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0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作意、不作意

圖 1.



作意、不作意/果煜法師
或問:「豈不謂:心不在焉,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又唯識亦云:「作意,乃一切識現起時,所不可缺少之緣。」
汝何以謂:必待作意之心,皆放下後;才能自現起真如心之妙用?
答曰:如耳根圓通中所謂: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以及「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故不作意,不只還能了別;且境界還將更為寬大遼闊。
而作意者,即使能了別,境界卻唯狹隘與封閉爾!
作意與不作意,乃如長鏡頭與超廣角鏡頭。
以世間皆認定:要有作意之心,才能視而可見,聽而可聞。
而我為什麼再三提到:要把作意分別之心,全消除了,
才能證得真如心之妙用?
乃為作意,其實只是假相也:
一、作意乃依存於非作意根才有作用的。
故作意有間斷,而非作意根不間斷。
二、從緣起法來看,也沒有一個能真正作意的主體!
如為有些因緣具足了,所以聽到了,而非我能作意去聽或不聽。
否則,若聲音很吵,我若作意不聽,
把耳朵關起來,就可以不受吵了嗎?
大可未必!又如寒流來了,我作意:不去管它冷不冷,就行嗎?
我還是不得不添加衣服。
所以我們自以為:我能作意、能掌控。
其實根本沒這回事。故能作意,只是眾生的錯覺爾。
以真正的根性,乃無作意與不作意的差別。
故如耳通圓通章,所謂『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以及『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故不作意,不只還能了別;且境界還將更為寬大遼闊。
而作意者,即使能了別,境界卻唯狹隘與封閉爾!
作意與不作意,乃如長鏡頭與超廣角鏡頭。
長鏡頭雖能特寫,但視野卻很封閉。
而超廣角鏡頭,雖不能特寫,但視野卻非常寬大遼闊。
或者作意,乃如浮出海表的冰山;
而不作意,才是海底更寬廣堅實的冰體。
故一般人都只注重於作意的表相,
而看不到更內在、更圓滿的真如心。
真如心用
即不作意而自圓成,其覺明觀照之用,其如虛空,能包納萬物而不動;
而意識的起落,卻如浮雲般地生幻起滅。覺明觀照之心,又如大海;
而意識的浮動,乃如浪花起落,稀稀疏疏。故必待此時,
才能真體驗到「真心為何?」,及真鑑別於「妄識為何?」
所以當我們把我執的末那消除之後,即能不作意,
而自圓成於真如心,覺明觀照之用。為什麼呢?
因為真心本來如是也。
這覺明的觀照,
就像虛空,能包納萬物而不動。
故這時,既可返觀於身體的存在、外塵的變化,
也可以覺察到意識的起落。但這意識的起落,卻非妄識也。
以如對塵相,因作意而起執著,則稱為妄識。
反之,只覺察到心相的存在變化,卻非意識也。
所以雖證得真如心,還是不妨有意識的起落。
但意識的起落,乃像虛空的浮雲一般,幻起幻滅。
或來或去,或多或少,而虛空總是一樣。
故並不需要捨掉浮雲,才能見到虛空。
或者再用另一種比喻:真如心的覺明觀照,乃像大海。
而意識的現行,卻像浪花一般,稀稀疏疏、起落不定。
所以能
真體驗到真心的覺明觀照、
不動不轉者,乃稱為見性。
而見性後,也才更能分辨「真跟妄」的差別:
不為有相或無相,而在於「是否作意」?或起不起我執而已!
這也就說,我認為
真正的默照禪,
是見性開悟後的境界;
從證得真如心,
而自然現起默照的功德。
至於未見性開悟的人,唯從「默」的功夫去著手,
從剝捨妄相而能見性。反之,如剛開始用功,
就想在「照」上得受用,這反是南轅北轍了。
所以雖佛法論究到最後,一定是妙有的境界;
但如不透過真空的體驗,即想契入妙有的境界,乃不可能也。
菩薩重因,凡夫重果。重因故,應求先契入真空的修證;
而重果者,卻一心巴望妙有的境界。於是以不從因地上用功,
故對妙有頂多是霧裡看花,而絕不可能真體驗到默照的禪境。
所以默照,有沒有成就?就看他:
是否真體驗到真如心了?
如未體驗到,則即使境界再開通遼闊,終究是外道禪而已!

