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23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不存在「我、灵魂、心、如来藏、自性、佛性、阿赖耶
【不存在「我、灵魂、心、如来藏、自性、佛性、阿赖耶」】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
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
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
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
「自性本体」 。
⋯⋯
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
1、是人称代词;
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佛教是明确的「无我」论,
而且“无我”是判断是否是佛教的内容的标准「三法印」之一。
  
一、〖经论教证〗
  
声闻乘、南传佛教是不承许「有我」的。对「我、自性、本体、
如来藏、佛性、阿赖耶」的承许主要是部分菩萨乘,
即大乘佛教中的「有宗」,
大乘「空宗」仅承认在世俗谛义的名言假立;
所以,对这些内容的承许,实际在大乘佛教中,
仅「有宗」承许,所以,以下所称内容,
省略「大乘有宗」或某宗派的专指。
  
持佛教中存在「我、如来藏、自性、佛性、阿赖耶」的观点的人,
主要依据的经典有『楞伽经』、『涅槃经』、『解深密经』等。
其中:——禅宗多引『楞伽经』;
——唯识学派多引『解深密经』;
——各派共同引用最多的是『涅槃经』;
但当我们如理的观察与解义经文的时候,就可以发现,
其实经中所讲并没有承许这些内容的存在。以下分述。
  
1、『楞伽经』
  
『楞伽经』卷三:「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
不同外道所有神我,……,汝当修学如来无我相法」一段,
同一卷中还特别强调一切法空、如幻、
无自性:「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
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
可见「如来藏」本身也是一种教化的方便假立,
到头来还是得从彻见空性中去体证佛法的至理。
换一句话说,真心的显现,必然是与般若空相契合的,
只有契证了般若空,才是与如来藏说的真义相应,
才是如来藏本真面目的究竟显现。 『楞伽经』中,
心性论与般若空思想融为一体的理念是如此昭然若揭,
再明白不过的了。

2、『涅槃经』  
  
『涅槃经』是有名的如来藏系经典,
几乎所有的如来藏思想的建立,都是以此经为根本依据的,
尤其是汉传佛教的佛性思想,直接建立于此经的传入,
它在多方阐明妙有的同时,也明确指出:
「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
以不见故,则见佛性」以及「佛性者实非我也,
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佛教教内对此是明确的:这仅是为了方便众生的理解,
而假立的「有」,并非象世俗人所理解的存在的意思,
如同我们常说「假设眼前存在一朵花」,
但此时眼前并无丝毫「花的存在」一样。
学术界也是如此观点,如吴言生先生在『禅宗思想渊源』
中便说:『涅槃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
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虽然般若明无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
涅槃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二说似乎多相矛盾,
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经虽非一,
理无二致。 『般若』破斥执相,『涅槃』扫除八倒。
『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际。
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粲』佛性义。
可见「如来藏」本身是一种教化的方便假立,
在『涅槃经』中是表现的很清楚的,并且不是以隐喻的方式,
而是直言明白的道出的。只是一些人断章取义的理解与闻思,
导致把这种假立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如来藏当成了实有。
  
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是唯识所宗的重要依据,
几乎成了所有的唯识学派在述及自性、如来藏、阿赖耶时,
所必引的经教。『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
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这就是说,三种无自性性是密意所在。
三种无自性性就是三种自性的本来面目,
就是对三种自性的真实面貌的说明。如巨赞等诸法师所言。

『解深密经疏』卷十四讲:所以如是诸教异者,
此所遣性唯所执性,故『广百论』等唯约遍计所执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无生灭等,……然依他起,虽依他起而无自然、无因生义,
故『杂集』等具约三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
圆测等诸法师亦同此说。
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里提到「离言自性」与
「假说自性」:「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
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
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
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盘假说自性」,
此处可知,自性一说是假说,是因为自性的离言性,
而不得不假立自性名言,所以是假立的名言总相。
在『成唯识论』卷七中说:「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
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可见在这里,
识是一切法的总称,亦即总相。济群等诸位法师明确讲过这一点。
在陈那论师『陈那八论』、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中,
都明确说过:总相只存在于意识名言中,即使在世俗谛义的观察上,
也是不存在任何自相的。所以「阿赖耶」、
「如来藏」的总相名言假立,是成立的,但并不是实有存在。
  
