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063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老烟枪大铁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鲜花 x25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散文][分享] [转贴]乱臣贼子惧
李 敖


  孔夫子活的时候,天下大乱了,其实天下永远是大乱的。
  孔夫子听说,有的做儿子的,居然杀了父亲!
  孔夫子又听说,有的做臣子的,居然杀了皇上!
  孔夫子气了!
  孔夫子瞪了眼睛,吹了胡子。
  孔夫子拿起了一支钢笔,噢,不对,那时候没有钢笔;拿起了一支毛笔,噢,也不对,那时候也没有毛笔;孔夫子拿起了的是--一把刀!

  呀!孔夫子怎么会拿刀?孔夫子斯斯文文的圣人,拿刀干什么?杀他父亲吗?不是!杀他皇上吗?当然也不是!杀那杀父弑君的凶手吗?好像有点是了。
  其实孔夫子不是拿刀去杀任何人,孔夫子太老了,孔夫子杀不死任何人;孔夫子是儒者,孔夫子不会杀人。

  但是有人不是说吗?孔夫子当鲁国的司寇(司法行政部长兼警备司令),大权在握,第三天就杀了他的政敌「少正卯」,孔夫子不是杀人吗?
  但有人说这事是假的。即使是真的,孔夫子也不必亲自操刀,因为有刽子手老爷和刽子手老爷的鬼头刀。

  那么,孔夫子拿刀干什么?
  孔夫子拿刀并不是要杀人,而是吓唬人。

  孔夫子拿起刀来,朝一块竹片刻去,刻了一片又一片,刻了许多字。最后,刻满了一大堆的竹片。
  这些竹片,就是孔子时代的书。
  孔子时代没有笔和纸,只有刀子和竹片,刀子刻在新砍下来的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样,所以叫做「汗青」。
  所以,古人一提到「汗青」,就象征着书籍,也象征着历史。古人的诗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独留青史见遗文」,就是这个缘故。

  孔夫子「汗青」九个月,完成了一部「青史」。
  这部「青史」,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一共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个字,每八个字,刻在一块竹片上,你说刻了多少片?
  孔夫子写《春秋》的目的,并不是要杀乱臣贼子,而是要乱臣贼子害怕。

  什么是乱臣贼子?凡是不守臣子的本分的,都是乱臣贼子。
  什么是臣子的本分?臣子的本分是要乖乖的听话,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小心翼翼的做事,不要做一点分外的事。不该你做的事,你不该管闲事。管闲事就是「越俎代庖」。
  孔夫子写《春秋》,目的就是要大家个个都在自己岗位上做事,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不要不守本分!
  可是,怪事就出在这儿,写这本《春秋》劝人守本分的人,自己就不守本分!
  因为孔夫子的本分,不是「写历史的官」--史官,他没有资格写历史,《春秋》不该是他写的,就好像耗子虽讨厌,狗却不可抓耗子。

  可是,孔夫子老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还是写了。
  他不但写,还不许别人参加意见,他的学生「子夏」站在旁边,两眼瞪着,一个屁也不敢放,只能帮忙搬竹片、磨刀。

  孔夫子太伟大了,伟大得使学生「不能赞一辞」!
  孔夫子把《春秋》写好了,双手一拍,向学生说:他知道他不该写这部书,可是希望大家原谅他。看了这部书,了解他的人,可以根据这部书了解他;骂他的人,根据这部书,也有足够的理由骂他。他自问凭良心写,管不了那么多、管不了那么多、管不了那么多。

  但是,糟糕的是,孔夫子自己却没完全凭良心--孔夫子在《春秋》里,竟做了好多好多的手脚。
  孔夫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中,鲁国的皇帝,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这样六件重大的事,孔夫子竟在《春秋》里,一个字也不提。这哪里是写真相呢?这不是有意说谎吗?

  正因为孔夫子在有意说谎,所以,他的学生们也就跟着造谣,竟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意思是说:「我们鲁国呀,没有家丑。皇帝和臣子之间,没有凶杀案!」
  像这一类有意说谎的例子,还多着呢!
  如狄国灭了卫国,孔夫子为了替齐桓公遮盖,竟把这样一件大事一笔带过,写也不写。
  又如晋国诸侯竟传见周朝的皇帝,这是很不成体统的事,孔夫子为替晋文公遮盖,他意改变一种写法,与事实的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些有意说谎的行为呢?研究他的原因,乃是由于孔夫子主张--

  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

换成白话,是--

  为所尊敬的人瞒瞒瞒
  为亲人瞒瞒瞒
  为贤者瞒瞒瞒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所以,孔夫子呀,宁愿说谎。这种在历史上说谎,有一个专名词,叫做「曲笔」。「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歪曲了来说。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正直的笔。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孔夫子主张写「直笔」的意思,并不是他发明的,在孔夫子以前,中国早就有了这种传统。中国字历史的「史」字,最早的写法是上面是「中」字,下面是「又」字,就是「手」字。用「手」把持住「中」字,是什么意思,你就不难明白。