作意與不作意,乃如長鏡頭與超廣角鏡頭。


長鏡頭雖能特寫,但視野卻很封閉。
而超廣角鏡頭,雖不能特寫,
但視野卻非常寬大遼闊。
或者作意,乃如浮出海表的冰山;
而不作意,才是海底更寬廣堅實的冰體。
故一般人都只注重於作意的表相,
而看不到更內在、更圓滿的真如心。



作意(梵文與巴利文:manasikāra),
佛教術語,指集中注意力,
使心識運作。是心所之一,
《俱舍論》將它列入大地法,
唯識學派將它列為遍行心所。⋯⋯
作意是使心警覺,集中。
將心導引到特定方向去。
《品類足論》將作意分為三大類:
學作意,無學作意與非學非無學作意。
舍論分為,勝解作意、自相作意、
共相作意三大類。維基百科*

《法相辭典》
解釋: 瑜伽二十八卷十頁云:
云何作意?謂四作意。何等為四?
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運轉作意,
三、無間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云何力勵運轉作意?謂初修業者,
令心於內安住等住,或於諸法無倒簡擇,
乃至未得所修作意,爾時作意力勵運轉;
由倍勵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
故名力勵運轉作意。
云何有間運轉作意?謂得所修作意已後,
世出世道漸次勝進,
了相作意,由三摩地思所間雜,
未能一向純修行轉,故名有間運轉作意。
云何無間運轉作意?謂從了相作意已後,
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是名無間運轉作意。云何無功用運轉作意?
謂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名無功用運轉作意。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3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佛學大辭典/心意識
(術語)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別之義。
唯識論於其名雖許互通,然其實體各別,
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識與第七識及餘六識。俱舍論以之為一體之異名,
六波羅蜜經十曰:
「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
唯識論五曰:
「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
集諸種法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
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
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
(中略)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

在佛教中,心(巴利文及梵文:चित्त,Citta),音譯質多,
意指人的思想、心靈、心智、辨別能力。
在早期佛教中,因為意義相近,它經常與識、意混用,
被當成同義詞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又有一些區別。

心(चित्त,Citta),意為思想、心靈、想像、理智等。
在梵文中,屬於肉體部份的心,稱為 हृदय(Hṛdaya),即心臟、肉團心。
屬於意識、思考、心靈的非物質部份,稱चित्त(Citta)。

華藏上師:若用現代文「中心」”Center”亦近似之。

解深密經 心意識相品第三 大唐玄奘三藏法師譯
爾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說。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於心意
識祕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
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
廣慧。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
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祕密之義。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
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
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
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
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
與眼識同所行轉。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
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
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
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
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
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
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
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
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
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
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
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佛教的世界觀:宏觀與微觀——索達吉堪布開示
或許有人心存疑惑:“佛教的這些真理,
到底能不能經得起真理考驗?佛陀的思想會不會遲早被淘汰掉呢?”

這一點,你大可不必擔心。
2500多年以來,世界上湧現過無數的科學家,
他們連佛教的一個理論也沒能推翻過。
因此,不管是宏觀、微觀哪個層面,
佛教的真理始終都顛撲不破,站得住腳。

從宏觀世界而言,佛教對整個世界的成住壞空有著詳細的描述。
尤其是《時輪金剛》、《俱舍論》所揭示的道理,
在天文學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證。
而且,佛教中早已發現的一些簡單原理,
科學人士絞盡腦汁長期研究之後,才推得出來。
就拿天文曆算來說,藏傳佛教中有非常簡單的公式,
兩三個人在黑板上寫寫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曆算出來,
包括出現幾次日食、月食,時間具體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
全部都標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藉助任何天文儀器。
這種《時輪金剛》的曆算方法,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
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廣於藏地,對天文地理有非常明確的分析。

還有從微觀世界看,
佛陀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也開示了深淺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認為外在的一切萬法不存在,而是由無分微塵組成。
他們抉擇到最後時,必須要承許無分微塵存在,
認為它是組成粗大物質的基礎,就像物理學中的原子、夸克一樣。

而觀察心識時,認為粗大的心識皆由最微小的無分剎那組成。
這種無分剎那不可分割,且實有存在。

二、經部: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基本上與有部一致。
也認為粗大的物質或心識並不獨立存在,
而是由許多無分微塵或無分剎那組成,這兩種極微都是實有。

三、唯識宗:對組成心識的無分剎那並未破斥,
但對組成外境的無分微塵進行了否定。
認為外在的物質世界並不存在,實際上都是內心的現象。

四、中觀自續派或中觀應成派:不僅外境不存在,
而且自明自知的內心,本體也是一無所有。
也就是說,不管外境還是內心,統統抉擇為空性。
不過,一切萬法雖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卻可以產生一切,
正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所言: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這就是中觀宗的最高理論。
可見,這個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
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也說:“世間諸所有,無不皆稀有。”

