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84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1   2  >>(共 2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chome52071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修道問答         【達道居士】

問:人已經太老了,是否還可以修。
答:先天大道本不分男女老幼。非後天之道需要有充沛的體力方可修煉。
  先天大道只需身體保養得好,還可修練,不因老而消失。人只怕不肯   ※
  誠心誠意的向道。吾道有云:【凡人不怕不年輕,只怕嚮道不心誠。
  縱至九十或一百歲。如能有方法的修煉,無論男子婦人,都有移星轉   1
  斗之權。起死回生之妙也】。                         3
問:我沒做虧心事,且事業、家庭也很美滿,平常也有唸佛號保祐,有捐   1
  錢作善事,無需再修道,何況【道】本就是我現在所做的纔是真正的
  【道】。那還要再苦修?                             ※
答:家庭、事業都很順,那是前世修來之福,今世又能惜福,更可貴。有
  此福份更要珍惜今世之福。修【道】是要讓您更加一層福份,而不是
  讓您過苦日子。何也?蓋世人有個共通習性。認為今世衣食不缺,家


  庭事業順利,就很滿足。殊不知安於現在的福份以為是樂,在聖人來
  看是以苦為樂,是求死而不是求生。為何?因凡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過
  程,此過程並非金錢可買到的。有人說金錢可買到健康,其實健康在
  於人的保養,金錢固可買到很多補品或運動器材幫助健康,然人體機
  能一旦不能適應外在的物質,則補品變毒品,養生器材變殺人器材。   ※
  故聖人云:【凡人將死法當成養生之法】實可悲。好比唱歌原本適當
  的唱歌可調養身心,舒解心情,一旦沉迷於歌聲,日夜以唱歌為樂,   1
  終必將自身元氣耗散。導致壽命縮短。故道德經第十二章太上曰:【   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   2
  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由
  此可知聖人修內道不修外道。今世有錢可使您無憂無慮的比常人更容   ※
  易修道。有這種福份竟然不知加以珍惜,還自以為足,實在可悲可嘆
  。修道非口中唸口號就是修道。六祖壇經也明白的指出,世人口唸心
  不行是愚魯。
問:修道可改變命運解脫輪迴痛苦嗎?
答:修【道】有很多種形式,若要改變命運解脫輪迴痛苦只有一種【道】
  可達成,即【先天大道】,亦是【性命雙修】。蓋人身是小天地,宇
  宙是一大天地,人生落地八字註定,蓋當時所吸收的磁場就是那麼多
  。如今修【先天大道】非【後天之道】,以自身的磁場去吸收宇宙的
  大磁場能量,則可超越命運的束縛,而改變命運,解脫輪迴的痛苦。   ※
問:大家都說修道是要【明心見性】,要如何【明心見性】?
答:【明心見性】在宗教都是相同的目的。只在修行中不一樣手段而已。   3
  今世很多人雖參禪修道,卻自以為是【明心見性】。其實【明心見性   3
  】說難很難,說易很容易,難就難在無法洞見虛無之氣,蓋要洞見虛   1
  無之氣需明師指點身中之竅,否則只有靜靜的摸索幾年或數十年,方
  得知虛無之氣是甚麼。易就是一旦洞見虛無之氣就可【明心見性】。   ※
  性是甚麼?性是元神,亦是靈魂,佛曰金剛或牟尼或如來。這些名詞
  雖不同,其實指的都是靈魂。靈魂無形無相,故要【明心見性】得要
  有先天的虛無之氣在體內產生,方能洞見本來主人翁。
問:【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有何差別,【先天氣】和【後天氣】又


