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嬰兒] 0-3歲寶寶健康管理──身體方面
0-3歲寶寶健康管理──身體方面 曾經聽一位朋友說過:「生一個小孩,就等於要陪他瘋五年。」本以為是一句大不了的話,當個笑話聽聽就過去了。豈知,這一句話無意中影響了我之深,猶如豬被蓋火印般的烙在我腦海底處。還不時的浮現出來,讓我有機會慢慢的咀嚼思考這其中的奧妙。寶寶的健康與成長,是每一位為人父母最關心的事。不論是第幾個小孩,只要一出生與自己來作伙,確實就會緊張兮兮的跟著小生命的情緒而起伏。
近幾年來,醫學的腳步沒有停頓,各方面的研究也都趨向精深且廣大。尤其在小寶寶身體及心理上的發育與成長上,都有相當的認知與發展。曾經有一篇報導提過:「嬰兒剛出生時,腦部已具備了日後運作所需的結構。唯一需要的是運作的指令,而這運作的指令是在出生後,經由腦部的發育成長,組成各種負責感覺、學習、記憶等功能的連繫網路而成的。」
從出生的那一秒開始,人類腦部的神經網路結構便開始形成,而原始動物的基本反射漸漸消失。小寶寶開始接觸並慢慢的理出一些有意義的動作。因此,在嬰幼兒的階段,寶寶的各種動作、表情等各方面的表現,都是代表著與將來人格發展及身體健康是絕對息息關聯的,也是不容忽視的。寶寶的身體與感官的健康管理,也因此更顯得相當的重要。
寶寶的眼睛常常會發現眼位看起來似乎不是出現在正常的位置,偶而也會出現眼神呆滯不活潑的情形,這是因為協調眼睛的肌肉以及視力尚未發育完全的原因。如果給予刺激,如光線照射、物體移動等沒有反應或沒有改善,或看東西、電視時,小寶寶只用一之眼睛或頭偏一邊看時,就要注意是否有弱視或斜視的情形,需至眼科醫師處做詳細檢查。確定有斜視或弱視時,六歲以前必須矯正治療,否則效果不佳。
聽力方面,新生寶寶出生後,對大的聲音就會有驚嚇的反應。一、二個月時,頭會偏向聲音來源的方向。三、四個月,就會跟隨發聲的東西,如小鼓、音樂玩具、響亮的聲音或是家人的談話聲,並有所表示,如微笑或發出聲音等等。一歲時,寶寶會與人做些許的溝通,也會開始學習一、二個單字的語言,對不喜歡聲音也會作出不愉快的表示。因此,如果寶寶在三、四個月時,對聲音不敏感,就要至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
小寶寶的呼吸次數比大人淺且快,呼吸聲也較粗,媽媽常誤以為是鼻塞。偶爾也會出現打噴嚏,這些情形通常是正常的。如果有流鼻水或連續不停的打噴嚏時,應考慮是否有感冒或是為過敏的症狀,必須請教醫師作進一步評估。
口腔中,鵝口瘡和嘴巴破是常見的症狀,單純泡疹病毒、腸病毒與念株菌的感染都是常見引發這種症狀的原因。治療的方向是以症狀治療為主,通常塗抹口用的藥膏可以減輕疼痛。如果是念珠球菌的感染,醫師通常會開抗黴菌的藥塗抹或口服。
一般五到十天,口腔潰瘍即可以痊癒。嘴破的時候很難餵食,也很不容易幫寶寶清潔口腔。此時,可以給冰涼的食物,一歲以上可餵食如奶昔、冰淇淋、布丁或冷稀飯等等。並且多注意清潔口腔,吃完東西後一定要用煮過的冷水漱口,以保持乾淨。
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在寶寶哭鬧時最容易發現。這是因為當咳嗽、打噴嚏、上大號時使腹腔壓力增加,較會出現疝氣的症狀,此時也較容易被發現。腹股溝疝氣不會自然痊癒。平時,只要按時至小兒外科追蹤即可,待五六歲左右,才需要考慮開刀縫補。但是,如果疝氣鼓出來後,不能自動縮回去時,必須馬上去醫院處理。否則超過十二個小時,會使腸子缺血而壞死,將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陰囊水腫大部分是良性的,在三、四個月大時會漸漸消腫。若越來越腫大,或是六個月以後還是依舊腫大時,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臍疝氣大部分也是不必處理,在三、四個月大時會自然漸漸痊癒。
皮膚的症狀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小寶寶的皮膚非常細嫩,些微的汗液、尿素或大便的刺激,就會造成皮膚傷害、發炎而形成尿布疹。勤換尿布是唯一的預防方法。要注意的是:醫師通常不建議用爽身粉,尤其是已經發現有尿布疹的現象時,一定不要用爽身粉,因為會增加皮膚的負擔,延誤皮膚癒合的時間。
異位性皮膚炎,即過敏性皮膚炎,也是常出現的症狀,通常在額頭髮際、兩邊臉頰、耳朵後面出現小小的疹子,或皮膚皺摺間,最常見的部位在手肘與膝關節,會出現皮膚發炎紅疹現象,癢而難忍,寶寶會去抓個不停,因此,也會有抓痕與細菌感染的症狀,如果長期出現,必須偵測過敏原並好好的治療。
其他需注意的:寶寶經常的鼻塞、打噴嚏,加上支氣管經常發炎,又偶而可以聽得到喘鳴的聲音、呼吸的起伏很快、很大、且不容易治癒時,需要考慮是過敏引起的,最好去看看醫師以確定。
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感官觸覺的刺激也要開始,如撫摸嬰兒的肌膚、四肢的運動、給孩子鮮艷的物品玩與跟他說話、玩耍等。這樣對腦部的發育非常有幫助,而且這些對腦部刺激的訓練是越早越好。
小寶寶的成長發育情況,是天天與他相處最久的人最了解。每天看他的各種動作與發展,任何不一樣的情形,如吃的量變了、情緒不好、眼神不對、動作不協調等等,通常是父母親或是保母、照顧的長者最容易發現。所以,觀察小寶寶的一舉一動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發現異狀,或有疑問,一定要與醫師討論,才能早日發現問題,及早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