而人類隨著科學發展,逐漸對此也有了一些認識。
比如,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也曾深有感觸地說:
“我怎麼知道我不是在做夢?我又憑什麼將夢境和現實區分開呢?
世間上包羅萬象、形形色色的東西,雖然一個也不成立,
但卻能在眼前無欺顯現。因此,完全可能有一個魔鬼,
一直在欺騙我,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真的、什麼時候是假的。
”他們所得出來的結論,在空性問題上往前邁了一大步,
比經典物理學的觀念更接近於真相。

以前經典物理學推廣於世時,人們最初以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分子,
後來又相繼發現了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
直到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夸克,
並以此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們才知道還有更小的微粒存在。
大家都覺得他發現了特別微妙的真理,
卻不知佛陀早在眾多經典中對此就有過描述。

我有時候跟國內外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等知識分子交流時,
常會深深感覺到,不管是講哪一個領域的知識,
實際上在佛教中都能找得到,這些知識並不太新鮮。
我有時候在書店看到一些暢銷書,比如《當下的力量》、
《秘密》,翻開以後,發現這些所表達的都不離大乘佛教的教義。
當然,也可能是我對世間比較孤陋寡聞,
但至今為止,我所接觸的包羅萬象的各種知識,
確實都可以攝集在佛教的理念中。

有些科學家發現一些現象震驚世界,大家就覺得不可思議。
例如前幾年暢銷的《時間簡史》,是英國劍橋大學霍金博士寫的,
當時可謂轟動一時,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霍金博士“還在《果殼中的宇宙》裡”告訴我們:
人類的肉眼只能看到三維的物質世界,
但實際上宇宙還存在著多維空間,維數甚至可擴展至十一維。
這就說明還有許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
我們如今的所見極其有限。 這個道理,
與《華嚴經》中提到的“芥子納須彌,一念遍三千”、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其實不謀而合。

此外,16世紀顯微鏡被發明出來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水中竟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細菌,對此深感稀有。
卻不知釋迦牟尼佛早在《阿含經》中,就告訴過弟子:
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 由於這些蟲不是肉眼的對境,
故即使我們喝了水,也不算是故意殺生。

諸如此類的許多佛教道理,希望大家去仔細研究。
在研究的過程中,相信你會進一步認識到佛教的甚深與廣大。

假如你想參閱一些佛教經論,那佛教的甚深之處,龍猛菩薩、
月稱菩薩進行了解釋,後由寂天論師等作了更詳細的闡述;
而佛教的廣大之處,則由世親論師、無著菩薩等進行了宣說。
印度的這兩大傳承,後來完整地傳到藏地,並弘揚至今。
現在包括西方的很多知識分子,對此深廣法門也有特別強烈的希求心。

有時我遇到國外的一些老師和大學生,
他們不管是安住的境界還是所學的理論,都非常高深,
我在他們面前顯得特別不好意思。 在座的各位也同樣是知識分子,
所以不管你學佛還是不學佛,
都應以公正的態度、客觀的智慧,來觀察佛教到底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宏觀這名詞,通常用來描述,
那些可以被肉眼測量與觀察的物體。
當用在現象或抽象物體(abstract object)時,則是描述,
我們所能理解,存在於這世界上的。通常被認為是宏觀的長度尺度,
大致在1毫米至1公里之間。
宏觀這詞語也可指引為大尺度觀點;那就是,
只有從大尺度才能得著的關點。
一個宏觀的立場可以被認為是一副大圖畫。
宏觀的觀察一個皮球,只能看到一個球;而微觀的觀察,
則可以看到一層厚厚的皮,皮上有許多縐紋與裂縫(經過顯微鏡觀察),
或者將尺度變得更細微,則可看到一團群集著的球狀體的分子。
在物理學裏,宏觀是一種與觀察的對象,有密切關係的物理特性。
如果觀察的是銀河,那恆星只是個微觀的實體,
雖然恆星的尺度的數量級大大超過我們。另外,錢學森提出,
現代科學應當將原有的「宏觀」和「微觀」
概念擴充為五個,即: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
維基百科*

