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833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peterwu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东 欧][转贴]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

  可曾有过在史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乐音中,一享山水之情的经验多瑙河水千年流不断,不仅蕴育了影响欧洲文化深远的传统,也承载了多少千古韵事,看尽王朝起落。即使横遭自然屏障阻隔,也要固执地一穿而过。 多瑙河既是童话般幻想的泉源,但愿也能将种族的隔阂与误解,一如何水,付之东流.........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仅次于俄国境内的窝瓦河,流经10国,或为境内河,或为边界河。 多瑙河身为国际水路的重要性,非世界上其他 河流所能及。

  多瑙河发源自德国黑森林,共长2860公里,其中2580公里可供航行 。多瑙河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埃西亚、南斯拉夫之塞尔维亚,流到罗马尼亚时,成为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的边界河。之后, 多瑙河急转向东,流入摩达维亚(前苏联共和国)境内。出摩达维亚国 后,成为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界河,最后注入黑海。多瑙河主流及大小 支流的总流域面积超过七十万平方公里。

既是分界河,又是连接河

  这条美丽的河流是流域居民多采多姿的幻梦泉源。它连结两大洲两种不同文化,不仅是西方与东方的桥梁,更是不同地理景观和民族的分界线。 1755年,在波登湖(今属奥地利之部分)发现了珍贵的德文手稿:着名的《尼布龙根之歌》。据推测,作者在西元1200年左右曾住在多瑙河畔的帕绍市(Passau)。 尼布龙根人是英勇的日耳曼民族,具勃艮第血统。传说中,尼布龙根人,离开故乡「中莱茵河」,沿着多瑙河,向遥远神秘的东方前进。故事描述骁勇善战的齐格飞 (Siegfried)不顾警告,决心娶勃艮第国
王的妹妹克琳希(Kriemhild)为妻的王位未果,竟心生怨妒,设计杀害齐格飞,并将传国之宝── 尼布龙根宝藏丢入莱茵河中。自此,克琳希公主带领尼布龙根族人向东迁徙,来到多瑙河畔的克罕(Kehlheim), 搭船前往匈牙利,投靠匈奴国王埃彻(Etzel)。后来,克琳希嫁与匈奴王为妻,并以极残忍手法向族人复仇。克琳希挑拨离间,引发匈奴人和尼布龙根人大战,双方英雄几乎都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德国《尼布龙根之歌》虽是传说,但也包含西元5、6世纪时期的部份史实。当时正值罗马帝国败亡之际,欧洲历史面临重大变革。法国内部,政教合一体制慢慢成型,日耳曼法兰克(Franken)不断向外扩充,变成雄霸中欧的大帝国。但是,东方的中亚游牧民族,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匈奴人」,向欧洲移动,造成欧洲民族大迁徙。此际,多瑙河再度成为军事防卫的边界,同时也是商业活动的重要运输线。

  根据证实,西元前7世纪起,希腊商人即航行于多瑙河下游,也就是喀尔巴阡山东缘「铁门峡」至黑海之间。

  随着罗马帝国兴起,多瑙河上游成为罗马帝国的边界河。从德国的克罕至罗马尼亚的铁门峡是罗马帝国北界,也是当时欧洲重要水路商船云集,航行其上。船只载运黑海国家出产的香醇美酒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时,运输盐和各式货品。集结的军舰则负责航行船只的安全,避免对岸的海盗抢劫。

  欧洲民族迁徙时,除了尼布龙根人驾船顺流而下至匈牙利,投靠传说中的匈奴国王埃彻以外,其他民族甚少利用多瑙河航行。匈奴人原在中国蒙古地区活动,西元前1世纪时受到中原及外族的侵扰,被迫向西方移动,也就是往欧洲方向移动。西元 370 年,匈奴人来到多瑙河流域,也就是现今匈牙利,从此定居下来,结束了长久以来的民族大迁徙。埃彻王就是着名的匈奴国王阿提拉(Attila),号称「骑兵征服者」,震摄罗马人,罗马人称之为「上帝之鞭」。匈奴骑兵部队曾远征至法国和义大利。横渡多瑙河后,继续向西方扩张,但却遭受挫败。