  这个「史」字,一开始的意思不是指「历史书」,而是指「史官」。「史官」在上古时候,是地位很重要的一种官,他掌管天人之间的许许多多的事,像天时、历法、预言等等,做史官的,都脱不了分。后来史官的权力渐渐缩小,缩小到只记录国家大事。史官的名目很多,像「大史」、「小史」、「内史」、「讲史」。「左史」、「右史」,记录的范围从日月星辰变化,直到内政外交,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不是笔头)。

  现在举一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的例子:周朝成王小时候,曾跟他的弟弟叔虞一块玩,成王用树叶刻了一块「珪」(「珪」是刻图章用的一种玉,皇帝给别人官做,要给印,就是「珪」),然后随手把这片树叶送给他弟弟,说:「拿这个封你!」这时候史官在旁边,一听就记下来了。后来史官请成王真正去封他弟弟,成王奇怪了,问为什么?史官说某月某日,你拿树叶刻图章给你弟弟,不是说要封他吗?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这样一来,成王只好封他弟弟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年前,成王的弟弟被封后,成立了一个新国家,就是晋国。

  现在流行的口号是「司法独立」,「教育独立」,古代若有流行的口号,该是「历史独立」。在古代的史官,他们的地位可说是相当独立的;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最有名的例子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说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公元前六百零七年,晋国的灵公,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了。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竟在史书上写道:

  赵盾弑其君

赵盾跑过来,质问董狐说:「董先生,你写错了吧?明明是我弟弟赵穿杀了皇帝,你怎么写我呢?」董狐说:「你是朝廷大员,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躲在外面,可是没出国门;你回来了,又不追究凶手。你还脱得了干系吗?杀皇帝的不是你,又是谁呢?」于是赵盾心虚了,只好让董狐这样写,没法子。(当时赵盾真可以杀董狐一刀或一百刀,开始他太「笨」,没想起来干涉历史,所以就背着恶名,一背两千五百多年!)

  董狐的例子,就是上面所说的史官「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

  孔夫子就称赞过董狐,说他「书法不隐」,就是直笔写历史,不隐瞒什么。只可惜孔夫子自己,却是个「书法每隐」的家伙!
  董狐这件事情过后五十九年,齐国又发生了皇帝被杀事件。凶手是大臣崔抒。于是史官又来了,史官叫太史,他写道: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可没有赵盾那种好脾气,他光火了,立刻把史官杀掉!可是,事情却没完。史官的弟弟来了,还是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又气了,又杀了一个。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更气了,又杀了史官的弟弟的弟弟。
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于是,崔纾不气了,泄气了,他只好认输,不杀了,让史官随便写吧!(史官到底兄弟多,所以他们赢了!这样看来,兄弟少的,最好别干这一行。)

  如果崔纾不泄气,硬是要把史官的兄弟都杀光,那可怎么办?别忙,史官还是有办法,齐太史只是「北史氏」,当时还有「南史氏」。南史氏听说崔纾杀史官,立刻跑去,也要歪着脖子,接着写直笔。后来看到齐太史家的老四成功了,南史氏才打道回府。

  由此可见,史官的「人海战术」也满可怕,它教你来个杀不杀由你、写不写由我,看你拿武土刀的,把我这拿刻竹刀的怎么办!
  又由此可见,史官不但是独立的,并且还是家族企业的,父亲传儿子的。

  历史上为直笔而使脑袋搬家的,并不少见。前赵昭武皇帝(匈奴人)时候,公师就因写国史被杀;北魏道武皇帝(鲜卑人)时候,崔浩也因为写国史被杀。但尽管有这一类干涉历史的例子,究竟不能算是「正宗」。在正宗上,皇帝还是要尊重史官的。公元六世纪的一个皇帝,就向一个着名的史官魏收说:「我后代声名,在于卿手。」又一个皇帝,也向魏收说:「好直笔,勿畏惧!我终不做魏太武(北魏道武皇帝)诛史官。」这些都是皇帝尊重史官的说话。

  本来,在制度上,史官的独立,使皇帝都不能看他写的历史(历史是要留给后人看的)。凡是尊重制度的皇帝,没有不守这道行规的。甚至汉朝最凶狠的皇帝汉武帝,也不看史官司马迁写的《史记》,所以《史记》中才能批评他。到了后汉时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杀司马迁,使谤书(指《史记》流于后世」。其实王允不知道:光就这一点,说明了汉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

  这种制度,到唐朝以后,开始动摇。唐朝的一些皇帝,总忍不住要看史官写些什么。(看看骂老子没有?)这么一来,慢慢的,史官就不敢直笔了。

  在史官的历史发生问题以后,在民间,有一些「野史」出来,表现直笔。当朝的皇帝虽一再警告、查禁,可是总不能斩草除根。「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统治者做了坏事,要瞒,是瞒不了的;要烧,是烧不光的。「流芳」呢?还是「遗臭」?历史总不会放过他。

  提倡写「直笔」的孔夫子,当他竟也骗人,写了「曲笔」的时候,历史上,也留下他的纪录。历史是不讲感情的,讲感情便不是真历史。历史只讲求真相,由求真的人,不断的、千方百计的记载它的真相。古往今来,许多坏蛋们想逃过历史、改变历史,可是他们全部失败了。历史是一个话匣子,坏蛋们怕人说话,可是历史却说个没完。坏蛋们真没法子。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2-18 22:5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7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