微觀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觀與“宏觀”相對。
粒子自然科學中一般指空間線度小於10-7~10-6厘米的物質系統。
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與之相應的場。
基本粒子也有其內部結構。
觀世界的各層次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服從量子力學規律。
在社會科學或者廣義的概念,宏觀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
微觀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
有時候,我們還常常用到中觀這個概念,即處於宏觀與微觀之間。
在自然科學中,微觀世界通常是指分子、
原子等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
而除微觀世界以外的物質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
有時候, 我們又將宏觀世界特指星系 、宇宙等物質世界,
而將人類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世界稱為中觀世界。
在社會科學中,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把從大的方面、
整體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學 ,叫做宏觀科學,
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宏觀方法。 通常把從小的方面、
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學,叫做微觀科學,
這種研究方法,叫做微觀方法。
比如說,研究某種社會總體發展規律的科學,
我們稱之為宏觀社會學;研究某個社會特殊現象、
局部現象的科學,我們稱之為微觀社會學。
又比如,從整體上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
我們稱之為宏觀經濟學;
從局部的深層次上研究某種經濟現象的科學,我們稱之為微觀經濟學。
微觀- 微觀與宏觀的關係
宏觀和微觀存在對立統一的矛盾 ,這是必然的,
而且其中的矛盾紛繁複雜並時刻變化。
同時,這也就是辯證法的精髓所在了。
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克服舊的矛盾,
同時不斷產生新的矛盾。
宏觀微觀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沒有宏觀,也就無所謂微觀;
反之亦然。 哲學範疇裡到處都是這樣的矛盾,比如整體與局部、
質與量、存在與思維等等。 如果要在宏觀上把握大局,
就要拋棄微觀的影響 ,比方說宏觀調控就是這樣。
如果代表了微觀的利益 ,那自然就會不斷放大微觀的比重 ,
以達到影響宏觀、服從微觀的目的 。
宏觀是建立在微觀之上,是微觀的積累到一定的產物,
從整體和部分來講,宏觀是微觀的集合。
兩者是統一的,微觀和宏觀只是一個角度,
微觀的影響會制約著宏觀的發展.所以必須全面分析問題。
互動百科*

佛教的世界觀—慈誠羅珠堪布
http://www.punz.net/index.php/%E4%BD%9B%E6%95%99%E7%9A%84%E4%B8%96%E7%95...%BE%85%E7%8F%A0%E5%A0%AA%E5%B8%83/