  拜占庭帝国(西元610─1453年)北以黑海、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而德国法兰克王(西元714─814年)的疆域东达匈牙利境内的多瑙河,所以当时多瑙河船运活动极为兴盛。鼎盛时期首推十字军东征时期。直到土耳其塞尔柱人的推进才结束十字军东征;而十字军东征造成欧洲天主教势力的繁荣。罗马天主教势力一方面想从埃及阿拉伯回教(伊斯兰教)徒手中收回失地,即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另一方面也想趁机打击拜占庭帝国,进而占领。于是成千上万的军人、朝圣信徒、探险者、甚至孩童,都顺多瑙河河水往东南欧前进。

  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式微,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帝国的兴起,多瑙河的重要性却日益降低。15、16世纪,多瑙河再度成为土耳其鄂图曼帝国以及奥地利霍布斯堡家族的政治分界。鄂图曼帝国向北扩张意图进军中欧;哈布斯堡家族日后渐渐壮大,成为坐拥多瑙河的奥匈帝国,直到19/20世纪才灭亡。

  18世纪,奥地利女王玛莉亚.泰瑞莎女王在维也纳设立「航运局」,专门负责繁杂的整河治水事务。1830年,蒸汽船首航于多瑙河上,从奥地利的维也纳直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长久以来,天然障碍及政治因素,每每阻碍多瑙河上船只航行的自由,多瑙河的国际化直到20世纪才告完成。1990年,也就是东欧共产政权瓦解之后,捷克斯洛伐克(今已分为2个独立国家)、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开放边境,多瑙河航行才算完全畅通无阻。「多瑙运河」开通后,多瑙河上航行的船只可以连接莱茵河,甚至直达北海。或许就在今年,前南斯拉夫内战结束,东南欧放弃以暴力建立秩序,多瑙河就能完全畅通,船只能毫无限制地自由航行其上了。

  在种族关系错综复杂的东南欧国家中,多瑙河扮演非常重要的政治分界角色。未来,多瑙河是极重要的国际水路,甚至是欧亚洲际水路,连接北海和黑海。更重要的是,多瑙河除了加速经济交流外,若能带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与文化融合,欧洲数百年来的和谐梦,也能一偿宿愿。

从源头到帕绍

  从罗马时期开始,航行多瑙河上就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直至今日,仍未改变。历史上地质结构多次改变,在此留下清楚的烙印。但是最受人瞩目的应是分布多瑙河上下游无以计数的教堂了。这些18世纪巴洛克式建筑是强大宗教势力控制欧洲的证明。唯一例外的是建于13/14世纪的哥德式大教堂。它代表了世俗力量,也就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中产阶级。多瑙河切穿施瓦本的侏儸山,首座哥德式乌尔姆大教堂即耸立在那儿,高161.6公尺,拥有世界最高的教堂尖顶,也是施瓦本人深深引以为荣的标志。

  施瓦本人是〝阿雷曼人〞后裔,属日耳曼族。西元三世纪时,自波罗的海迁移至德国西南。阿雷曼人在政治上意见相当分歧,施瓦本多瑙河沿岸独立邦国的数目之多,居多瑙河流域之冠。领土所有权分属符腾堡、巴登、瑞士、巴伐利亚等邦国,有些土地属于教会管辖,有些属非教会人士所有,有些甚至是共同领土。宗教改革后,再增添「新教」与「天主教」派别差异。这么多政治势力中,还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城市国──乌尔姆(Ulm)。短短 150公里长的多瑙河流域,有自由直辖市、诸侯、主教地产或德国教会附属财产,甚至还有属修院或农庄的私有财产。今天施瓦本地区行政上属德国巴登—符
腾堡邦(Baden-Wurttemburg),但仍保有固执且勤俭刻苦的传统特性。施瓦本人以能干以及产品品质优异着称,但是在贫瘠地形的不良条件下,施瓦本人还是得离开家园,向外迁移。

