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0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gphoenix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鮮花 x2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測試][顯示卡] 充實7系列產品線 Kepler再展重生身價 GALAXY GeForce GT 740 1G 評測
GeForce 700 系列延續 Kepler 架構的威力整體表現可是相當亮眼,從市場上 GeForce GTX 700 系列顯卡的熱銷盛況就可略知一二,最新推出的 GTX 780 Ti/ 780 / 770 /760等顯示卡產品,針對專業繪圖及運算需求的TITAN等,在晶片製程與良率精進之後已讓玩家們體驗不俗的效能表現,雖然GTX 770及GTX 760是經由RE大法而來其實RE大法在業界已不算是大令人意外的作法,畢竟全新開發一整個系列產品要花費的人力及物力更高,倒不如善加利用現有的產品線,經過調整至合理的價位,發揮產品的競爭力,讓使用者可以以更低的預算就能獲得上一世代卡王等級的產品,相信使用者也樂意接受吧!但是舊架構產品通常有個包袱就是,功耗比起新設計的核心架構通常會有功耗較高的包袱存在,這點與自己或是對手產品相較,多會有這樣的結果,推出專為中低階顯示卡產品市場而生的GK107核心的GeForce GT 740來提高產品線更高的競爭力,並完備整體顯示卡產品線的產品,整體規格基本上與GTX 650所使用的核心一樣,只是GPU運作時脈較低一些,差別在於較高的GPU時脈及使用GDDR5來提高產品整體效能,GT 740將是NVIDIA在中低階市場的主力產品,NVIDIA 設計的 Kepler GPU 架構不僅僅可在最新的 DirectX 11 遊戲中發揮最大效能,亦可提供不錯的每瓦效能,具有384個 CUDA核心,128-bit記憶體頻寬,1GB的GDDR5記憶體,並有超頻的設定,其GPU/記憶體頻率為1059/1250(等效5G)Mhz也略高於公板的993/1250(等效5G)Mhz,提供DVI、HDMI及VGA顯示輸出能力,比較可惜並不支援GPU Boost功能。以此為前提GT 740顯示卡可以為較低預算的使用者帶來不錯的遊戲體驗。


GeForce GT 740規格

GeForce GT 740採用Kepler世代的 GK107 核心,CUDA Core 總數為384個。基礎時脈設定為 993 MHz,不支援 GPU Boost 技術。記憶體頻寬為128-bit,採用 GDDR5 1GB或是GDDR3 2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350MHz(等效5.4GHz)或900Mhz(等效1.8GHz),不需要獨立供電,TDP為64W,也支援PCI-E 3.0傳輸介面技術的顯示卡。


GALAXY GeForce GT 740 外包裝



採用長期使用專屬風格的設計,GALAXY的顯示卡產品在代理商積極鋪貨下,能見度也是越來越高。


輸出端子

輸出端子為DVI/HDMI/D-SUB。


產品安裝環境介紹

僅有英語介紹,是比較可惜之處。


本體及配件介紹

可以讓使用者了解產品的內容物。


外包裝背面

圖示表示在目前主流遊戲都有還OK的效能表現,入門裝機這張是還算不錯的選擇!!


內部包裝

內部保護較為單薄。


顯示卡及配件

顯示卡本體、驅動程式及說明書。


NVIDIA GeForce GT 740 1G顯卡本體



NVIDIA GeForce GT 740 1G本體,非公版設計。


輸出端子



提供DL-DVI、VGA及HDMI輸出端子各1組,輸出介面並無採用保護套處理,也並沒有SLI連接埠,顯示卡功耗僅為64W,不需要獨立PCI-E供電接口就能滿足供電需求。


