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53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KK0611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转贴资讯] 德国车vs.日本车 真有这么大的不同?
德国和日本都是当今汽车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出自于这两个国家的汽车,在车坛上也都受到许多车迷的支持,不过从某些层面来看,德国车和日本车也算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族群。具有德国车情节的人不在少数,坚持日本车的人也多半有极高的忠诚度,但是德国车和日本车以往存在于车迷们心里的既有形象,在2006年的今天是否还继续存在?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为大家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德国车和日本车从过去到现在的差异与变化。

早期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德国车的外型就是比较中庸、保守,但是却又经久耐用,而日本车除了精致、好开之外,内装部份也具有许多人性化的贴心设计。另外,德国车长久以来所塑造出的品牌历史与车系道统,也造成在高级房车的领域中,日本车总是较难和德国车相提并论的局面。

在十多年前,情况可能真是如此,开一辆BMW或Mercedes Benz在路上受瞩目的程度,绝对远大于Toyota、Nissan或是Honda。但是当这些日系车厂在90年代陆续以Lexus、Infiniti和Acura等全新品牌的姿态进军北美市场,并逐渐建立起高品质的形象而获得北美消费者的重视后,在高级房车的领域中,德国车与日本车之间的实质差异,其实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明确。

在科技不断进步与各厂之间的技术交流,再加上欧日汽车贸易往来频繁之下,目前已经少有车厂能够具有独步车坛的特殊技术。例如Honda研发出VTEC系统来确保引擎在高转速域的马力和中低转速域的扭力,BMW就发展出效能与目的相近的VANOS技术来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厂要想拉拢消费者,于是就必须设法推出更创新且符合潮流的概念或设计,而这一点日本车显然是比起德国车要做得更加成功。
以电动收纳后视镜为例,这项设计早在80年代末期就已经成为许多日本车的标准或选用配备,但是在德国车上,不仅一般中低价位的车款无法享用,就连售价高昂的顶级车款也不见得能够选配,而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普及并导入至少数高级车款上。另外,有利于进排气效率与动力输出的DOHC气门结构(双凸轮轴),也是日本车比德国车更早导入且普遍使用的一个实例,因为当德国在90年代初期还只有少数高性能车款使用DOHC引擎时,这项技术在日本却早已广泛使用在大大小小的各式车型上。从这几点来看,日本车在廉价之余,同时又具备了优异品质与卓越性能等多项特色,因而在90年代能够大举入侵北美和欧洲市场,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原因的。

严格说来,上述种种配备与引擎科技,都是显而易见且相当人性化的优势,任何人只要与其接触,都能够相当轻易的发觉。虽说日本车在这部份占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德国车也另有一套造车哲学。扎实!绝对是大多数德国车主对爱驹的热门评语之一,开过相关车系的朋友,也一定对其忠实手感、饱满关门音频感到印象深刻。是的,德国车在材质用料、基本设计部份所下的用心,绝对堪称世界第一。如果您手边有型录,不妨简单查询,在车身尺码、引擎形式相近的前提下,德系车辆硬是会在车重方面有较高的数值;如果您愿意像维修厂家查询,相信大多数的技师也都会同意,德系零件的精准与厚实程度,也绝对是相近产品之最。单一零件所能造成的差异或许有限,但是在千百部品的缜密堆砌后,却能够让一部车的质感丕变,无论任何细节,都能让人深深感动。

是故,对实用取向、预算型或年轻买家来说,配备丰富、外型亮眼的日本车挟着经济性的优势,一向在市场中有着锐不可挡的吸单能力。不过对于层峰级买家们来说,除了产品本身的品质之外,由品牌形象所衍生出的品味、身份以及地位的表征效果,似乎也远比一部车的本质还要来得重要。

照理来说,品牌形象与产品本质应该要成正比关系,但是当情况并非如此时,多数荷包饱满的买家恐怕都会舍产品本质而求品牌形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本末倒置的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因为除了汽车之外,包含手表、珠宝、服饰等,也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形。就这方面来看,无论日本车如何努力,至今仍旧难以和拥有久远品牌历史与车系道统的德国车相提并论。

换个观点从跑车来看,跑车的主要诉求当然是提供驾驶者享有马力大、速度快的操控乐趣,不过究竟什么样的马力才算大?什么样的速度才叫快?这个问题当然是随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异的答案。

在德国,由于许多高速公路都未设速限,因此车厂在研发一部新车时,除了一般道路的使用条件之外,更必须考量到高速领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耐用性。不过相对的,由于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的无速限高速公路,加上日本的道路环境比起欧洲来得狭小且拥挤,因此车厂在研发新车时所考量的方向,也就必须更着眼于市区道路或中低速域的使用条件。
高速道路有无速限所产生的不同思考逻辑,事实上也显见于德国车和日本车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上,例如高速领域的稳定性、中低速域的加速反应、引擎的容积效率(horsepower-per-liter rate)、底盘的刚性、耐用性等。

日本在90年代就已经发展出不少脍炙人口的高性能跑车,而且这些车款除了都是搭载精密的DOHC多气门引擎,在容积效率方面更早已达到每公升将近100hp的水准,搭配竞技风味强烈的排档系统,短程冲刺成绩相当惊人。反观德国车,90年代的德国车虽然已开始导入DOHC的气门技术,但是容积效率却始终未能像日本车那样优异,直到BMW E36 M3(后期型)于1997年登场后,才终于打破了每公升超过100hp的门槛。但是相对的,一旦速度上攻到200km/h之后的战区,最终往往是德系车较占优势;深不可测的后续爆发力与惊人的运转平顺度,则又是大和民族所必须加以学习的。

由于用车环境、民族特性与历史环境等种种因素影响下,德国车和日本车在先天造车理念上就已经有所不同。然而不同品牌、不同产品原本就应该要有各自的特色,孰优孰劣端看买家本身的需求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否则采用机械式机芯的Rolex,在精准度方面必然无法像石英机芯的Seiko优异,但是Rolex如果变得像Seiko一样便宜,或是Seiko变得像Rolex一样昂贵,还会有人想买吗?

很多人在兴起了购车的念头时,或许第一个必须面对的抉择,就是到底该选择德国车?或是日本车?德国车的坚固、耐用,就像是日本车的精致、实用一样,在许多人的脑袋里早已建构出一副不容动摇的完美形象。如果将时间倒回至二十甚至三十年前,这样的既有印象的确是存在于德国车与日本车上的显着事实,但是在今日,德国车不见得就是外型保守、内装不够人性化,而日本车也不见得就不能开个十年八年。尽管德国车和日本车在设计阶段所考量的方向仍有些许不同,但是两者所塑造出来的产品在特性和品质方面,其实差异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

选择德国车?或是日本车?与其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如先仔细想想自己真正的购车需求为何?唯有买得实用,才能够发挥一部车的真正价值!

----------------------------------------------------------------------------------------------------------------------------------------
转自http://tw.autos.yahoo.com/auto_informatio.../060112/7/o0r.html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1-19 11:33 |
roamwind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没什么钱, 买日本车...
有一些钱, 买德国车...
有很多钱, 买义大利车...
就是这样....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6-01-19 13:31 |
ed8d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8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德国车BMW BENZ
真的比较好
也是一种身份的表示
但相对的价格也不便宜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加拿大温哥华 | Posted:2006-01-19 15:44 |
fiat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4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都不错.只要是好车都是好车.不管那国的车都一样说......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6-01-19 16:5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55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