  自乌尔姆以后,多瑙河始可航行。18世纪时,部份施瓦本人在乌尔姆塔上「平船」,顺流而下,来到匈牙利。这批施瓦本移民就是「巴那特施瓦本人 (Banat-Schwaben)
」,也就是德裔罗马尼亚人。1716年,土耳其人被赶出这里,结束了150年的统治。后来建立的匈牙利大帝国以维也纳为中心,向外扩张。 多瑙河和泰斯河汇流的河岸低地接纳来自欧洲各地的移民,他们在此建立新家园,定居耕种,创建行政体制。20世纪之前,综观整个多瑙河流域,这个地区的经济及文化最为繁荣。今天罗马尼亚境内巴纳谷地仍有不少德裔农人,在共产政权统治期间,自力更生,维持原有的经济活动。1988年,该地壮阔的农庄与德国明斯特风格的村庄被共产党摧毁。不久之后,罗马尼亚共产政权也垮台了。生活在「巴纳」的德裔人,仍说德语,堪称是德国中世纪最珍贵的活历史
。在此,时间仿佛停止前进。

  乌尔姆以下,多瑙河流进巴伐利亚邦,首先缓慢地流过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沼泽区。到了夏天,还可在这儿做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泥浴由于在克罕和符腾堡之间的多瑙河受到石灰岩块挤压,在〝符腾堡狭地〞处贯穿侏儸山的石灰岩层。我乘坐的「一叶扁舟」是当地正式的交通工具,其实不过是成捆顺流而下的木材,等流到集散地后,便将之拆卸出售。悠闲地坐了一天的「船」,行至符腾堡,也该向船儿道再见了。这里有一座巴伐利亚最古老的修院,建于西元617年。这座修院有炫丽夺目的巴洛克教堂,还有醉人的小啤酒窖。据说,自从13世纪以来,这儿酿的啤酒独霸天下,最香醇美味。小酌此地名产黑啤酒 (Gerstensaft),带着微熏醉意漫步在侏儸山岩的自然天地,四周尽是原始森林。脚下深处,正是多瑙河峡谷,水流在不及70公尺宽的河谷中波涛汹涌。往高处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耸立云霄的日耳曼「光复纪念碑」,纪念战胜拿破仑,也纪念欧洲从法国独霸之下解放。

  多瑙河在克罕又流回古河谷,河谷变宽,继续蜿蜒流向雷根斯堡 (Regensburg)。雷根斯堡是多瑙河最北点,多瑙河最后一次大转弯之处,从此确定继续向东南欧前进的旅程。这儿也是法兰克山脉侏儸山的尽头,连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地质结构──古结晶岩构成的山丘和蓊郁的巴伐利亚森林。西元1世纪时,罗马人在这儿修筑军事城墙,建了这座防卫城市 Castra Regina,罗马帝国在多瑙河沿岸修建的防御工事,至今仍保留
。现在,多瑙河仍是德国相当重要的国防线。多瑙河上,有不少的机场,防御战机不分昼夜待命,随时准备出动。

  雷根斯堡内有罗马人遗留下来的巨大城门和内城基底。西元5世纪,罗马人撤走后,不同的日耳曼家族进驻多瑙河及雷根斯堡。西元690年,巴伐利亚人在此建了圣艾玛兰修院,开启德国中古世纪城市的光辉历史。圣艾玛兰修院属图恩与泰克斯领主(Fursten Thurn und Taxis)所有。<图片>这里有多瑙河上最古老的石桥,炫丽夺目的城市宫殿代表700年前中产阶级和商人傲人的财产和辉煌的历史。无以数计的教堂和一座最典型法国哥德式的主教堂,仿佛从远方向多瑙河族人宣示罗马天主教会的威名。