  如何分辨?
答:神者,心中之知覺也。因為其靈且光明,故謂之神。神即元神,亦即
  性也。蓋元神為心中的知覺。而性即心中至善之理。神與性本不分開
  ,是合一的。此是【先天元神】。奈何人因私慾而埋末本性,本性一
  埋,元神頓失靈明,因被遮蔽,而無法展開應有的神通力。故有修道   ※
  者常因展開神通力時,有時有靈,有時又失靈,蓋靈時因心中無私無
  慾,故元神有靈。此是【先天元神】所發出的神通力。不靈是因心中   4
  還有一些私慾,有私慾則元神為其所蔽遮,故不靈驗,此為【後天識   3
  神】所發。【先天元神】是靜亦是心無私無慾。【後天識神】是動,   1
  亦是心有私慾在擾動。【先天元神】很圓滿,【後天識神】有虧損。
  【先天元神】很明亮,【後天識神】是昏暗。【先天元神】是神與本   ※
  性相結合。【後天識神】是神與本性相分離。由此而知三教教人去其
  私慾,還我本來之真面目,其用意即在此矣。
  所謂【先天氣】即是修性以養先天元神而已。氣本是體內之氣而已。
  體內有氣存在,人纔能生存。而氣亦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氣】
  ,我們稱為元氣。元氣即人的命所需。命從那裡來。蓋天以五行陰陽
  之氣生人,人受此元氣而得以有生命。人有此氣則生存,無此氣則死
  矣。
  故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元氣。那麼【後天氣】又是指甚麼?【後天
  氣】即是呼吸之氣。呼吸是元氣的進出門戶。人先有元氣而後開呼吸   ※
  之竅,即是【後天氣】。亦即【先天氣】是本,【後天氣】是未。換
  句話來指明,【先天氣】如是蘭花,則【後天氣】是蘭花的香味而已   5
  。故人若怕呼吸之氣絕斷,則不可不先培養本源的【先天氣】。以固   3
  此太極之元氣。故道家所指的先天之氣即是修命,先天之神即是元神   1
  。是故性命雙修即是神與氣打成一片。
問:何謂元精?                                     ※
答:元精之詞義,坊間名師的解釋,總讓人模糊兩可。有些以交媾之精,
  即男子之精子為塘塞,實誤人子弟。元精藏於何處,是很多修道士不
  明之處,又急於想知的答案。元精不是後天有形之精,男子之精即後
  天有形的精。元精跟元神相同,亦是無形體的。元精是寄於神與氣中
  。人的全身包括耳、目、口、鼻、五臟器官,都有元精存在。舉例來
  說明如日是陽之精。月是陰之精。先天之神為離之空陰(   ),則
  元神即陰之精。先天之氣,為坎中之空陽(   ),則元氣即陽之精
  。又如身體是骨之精。脂肪是肉之精也。元精就是各類的精華。各類
  之精能流至全身骨髓與脂,源源流動而不息。也就是元神元氣所產生   ※
  流行於全身四周之精華也。人的五官百骸,皆為元神元氣所管制,亦
  即元精所流之處。是故道家所講的修煉精、氣、神三寶,即養神於寂   6
  ,養氣於靜,則精無由洩漏。                         3
問:修道如何纔能成功?                               1
答:修真道除了前世因緣和功德外,今世的誠心與功德也很重要。古云:
  【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蓋明師引進門,修行看個人。人   ※
  如前世無修道之種子根器,今世很難遇見真明師。真明師可以指點您
  先天大道如何走。否則就算您是才智聰明,或一切文章技藝超人一等
  也無法真正入先天大道。或您立功、立德、立言,功德無量,也只能
  算是仁心慈悲濟世,此功將來亦只能為百姓之父母官而已,若欲成神
  仙,則還早呢?蓋以德事只在外而已,不關乎自己的修煉,而盡性立
  命。要盡性立命,即是以保養精氣,久久累積,則法身可成。修行之
  中若能配合功行廣積,陰騭多修,保其天良,如此有一分德即有一分
  道,有十分德即有十分道。功德如何做,如何積。即有金錢時能廣為
  佈施。以救急不救貧方式去做。或為超度法事,或指引迷惘眾生。或   ※
  扶持大道。其中以將先天大道傳給有緣有德之人為最有功德。有了這
  些功德,天神必愛之,而傳授。蓋要獲得天神傳授之人,必須其人功   7
  德有很多,且心慈悲善良。修道遇魔時無退堂鼓之心。受到誘惑不為   3
  所動,無論有何艱困難題,總是心心在道,方許傳授訣竅,使之成仙   1
  成佛。
問:得道之後有何跡象可驗證?                           ※
答:第一、就是身體內的疾病一起消失,或減輕很多。且身心爽快,行步
  如飛,顏色光耀。第二、命運漸由逆境轉為順境。此皆是得到真正大
  道之驗。
問:我拜佛修道,現已經有了基礎,有時打坐會看到很多影子,有好的,


  有壞的。不知這是甚麼原因?
答:修道要看所修的是那一法門。每一法門有好有壞的顯像發生。如按你
  所述的拜佛修道,即禪坐到有段基礎而有看到影子,則非好現象。蓋
  佛家禪修,雖跟道家煉功方式不同,其實都是在尋找【明心見性】的
  功夫。然修道若無真明師指導,則所修的功法很容易走岔了。古云:   ※
  【人到三叉路,須問過來人。】否則很容易走冤枉路。修道亦同。若
  論看到影子有好有壞,則是氣不足,神不定,容易受到外界的磁場訊   8
  息干擾,而產生影子。這些影子,在不得真道的人以為是得到天眼通   3
  的境界。久之則走火入魔。若能心不生喜或生恐怖心,亦是不管其影   1
  像如何一律不理祂。如佛云:【魔來斬魔,佛來斬佛】。蓋魔是魔,
  佛亦有可能是魔化身之像。若執著歡喜心則落入魔之陷阱。若著於恐   ※
  佈心則易使精、氣、神走岔。而走火入魔,或生退道心。故修道最好
  有明師指點。方不致於走冤枉路。
問:金丹大道是甚麼?是否坊間一般學者師父說的真有一粒金丹在內滾滾
  轉動?