二、〖三时判教的空、有究竟〗
  
很多人依据『解深密经』所讲的三时判教,即声闻、般若、唯识,
而认为所谓唯识是究竟说,即所谓般若的空,不及唯识的有,
般若中观的空性说,不是究竟的解释;
而唯识应该是比般若中观更究竟的佛法内容。
其依据就是『解深密经』自称「了义」。
1、检索南、北传『大藏经』,了义、究竟、殊胜等词,
并非『解深密经』专有。
2、了义不了义,
是依当时说法的因缘与对象而自言当时当地所说了义。
脱离缘起而论了义,本身就是脱离佛法的观察方式。
3、经的了义与否,如果能够判断,当是佛、菩萨,而非世俗人,
所以才有菩萨造论,以辨经的了义与究竟,
所以,经有了义与究竟与否,是依论典与经典的综合考察,
而不是单纯的依据经文自说。
4、即使『解深密经』所称了义成立,
也不能成立所谓我、自性、本体、佛性、如来藏、
阿赖耶的「有」说,此前已经论述。
5、「有」与「空」哪个究竟,不是依时间先后而说,
也不是依说的当时是否究竟而论,而是依为什么说,
即果依因而成立。一般人常引述「宁起有见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如介子许」或「宁执有如须弥山,莫执空如芥子」,
但此段文字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其出处『宝积经』:
「复次迦叶。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前际空。后际空。
中际亦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便依于空。
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
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
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迦叶。譬如医师授药令病扰动。
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如是病人宁得差不。不也世尊。
是药不出其病转增。如是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
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注意——此段已经很明确说明问题,即:本来应该是空性为究竟,
但因为世人自己错误的理解与修行,导致个人把握不好,所以,
才假立「有」,人们对这个不存在的「有」的执着所产生不良后果,
比错误的执着本来正确的「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小,
所以,即使「有」不是正确的,暂时也可以先假设成立。
  
三、〖佛教驳斥的外道观点〗
  
玄奘法师译『金七十论』是外道数论派典籍,其明确讲自性存在,
而且自性的开悟与「常乐清净」是为解脱,
如「自性及我无不可见故」。承认自性等本体实有,
是数论派的特征。
耆那教讲解脱的观点是灵魂本身是不灭的,
轮回是依靠灵魂而完成的,
这个不灭的灵魂达到自由而永恒的清净与快乐,就是解脱。
其他方面耆那教与佛教没有太大区别,
甚至很多耆那教徒与佛教徒自己也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印度的吠檀多学派在空性的解释,在表述上与佛教是完全相同的,
甚至与龙树菩萨的『中论』及注释原文相同,「不一不异」、
「空有不二」等于内容,也完全相类。但唯一不同处,
就是其承认印度教的「有我」论。印度教自己说,
佛陀所讲佛法与印度教没什么不同,
只是一种为了增加宣扬慈悲精神而假立的无我论。
所以,印度教基于此,
把佛陀称为其第二主神毗湿奴神的九大化身之一。
现代很多印度教传教者,甚至直接说印度教就是佛教,同质异名,
声称佛教的「无我」,其实是一种变通的说法。
因为只要证明佛教是「有我」,
那么佛教与现代的印度教就不存在区别了。
佛教论典中,凡涉及外道者,多以数论派为第一个驳斥的对象,
如『土观宗派源流』,
而其中的最直接的驳斥内容就是其「自性」说。
然后一般是顺世论断见派,再然后即是耆那教的灵魂存在说。
而作为与婆罗门教一系的印度教,尤其是吠檀多的空性说,
佛教始终站在「无我」的立场批判其「有我」的空性说。
顺便说一句,印度的「梵」与中国道家的「道」是一样的,
所以,佛教是否定梵的存在的,同样也不可能承认道的存在。
  