  从雷根斯堡以下,多瑙河上可航行大型船只,且水流速度加快,蜿蜒曲折地流经肥沃的「下巴伐利亚」垦殖区。这里是巴伐利亚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巴伐利亚历史的发源地。这儿的情形和施瓦本人山区不大相同,倒和奥地利的历史发展有些类似,教会和领主握有绝对的权力。今天,巴伐利亚人的开放与宽容,得力于多瑙河流贯其间,与「旭日东方」有联络的管道。在基督教世界里,东方代表神圣,是教堂祭坛之所在,地位重要。巴伐利亚人对土地非常依恋 ,故乡意识浓厚,尊重传统。着名的十月啤酒节就是一种传统节庆。虽然帕绍以下的多瑙河不属德国所有,但是巴伐利亚根本不在意,因为帕绍以下的多瑙 河流域已不肥沃。巴伐利亚人钟爱的「蓝天白云」和明媚风光也到此
结束。

  源自瑞士高地山谷的绿色茵河
(Inn),奥地利的泰斯河,和源流自巴伐利亚森林结晶高地的清澈溪流,在帕绍注入多瑙河。主教城「帕绍」是德国境内多瑙河沿岸最终的宗教城,又称「巴伐利亚的威尼斯」。这个建于中古世纪的「三水城」和雷根斯堡的美色不分轩轾,难分高下。帕绍的美丽由它充满南国风情的巷弄和古色古香的房舍中散发出来,曾是强盛邦国的中心,深具影响力。罗马时期,一支来自荷兰的军队曾在这个受过洪水泛滥的军事要塞驻扎,所以这个城市就依该队而命名为〝Batavia〞,也就是
〝Passau〞的由来。西元8世纪时,帕绍是多瑙河流域基督教宣教的起点。当时,帕绍教区完全独立自主,拥有领土4 万2 千平方公里,比台湾还大!第一任匈牙利国王的名号史蒂芬(Stephan)就是依据帕绍「史蒂芬大教堂」来命名。维也纳、爱斯彻巩(Estzergom)的主教堂后来也为「史蒂芬主教堂」。帕绍是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国的转运站。16─19世纪时,帕绍事事以奥地利为依归,直到西元1803年才回归巴伐利亚王国。帕绍有一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是罕见的乐器极品。一万六千根风管,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变化多端。在音乐陪衬下,人们意将上帝的福音天籁传向多瑙河的尽头。

  多瑙河流在德国巴伐利亚卫斯霍芬(Vilshofen)和奥地利克连(Krem)之间,多次贯
穿波西米亚山脉岩块。过了帕绍,尽是阴森昏暗的森林,花冈岩块老是阻挡河水向前流去。施乐根(Schlogen)附近,水流形成 180 度逆转的奇景。这一段多瑙河只能乘船,两旁无人行步道。难怪西元10世纪时,德意志皇帝愿意将东边边界区域「马克(Mark)」,交给巴奔堡(Babenberg)公爵自治。东马克区指的就是奥地利,多瑙河贯穿其中。此处多瑙河河谷变窄,水流变急。 10 世纪时,东边匈奴环伺下,使这儿成为德意志帝国重要的防御要寨,同时也是奥地利政治扩张的重要据点。

  多瑙河出了波西米亚山脉后,稍受阻碍。帕绍和克连之间的林兹市(Linz)是奥地利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二千年前是罗马边界的军事重镇,也是阿尔卑斯山的商业道路和盐线横越多瑙河,进入波西米亚高地的所在。西元 8 世纪起,林兹成为商业重镇;18世纪时,更是一座美仑美奂的巴洛克城,而且完全是奥地利城市发展的典型,深受帝国和教会的影响。

阿尔卑斯山前地的丘陵地形

  林兹以下的阿尔卑斯山前丘陵地面积越来越小,石灰岩质的阿尔卑斯山和波西米亚结晶岩之间的距离只有短短几公尺。多瑙河左岸是和缓的丘陵地,右岸则是阿尔卑斯山北缘,高达三千公尺的高峰,仿佛一道围墙,促成大江东流。结晶岩山脉的硬石阻挡在前,多瑙河流到易柏(Ybbs)附近的史都登高( Strudengau),河道变得更窄,此处号称「漩涡之地」。过去,船行至此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出事。德国诗人常以这一段多瑙河作为吟咏题材,着名德国浪漫诗人艾兴多夫( Joseph von Eichendorff)写道:「
人烟罕至,鸟雀绝啼,只有山林与丰饶腹地 相伴。吞噬万物,没入不可测的深渊中,随着千年河水滚滚东流。偶而漩涡张开吞噬的大嘴,仿佛死神深邃的眼睛。人们顿时觉得自己被遗弃在一股充满敌意且又陌生的力量里,岩石上的十字架显露了它最神圣伟大的意义…。」奥地利的泰瑞莎女王就曾在此翻船,所以命令炸掉部分危险的岩石。