答:金丹大道很少有人能正確指明是何物。沒有真正修煉到一定的火候之
  氣,要想明白道出金丹是何物,是不可能正確的講明白。目前坊間學
  道者都被一些假師唬得團團轉。以為幻想金丹,下丹田就真正有金丹
  出現。現我把金丹大道公開於世,使有心修道學者能認清真假明師。
  而拜真正的明師。金丹大道詳細的解釋是金液還丹。淺義的分析是【   ※
  丹】古人是以治病的藥稱為丹。最好的藥則稱為【仙丹】或【金丹】
  ,以此為準,故古代仙佛將煉先天大道之氣比喻為【丹】。蓋此先天   9
  之氣能貫通人體奇經八脈,佈滿全身而達到健身治病之效果,且因越   3
  修越有去老返童之象,故將此氣比喻成【金丹】。而所修的氣是先天   1
  之氣,也就是宇宙間的自然之氣,此氣無形無象,故太上老君強名為
  【道】。修煉之人若能修到金剛不壞之身,叫做【金丹大道】。此金   ※
  丹大道佛稱【金剛不滅】,或稱【西方極樂世界】。道家稱【金仙大
  道】。名稱不同,其實所修的都相同。今之有佛教徒或氣功師說金丹
  是服食汞和鉛而成金丹。或幻想成丹田內有一顆金丹。其實都是不明
  金丹之真正意義。蓋古代仙佛會以汞和鉛交合在一起稱為金丹,乃是
  以汞比喻為心液之氣,以鉛比喻為腎液之氣,將腎液之氣煉至心液之
  處稱為鉛投汞,亦稱煉精化氣。再從心液之氣降至腎液之處,其中心
  液之氣要經過脾和肺方能降至腎藏之處與腎液融合在一起。此融合稱
  為【金液還丹】,也稱為【金丹大道】。或稱為【大周天】。或【稱
  汞投鉛】。或稱【九轉金丹】如此解說雖不盡詳解,因牽涉很多玄機   ※
  。只能大略介紹一些細節。只要學者有個概念就可避免受騙。而尋找
  真師。                                       0
問:師父說做功德以傳道為最真之功德,但我們去傳道受到很多打擊與挫   4
  折。如向親友傳道常遭到諷刺與挨罵,實在心灰意冷。           1
答:傳道是大功德,蓋能渡到一個真修道之人,其功很大。所謂一人得道
  ,九祖昇天。能說不是大功德嗎?傳道會遭遇到很多挫折和打擊是免   ※
  不了的事。因道是要傳給有緣有德的真正修道人。如傳給一般心術不
  正或貪好神通力之徒或貪求錢財或不學無術整天遊手好閒之人,整天
  想修道後就可擁有財富之人,定會被罵或諷刺。道云:【上智之人聞
  道勤修不怠,中智之人聞道若續若離。下智之人聞道,哈哈大笑,不
  笑不足以為道。】六祖壇經云:【上上人不一定有上上智,下下人卻
  也有上上智】。可見道不可亂傳,否則不被下智之人譏笑纔怪。然不
  傳道又不能增廣見聞,不傳道將來無法為人師渡眾生,故傳道之人要
  有心裡準備,和應付各種打擊考驗。一、可藉傳道修心、修性。二、
  可學到將來為渡眾生而生智慧。蓋法師顧名思議就是能有各種方法開   ※
  導眾生,方是法師。而不是法術很高的法師。因法術是由心與大自然
  之道融合在一起,方能施展功力。而【道】是至善無為,若人心有邪   1
  則無法施展最高法力。由此知傳道可增加功力,可增加智慧,可增加   4
  福份,完全看人是否能修正心中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好比師父傳道   1
  ,有時也會被徒弟臭罵,或被徒弟的貪求而生厭倦心。但終無退出傳
  道之心,只因所傳的徒弟十位之中只要有兩、三位好的徒弟,師父就   ※
  感到有榮譽感,心中有成就感就會忘掉不愉快的煩惱。至於其他弟子
  雖與道緣薄,只要在外面不被其它名師欺騙,為師就感到滿意了。不
  希望他們去傳道。因這種徒弟本身的修為還不到火候,傳道只會帶來
  是非。或為師父帶來無限的煩心。所以為師只鼓勵有心修道的人去傳
  道。不希望為貪功德求神通力的人去傳道。因為到頭來這些徒弟還是
  一無所獲,反罵起師父隱藏真功夫不傳授。我曾說過真功夫是正氣之
  心與自然之道合在一起方是真功夫。很多徒弟剛入門抱著很多宏願要
  渡眾生,到最後都打退堂鼓。蓋修道沒有誠心、耐心、愛心和毅力,
  半途很容易被外來之考驗磨倒。故真有心修道的人不要被外界的打擊   ※
  而生退道心,所謂一分功自有一分德。魔考過一次自能增一分功力。
  這是真訣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0 樓] From:台灣台灣固網 | Posted:2005-12-10 12:02 |

<< 上頁  1   2  >>(共 2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78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