四、〖如理观察的总结〗
  
我们用「心」暂时代表「我」或「自性」等说法,
如果心是「有」,不依什么中观,也不依什么唯识,
们依最基础的佛理而分析,其是常?还是无常?
如果是常,必是我见,不成立,此外道梵我论。
如果是无常,必无解脱,涅槃之心若无常,必是生灭法,
生灭法必是世间法,已经解脱,又仍在世间轮回无常中不能自主,
自然不成立。如果是心是既常也无常,仍不成立,
因为佛法中从没有这种说法,哪经、哪论、
任何一个善知识也没有承认过又常又无常的说法的存在。不生不灭,
与又常又无常是不一样的,两者自然不能混同。前者依缘起而论,
即依因而论,后者是依果而讲。所以,心不管是常,还是无常,
还是又有常又无常,都不符合佛理。还有一说:
心在世间法时是无常,在出世间法时是常。
此说已经完全符合梵我论,所以,不可能是佛法内容,可不论。
依前经论中,依理证、教证、实证,皆可证明心不存在,
只是世间假立。
正面可证,反证也可证;而且正、
反两面都存在经论的直接论证与间接讲解。
当然,假立不是说就和完全不存在一样了,假立有假立的必要,
也有其实际的作用。所以,『心经』中前讲「色即是空」,
后边又接「空中无色」。所谓空性,其实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真实的空性,在唯识也是不能语言表述的,即「离言」,
在中观也讲真实的胜义空性,不可以名言。
只能这样说——我们世俗人观念和思维中的有与无,
无法对应空性的理解。至于用世俗所能理解的有与无,来讨论时,
就看站在哪个角度了,因为世俗观察必然存在角度,
只有已经证入空性时才会没有角度问题。
从假设站在空性的角度,面对世俗的有与无的理解时,
用世俗语言与思维,是不存在这些概念的,所以,
中观认为接近胜义空性时,不承许一切存在。
但如果站在世俗角度必须进行语言说明时,
空性不可能完全是个世俗人理解的什么都没有。
否则,涅槃在世俗与空性两个角度都不存在了,
解脱也永远不可能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不存在的空,
仍是世俗可以理解的有,但只是近似于这个有的状态。
所以,唯识与中观,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从两个世间可以理解的角度,都进行的近似的描述。
中观偏于从空的角度入手直接解释空性本身;
唯识偏于从有的解释来分析空性成立的过程。但两者的所谓空与有,
都不是真实的空性。都只是站在世俗角度的近似理解,
真正的空性,只在自证中可知。
如同我们说透明一样,透明本身如果存在,
我们就可以通过透明本身而知道透明的事物的存在,
但透明我们是看不到的,否则透明的玻璃后边的事物,
我们就看不到了;如果你说透明本身不存在的,
那么等于你根本没有具有透明属性的事物,
玻璃永远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了。偏于哪个解释都是成立的。
但玻璃本身就是玻璃,不存在透明不透明一说,
因为我们是以世俗的眼观察而有的不同的角度。
所以空性本身谈不上有与无,实际空性叫空性都谈不上,
是无法命名与描述的。但世间开始不知道空性的人,
要先从语言明白才能了解并修行,可这个东西又不可能语言讲明白,
就出现了各种角度的不同解释方式。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不存在「我、灵魂、心、如来藏、自性、佛性、阿赖耶」》完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11-24 13:03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3 08:18 |
ylstaringl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特殊贡献奖 特殊贡献奖-2
头衔:八宫旋斡天为体八宫旋斡天为体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孔明神数解签,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鲜花 x974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表情 谢谢 引文提供分享 ......... !


地理之法实与命、气数相符盖地有。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3 12:4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353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