  多瑙河尚未完全流出峡谷,远处即是矗立在岩石上的巴洛克修道院梅尔克(Melk)。此处是多瑙河葡萄谷地瓦豪(Wachau)入口,西元976年,国王雷欧波一 世(LeopoldⅠ.)在此建立巴奔堡王朝的国都(Babenberger Residenz)。西元十 世纪时,这儿是匈牙利最古老的西边界。一百年后,奥地利首屈一指的本笃会修道院(Benediktiner-
Kloster)落成,1742年泰瑞莎女王率领35艘船队,浩浩荡前来参加这座巴洛克教堂的启用典礼。这所教堂的富丽堂皇,令其他奥地利教堂黯然失色。其规模之大,装饰之华丽,可媲美梵谛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该修道院内图书馆的珍藏同样价值
非凡,十万本古籍中,包括二千本中古世纪手稿。梅尔克巴洛克教堂是奥地利的标志,代表战胜新教和土耳其人;象征天主教会亘古永存的生活理念,更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势,以及奥地利多瑙河王朝的荣光。

  瓦豪位于梅尔克之下,属峡谷地,堪称最美丽的多瑙河段。矗立的山脉迎接来自多瑙河的温暖草原气候,故此处能种植原产于东南欧草原的酿酒葡萄。多瑙河流到此处,轻松愉快的暖空气迎面拂来,一扫中欧谷地阴霾沈重的气氛 。一畦畦葡萄田,绵延不绝直到匈牙利境内。葡萄美酒月光杯,伴随哈布斯堡王朝惊心动魄的历史,永远令人缅怀。

  瓦豪沿岸的多瑙河景致与先前大不相同。这儿的多瑙河终于有了较宽广的河谷。历史上奥地利常以此作为军事集结地;匈牙利王国在此调集重兵,准备 进攻奥地利;波希米亚军也在此准备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各国联合宗教部队更在这儿集结重兵,将维也纳从土耳其占领下解救出来。如果不是维也

  纳森林占 了多瑙河边的河岸地,多瑙河面将更宽广。大片泛滥区域里,无数池塘、水塘和河谷树林勾画出特殊景观,也是许多野生动物(如麋鹿、野猪、山猫、鹳鸟、鸬鶅等等)的天堂。

  维也纳盆地位于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间,宽广的平原孕育了维也纳的诞生。在阿尔卑斯山以及喀尔巴阡山形成的天然屏障下,维也纳掌握多瑙河通往东方的咽喉。易守难攻的情形下,让哈布斯堡王朝强大的势力维持了半世纪,首都维也纳自然成为欧洲的中心。直到11世纪末,奥地利统治者才有能力击退匈牙利,把他们赶回东边,收回维也纳。自从确定以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等天然界线为边界之后,1106年,奥地利〝首府〞从梅尔克迁至多瑙河畔的教区新堡(Klosterneuburg)。西元1155年,正式定都维也纳。12世纪,由于多瑙河港(当时正位于今日旧城边)交易热络,促成了一座美仑美奂的新城的诞生。当时,维也纳除了巴奔堡政权外,还有由帕绍教区控制的教会势力,而象征当时教会权力的就是史蒂芬大教堂。