公版NVIDIA GeForce GT 740 1G散熱設計

受益於功耗並不高,原廠散熱部分則是使用鋁質散熱片佔用2SLOT散熱設計高度,並以下吹式風扇將熱量向I/O介面端及顯示卡尾端四周排出。


顯卡背面

整體用料相當不錯。


顯示卡拆解



整體功耗不高,所以搭配鋁質散熱片就能讓顯示卡的工作溫度能被有效控制。


[page][title] 顯示卡用料及細節 [/title]
顯示卡裸卡正面



PCB本體部分則是可以看到GPU使用了2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1相供電。


GPU

GPU晶片依然由台積電代工,正式版的晶片代號為 GK107-425-A2


用料及細節

GPU使用了2相供電,記憶體則使用了1相供電。


GDDR5

採用SAMSUNG K4G20325FD-FC03 記憶體運作時脈為1250MHz(等效5GHz)GDDR5 4顆組成1G之容量。


效能實測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4770K ES
RAM:Panram Light Sword DDR3 2400 4GX2(XPM Profile1@DDR3 2400)
MB:ASUS Maximus VII Ranger
VGA:GALAXY GeForce GT 740 1G
HD:Kingston HyperX 3K SSD 120GB(AHCI模式)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CPU水冷,GPU原廠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P模式



3DMARK 11
P模式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COMPUTE 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1920*1200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1920*1200



STREET FIGHTER4 Benchmark
1920*1200



MHF Benchmark



MHF Benchmark絆



MHF Benchmark 3



BIO5 Benchmark
DX9 1920*1200



BIO5 Benchmark
DX10 1920*1200



BIO6 Benchmark
1920*1200



DEVIL MAY CRY4 Benchmark
DX9 1920*1200



DEVIL MAY CRY4 Benchmark
DX10 1600*1200



Final Fantasy XIV Benchmark High



Final Fantasy XIV ARELIM REBORN Benchmark
Maximum



PSO2
1920*1200 最高畫質



HEAVEN BENCHMARK 4.0
1920*1200 Tesselation Normal noAA



Valley BENCHMARK 1.0
1920*1200 High noAA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9 TESTB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A 1920*1200



Lost Planet 2 Benchmark DX11 TESTB 1920*1200



使命招喚(最高畫質)



勇者鬥惡龍(最高畫質)



待機、燒機溫度及功耗測試
FURMARK 1.13.0

GPU待機溫度約在37度左右,燒機最高溫度約在56度,雖然僅採用鋁質散熱器,但溫度控制方面具有相當壓制力。


待機功耗

水冷系統功耗約20W,扣除之後待機時整機功耗約在52.2W。


燒機功耗

水冷系統功耗約20W,扣除之後FURMARK燒機時整機功耗約在135.5W。


小結:
NVIDAI除了將高階顯示卡產品線補足之外,也不忘持續更新推出新的顯示卡產品,期以更加的效能及功耗表現,獲得消費市場的青睞,這次GeForce GT 740 採用Kepler世代的GK107核心,功耗及效能表現都比起上代產品GTX 650相近,價格相對優惠加持下,加上之前NVIDIA所推出GeForce Experience 加值應用軟體,將優秀的硬體同時搭配相對應的軟體才得以發揮所長,NVIDIA除了穩定的驅動程式之外 更能讓玩家體驗到最炫麗、最順暢的遊戲體驗。 市面上的GT 740已陸續推出,並多以非NVIDIA公版的設計,整體效能及價格比相當不錯,記憶體頻寬採用128bit記憶體,及搭載1G GDDR5記憶體容量的配置,以目前中階遊戲需求來說還算足夠,價格定位貼近一般消費市場,以約3K左右的價位切入,提供使用者以不高但能提供不錯的效能顯示卡產品,提供相當有競爭力的性價比,屬於NVIDIA在DX11的顯示技術的第3代加強產品,讓需要新顯示技術(DX11、VISION 3D及多顯示)的視野震撼,以實際效能表現及優異的遊戲體驗讓消費者有新的選擇,GeForce GT 740 有了最具功耗效益的硬體設計和GeForce Experience 雙雙加持,相信能為玩家們帶來更佳的遊戲體驗。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6-22 10:3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138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