華嚴經的宇宙觀 從天文學看宇宙人生的世界
http://shaku8.biz/zz...q54.htm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中華百科全書
十玄門,即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
玄者奧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能通蓮華藏世界海。
蓋此十門乃晉雲華智儼尊者所撰,
秉承杜順和尚所說之「華嚴一乘十玄門」,
此係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法藏繼之,
而立於別教一乘之圓頓教義,鎔融性相與三性同異論觀點,
故有「古十玄」與「新十玄」之分,兩者在十門中有八門大致相同,
其餘兩門內容與名詞全然相異。古十玄的「諸藏純雜具德」,
於新十玄變為「廣狹自在無礙門」;古十玄有「唯心迴轉善成門」,
新十玄卻改為「主伴圓明其德門」。
今據澄觀「華嚴疏鈔」詮釋深奧難測、圓融無盡之十玄義理。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即無前後,具足為無遺漏,相應即不相違背。
闡明十方三世一切諸法,任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同時圓滿相應,
成一緣起。依時間言,三世諸法,相依相資,相續顯現,互攝互收;
依空間言,一切諸法同時同虛,相即相入,無礙自在。
如大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如金與諸器,相應成立,
世主妙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此門又為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又復具其後九門,攝盡諸法,無礙無盡。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屬於空間領域。謂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名狹。
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二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餘。
如於二微塵廣偏法界;法界萬有,在於一塵。如一尺之鏡,
可見千里之影。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
如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彼妙光明,入我身來。
我身爾時,超出世間,等於虛空,亦不過人身,
悉能受容十方菩薩莊嚴宮殿。」此即顯事事無礙之特相,
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以作用立場註明奪事無礙之真理特性,
闡述萬物遞互相容之關係。如一偏於多時,多必容一,多偏於一時,
一能容多;又如一室千燈。光光互攝,不妨照明,無所障礙。
舍那品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戶亦無餘;世相本相亦不壞,
無比功德故爾然。」此言一佛土與十方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以諸法體性,言其融通,
相即自在,不相妨礙。又分同體相即與異體相即兩種。
前者指一或一切,攝一切或一,而不否認別體之存在,
如金與金色,舉體相即,不相捨離;後者指與法體並存,
由一容多時,多便就於一,一遍於多時,一便就於多中。
如一月當空,千江印影,對月即為一,對影則為多,一多無礙,
相即相容。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即彰顯即同即異、即多即一、即有即無、即始即終之理。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謂依因緣關係註明事物之表裏關係,
令一切諸法互攝無礙,如一法攝多法,則一法顯而多法隱;
如多法攝一法,則多法顯而一法隱。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名為俱成。
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為祕密。宇宙萬法,隱顯互異。
如海與波,波顯則全海為波;海顯則全波為海。
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互,體無前後,互攝無礙,俱時成位。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一能含多叫相容,一多不雜叫安立。
萬法重重相攝,而達不可再分析叫微細。諸法各住其位,
彼此各不相壞,才能共成一緣起,此為自然宛然,同時齊顯。
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
古德云:「納須彌於芥子,於微塵見大千。」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焚語因陀羅,華言天珠,天為帝釋天,
即指掛在帝釋天宮之珠網,網上有一明珠,珠兩萬像俱現光明,
眾珠盡然,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遞互交光,重重無盡。
故此門係以譬喻彰顯法界之無盡緣起,一一法中,一一位中,
一一世界,互相交參,重重無盡。如不思議品云:
「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世界,無有餘。」
(八)託事顯法主解門:謂寄託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
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如「人身是個小天地,
宇宙是個大天地」。華嚴疏云:「法雲金色世界即是本性,
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節是般若」是也。
故有「擎拳豎臂,觸目皆道」。又如「一葉隨風忽報秋,
紅杏一枝春意鬧」。都是隨拈一事一物,便具見無量法界。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謂三世各三為別,一念為總,總則相合,
故名「十世」。十世、三世不相雜亂,名為隔法。三世互在,
遞相成立,乃稱異成。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
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
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
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
恰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如來所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
必眷屬隨生。故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
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淨空明月,列星圍繞,淨器百川,
近遠炳現,名為主伴圓明,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
具足眾德,名為其德。
如來現相品云:「如是等佛剎塵數,
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
法藏之「華嚴經探玄記」云:「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餘方亦爾」。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自性如幻,不可思,不可議
摘自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應修善業。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 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 】
'自性如幻'是說它起用,它起作用的時候,
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
這個事情,世尊常用“不可思議”這句話來說明事實真相,
而我們乍聽之後,對這個講法實在是很難令人滿意。
世尊為什麼不把這個真相說出來,只用“不可思議”這句話,
好像是搪塞一樣。 其實佛說的是真話,
只有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下,
事實真相才大白,你才完全明了。
“思”是意識,“議”是言語,
而這個事實真相絕對不是言語能說得出的,
也不是思惟想像能達得到的。 因此“不可思議”是一句真實語,
絕對不含糊,絕對不是來搪塞,是跟你說一句真話。
只要你不思不議,事實真相就現前了。
為什麼? 前面說過,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
然後你見到一切法的真相,
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
《中觀論》所講的“八不”,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會得。

我們是凡夫,我們始終離不開思議,所以永遠不能見道。
這個“道”就是自性,宗門講“明心見性”,永遠沒有法子見性。
什麼人能見性? 他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思不議,他就見性。
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 佛在經論裡面常講,
“言語道斷”是不可思,“心行處滅”是不可議,
所以“不可思議”就是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這個真相就現前了。 可是世尊教導我們,
不思議當中他教給我們思議,不可說之中他跟我們常說,
這裡頭有個奧秘,我們要明了。 佛的說法是“說而無說,
無說而說”,這誰懂得? 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
他就契入了,這叫根熟的眾生,上上根的眾生。
佛說得沒錯,我們聽錯了,我們為什麼聽錯?
因為我們有思有議,我們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談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僅是十法界,
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
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世出世間。
所以覺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華藏、住極樂,
一絲毫沾染都沒有。 為什麼? 他知道那都是“夢幻泡影”。

所以底下一句,'智者知已',這個“智者”是諸佛菩薩,
菩薩中特別是指法身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知道,
了解諸法實相。 知道之後,他怎麼生活?
他跟我們生活的理念、行為不一樣,他修善業。
不但是行善、言善,心裡面一絲毫的惡念都沒有。
我們今天辦不到,為什麼辦不到? 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
所以做不到。

佛在此地這個“應”是勸告的話,是對我們講的,'應修善業'。 '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
能生、能現、能變。 自性能現是屬於它的本能,至於能變,
能變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現的現象就會產生變化,
將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
這三句,“知”是緣,“修善”是因,
下面講的“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是果,
“見者無厭”是善報,種善因得善果。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15 12:4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04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