  接着是奥国历史上的权力大转移,13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er)成为奥地利的统治者,取得维也纳的统治权,并将维也纳建设成金碧辉煌的帝国首府。哈布斯堡据说来自莱茵河上游区。哈布斯堡王朝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 在维也纳旧城区及旧城四周依旧可见,它们是哈布斯堡王朝在不同时期中,权力扩张的历史见证,也是教会权力和中产阶级之间角力竞赛的表征。高耸入云 ,直达天厅的圣史蒂芬大教堂位于旧城中心,建于13/14世纪,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标志。维也纳的黄金岁月始于1683年,成功驱离土耳其人之后。这段期间是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音乐和建筑方面更是蓬勃。18世纪,维也纳是奥地利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城市,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除了维也纳
皇宫、教 堂外,市郊二座宫殿贝菲立德宫(Belvedere)及申布仑宫(Schonbrunn)是巴洛克风格外,所有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亦笼罩在一片巴洛克风之下:从今日捷克境内的波希米亚起,经匈牙利,一直到罗马尼亚均可见。

  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王国合并成奥匈帝国,统一政权、军权与外交政策,因此维也纳也有一番全新风貌。旧城墙被拆去,取而代之的是环行大道,沿大道两旁则是一幢幢新的雄伟建筑,如歌剧院、市政厅、国会等。旧城边缘则保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维也纳皇宫」( Ho fsburg,或称「霍夫堡宫」),宏伟壮丽中又不失和谐。第一次大战后,哈布斯堡王朝终在 1918年衰微而灭亡。

  昔日称霸的大帝国,如今安在?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 烂一页,永不抹灭,当地人达观亲切且近乎东方的性格,更是保存了下来。当 时遗留下来的小酒馆(当地人称「Baisel」,正如着名的维也那咖啡屋一样, 是许多维也纳人的故乡。上咖啡馆,可不是匆匆喝杯咖啡就走。在咖啡馆里, 点杯香醇味美的咖啡,加不加鲜奶油,点不点蛋糕,都无妨。你可以静静享受 阅报乐趣,玩玩牌;或是三五好友相聚谈心,说天道地;或是与邻座开怀畅谈 ,消磨整个早上或一个下午都可以。也只有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才能享受在 繁嚣大都会中温馨的一面,忘却平日的烦恼,沈浸在音乐的喜悦中,享受生活 ;梦会莫札特、史特劳斯,静静地欣赏维也纳圆舞曲和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 河俨然已成为奥地利非正式的国歌了。

从维也纳盆地到出海口,滚滚浪涛向东流

  多瑙河出了维也纳旧城后改道,几乎是消失于宽广的田地中。海因堡以东,多瑙河受石灰岩块限制,河谷再度变窄。迎接多瑙河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东边的东欧。多瑙河两岸遥遥相对的普雷 斯堡(Preβburg)和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有桥梁相通。1995年,斯洛 伐克脱离捷克独立后,以布拉迪斯拉发为首都。

  共产政权尚未垮台前,斯洛伐克属于捷克,是华沙公约组织一员由苏联军队占领。这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罢了。当时桥上竖立着一座红色生锈的告示牌,上面写着: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的飞弹威胁下,爱好和平的共   产弟兄们必须团结一致。多瑙河曾是东西阵营,自由世界和共产铁幕的分界。越过多瑙河后,景致全异,呈现二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过去的「友谊之桥」,现在真正成为民族交流的桥梁如今,普雷/布拉市的惨澹阴霾一扫而空,旧房舍 、宫殿、教堂开始重建,再现昔日多瑙河大帝国的荣光。普雷斯堡居民使用的 语言是斯洛伐克语及德语,过去敦厚的民风,也慢慢重回生活中。

  人类性格反应其居住环境。如果当地民居民大方,热心助人,开放且具世界观,可以肯定的是,附近一定有大河无拘无束地的自由流过。19世纪,多瑙河截弯取直留下的河套,变成大小沼泽,后来水渐干涸,变成肥沃耕地。河曲 、古化石、截弯取直后的河套、河岸沙丘,是这片平坦大地上的天然奇景。多瑙河东岸堆积的沙丘地形,令人不禁联想到沙漠沙丘,这是匈牙利境内吸引人 的天然特色。虽然现代技术进步,早已让农牧景象改观,但是匈牙利草原上依旧可见牧人畜养牛羊,平原上还有传统畜牧井。若巧见牧人骑马奔驰,赶羊喝 水,这才是匈牙利真实的一面。匈牙利人源自小亚细亚,
乌拉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后迁徙至此定居下来。

