量法界。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总则相合,
故名「十世」。十世、三世不相杂乱,名为隔法。三世互在,
递相成立,乃称异成。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
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
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
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
恰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谓如来所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
必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
同时顿唱圆教法门。如净空明月,列星围绕,净器百川,
近远炳现,名为主伴圆明,一一法会所说法门,称性极谈,
具足众德,名为其德。
如来现相品云:「如是等佛刹尘数,
一一复有佛刹微尘数光明以为眷属。」
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云:「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9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自性如幻,不可思,不可议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应修善业。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 皆悉端正。 见者无厌。 】
'自性如幻'是说它起用,它起作用的时候,
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
这个事情,世尊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说明事实真相,
而我们乍听之后,对这个讲法实在是很难令人满意。
世尊为什么不把这个真相说出来,只用“不可思议”这句话,
好像是搪塞一样。 其实佛说的是真话,
只有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下,
事实真相才大白,你才完全明了。
“思”是意识,“议”是言语,
而这个事实真相绝对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
也不是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 因此“不可思议”是一句真实语,
绝对不含糊,绝对不是来搪塞,是跟你说一句真话。
只要你不思不议,事实真相就现前了。
为什么? 前面说过,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
然后你见到一切法的真相,
一切法原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
《中观论》所讲的“八不”,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得。

我们是凡夫,我们始终离不开思议,所以永远不能见道。
这个“道”就是自性,宗门讲“明心见性”,永远没有法子见性。
什么人能见性? 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思不议,他就见性。
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 佛在经论里面常讲,
“言语道断”是不可思,“心行处灭”是不可议,
所以“不可思议”就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个真相就现前了。 可是世尊教导我们,
不思议当中他教给我们思议,不可说之中他跟我们常说,
这里头有个奥秘,我们要明了。 佛的说法是“说而无说,
无说而说”,这谁懂得? 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
他就契入了,这叫根熟的众生,上上根的众生。
佛说得没错,我们听错了,我们为什么听错?
因为我们有思有议,我们不解如来真实义。
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谈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
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
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世出世间。
所以觉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华藏、住极乐,
一丝毫沾染都没有。 为什么? 他知道那都是“梦幻泡影”。

所以底下一句,'智者知已',这个“智者”是诸佛菩萨,
菩萨中特别是指法身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知道,
了解诸法实相。 知道之后,他怎么生活?
他跟我们生活的理念、行为不一样,他修善业。
不但是行善、言善,心里面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
我们今天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 我们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
所以做不到。

佛在此地这个“应”是劝告的话,是对我们讲的,'应修善业'。 '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
能生、能现、能变。 自性能现是属于它的本能,至于能变,
能变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现的现象就会产生变化,
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
这三句,“知”是缘,“修善”是因,
下面讲的“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
“见者无厌”是善报,种善因得善果。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61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