  西元四世纪及六世纪时,说土耳其语的匈奴人和阿瓦尔人(Awaren),以及斯拉夫人迁移至此。当时他们以布达佩斯东边的泰斯河谷地(Theiβ)为政治中心。其游牧骑士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张,几乎控制整个多瑙河流域。直到西元 896年,匈牙利各族出现,在族群首领阿沛德(Arpad)领导下,先定居在多瑙河和泰斯河的沙丘草原上,后扩大到整个喀尔巴阡山。驾驭快马奔腾,显然占尽 优势,欧洲大陆其他种族只能忍气吞声。匈牙利王国在短短时间内,顺多瑙河而上,直捣德国国境,充分展现其优异军事实力。骑兵部队以强取豪夺为生, 所到之处,住民财产不保,这对德意志帝国造成相当大威
胁。为了抵抗匈牙利人的抢劫,于是渐渐形成有组织的防御体系,强化中央权力,开始修建防御性军事重镇和城堡。西元955年,在德国巴伐利亚邦奥格斯堡(Augsburg)附近,奥托一世(Ottt Ⅰ)力退匈牙利军队,打出决定性一役,永绝后患。

  匈牙利人遭受挫败,从此定居潘诺尼亚盆地,同时受天主教洗礼,定都爱彻斯巩(Esztergom),紧邻德意志帝国东界。盖则爵主(Geza, 972—997)将城堡建于多瑙河畔高耸的岩石上,就在多瑙河进入匈牙利中部山区之前。盖则爵主之子受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帝国首位皇帝。13世纪时,蒙古人入侵匈牙利 ,二度威胁这个天主教国家,促使匈牙利王国更向欧洲靠拢。1241年,匈牙利王国迁都至多瑙河布达山(Buda)上的欧布达(Obuda),也就是匈牙利中部山区 的东缘。从这里更容易控制平坦的潘诺尼亚盆地平原。

  布达山下,多瑙河右岸,住民渐多,形成市镇─「布达(Buda)」。西元 1873年时,合并多瑙河左岸的旧城「佩斯(Pest)」成为「布达佩斯」市。匈 牙利人向外征服的天性,终于在14世纪时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帝国,西至地中海,东达黑海。但是,匈牙利人同样面临来自东方的威胁,就像当初他们威 胁西边欧洲邻国一样。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土耳其人不断威胁匈牙利,欧洲基督教霸权曾三度受到威胁。源自中亚的土耳其游牧民族,发源于安那托利亚(Anatolien),就是现今的土耳其。14世纪起,沿着多瑙河向欧洲进军。 匈牙利王国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击退土耳其人,但也损失惨重。国王马提亚一世(Mat-thias Corvinus 1458-1490)时期再创匈牙利帝国盛世,同 时扩建欧布达,布达和佩斯等城市的规模。

  15/16中古世纪时,四分五裂的欧洲无论在社会上、宗教上、或政治上,皆陷入一团混乱。主要原因是:以伊斯坦堡为首都的土耳其帝国国力大增,并向西进犯欧洲,占领潘诺尼亚盆地以及匈牙利低地草原。今天,布达佩斯的布达城里,着名的疗养温泉区内,还可见遗留的土耳其浴场。这是土耳其政权的文化见证。

  土耳其人占领布达佩斯,烧杀掳掠后,以残破的布达佩斯为起点在1529年及1683年间,二度向维也纳进军。无论是在维也纳或是在布达佩斯的咖啡馆皆为土耳其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据说,土耳其人占领叶门时,将咖啡引进欧洲。毕竟喝咖啡的享受终让他们想征服基督教西方世界的注意力 降低了。1686年,土耳其人被逐出匈牙利,沿多瑙河败退。此时,欧洲处于政治中空期,哈布斯堡王朝乘虚而入,企图一举征服东南欧。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国和土耳其鄂图曼帝国之间,以萨瓦谷地(Sawe)相隔 ,萨瓦河在贝尔格勒注入多瑙河。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军事、文化、种族 的分界线,并且至今仍然不断引起战争与种族间的仇恨。无论是奥匈帝国、 土耳其鄂图曼帝国、或是1929年建国的南斯拉夫,都无法促成巴尔干半岛上种族融合,消弭彼此之间的嫌隙。匈牙利边界以南的多瑙河谷渐宽,流入巴什卡低地(Batschka)。德国和匈牙利移民筚路蓝缕,将这儿从沼泽和原始森 林垦殖成丰饶米仓,但在1945年南斯拉夫的共产党执政后,他们却受到迫害 驱离。南斯拉夫解体后,在过去痛苦的6年里,塞尔维亚人和回教互相迫害, 引爆惨绝人寰的战争。

  源自北塞尔维亚高地的萨瓦河在贝尔格勒注入多瑙河。多瑙河流域不再是平稳低地,流到塞尔维亚的多瑙河又进入两岸万重山的地形。18世纪,河 岸高耸岩石上建有坚固的防御城堡贝尔格勒(Belgrad)。此处自罗马时代起就是军事咽喉,巴尔干半岛、多瑙河下游的军事枢纽。地理位置上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边界,向来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地带。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无论是罗马天主教和拜占庭东正教、基督教和回教、 或是西方与东方势力发生冲突时,多瑙河注定了是交战必经的路线。

  历史上,塞尔维亚人从未建立过强大帝国,只在西元1217年─1355年间 ,统治较大的区域。13世纪,塞尔维亚接受拜占庭文化及东正教,采用西里尔文字。1389年,土耳其占领塞尔维亚和东方的大保加利亚,造成拜占庭帝国奄奄一息,终于在1458年灭亡,接着是鄂图曼帝国的兴起。2 0年血腥的土耳其战争后,土耳其人终于在1699年被赶出塞尔维亚。奥国哈布斯堡王朝将 塞尔维亚难民安置于此,当作天然防御城墙,隔开土耳其和奥国。这条人墙 军事带一直持续到1871年为止。这儿时常爆发激烈冲突,1717年土耳其和奥地利间的激战,尸横遍野。最后奥地利在欧根王子 (E ugen)带领下,终于获得最后胜利。

  东西不同民族的冲突与战争往往激烈,多瑙河水也不甘示弱。在多瑙河最后一段流域,猛烈的水流贯穿巴斯亚许(Basiash)和阿尔巴尼亚童努森芬林(Turnu Severin)间山地,再流经「铁门峡」进入另一个新的天地。船行经此,沿岸矗立土耳其帝国遗留的军事堡垒和城堡。之后,多瑙河进入宽广平原,称之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多瑙河」。这是一片富饶的低地,早在西元前二千年就有人在这儿囤垦,接受希腊早期文明。渐渐
地,希腊移民和商 人迁移到此,但是受到罗马人迫害,要求罗马化。统治区域含盖整个罗马尼亚地区。虽然几百年来,民族不断融合,甚至曾在奥匈帝国之下统 一;但是,罗马尼亚人始终保有本身的拉丁语系语言,罗马尼亚语。

  受到多布罗加(Dobrud-scha)结晶质山脉阻挡,多瑙河只好向北流。接着 ,多瑙河分成三条支流,形成宽广的河口三角洲,注入黑海。低平的出海口平原,经常泛滥。河口三角洲的小村落居民属利朋瓦人(Lipowaner),说斯拉夫语。他们心满意足地在自己的「艺术小木屋」中,靠捕鱼为生。这儿也是动物的天堂,灰鹭鸶、鸬鶅、雏鹿、翠鸟等等,甚至罕见的鸟类也可见。

  多瑙河分流成三条支流,苏利纳支流(Sulina)、曲利支流(Chilia)、圣乔 治支流(Saint-Georg),这是漫长的多瑙河旅程中最后平静的一段。在流经10 个国家,流过2000年历史之后,这条负载无数浪漫传说的河流,慢慢地流入无尽的大海。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6-02-01 21: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46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