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ofheart
|
分享:
x0
|
[轉錄]獨處中的自在
你會一個人去看電影嗎? 獨處,並不是悲傖的孤獨,也不是寂寞的孤單,而像是一種無聲的自我對話。 當外在環境愈是吵雜,愈是需要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有人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買一包爆米花,坐在人群中,自得其樂。 有人怎麼也不肯一個人去看電影,遇上好片,低姿態邀約︰「拜託, 再陪我看一遍嘛!」 我就是這種怎麼也不肯自己去看電影的人。 事實上,我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做任何事。 看電影要人陪、逛街要一起逛、旅行一定會找個伴、住房子總是有室友……, 連工作中也不喜歡單打獨鬥,中午隨便吃個便當,對面都最好坐個人。 萬一身邊什麼人也沒有,不是忙著四處打電話找人;「喂!我一個人,好無聊喲。」, 就是急著想盡辦法打發時間;「哦!你也一個人,那好,我來找你。」。 總而言之,無論如何不要自己一個人,落單。 結果,人際關係一團混亂,每個朋友都自以為是你最好的朋友, 其實哪知道是因為找不到A、錯過了B、C不在,才找上了D, 嘴裡一邊熱情洋溢︰「真好!我總算找到你了!」一邊電話裡插撥紛響, A、B、C都回電了,每個人都問你找他們什麼事? 其實是一個人閒著沒事。朋友多,表示自己人緣好,可是朋友太多,也真應付不過來。 有時候連一個笑話是誰說的都忘了,還興致勃勃地講給同一個人聽。 然後,生活一團忙亂,接二連三的約會、節目、活動,忙進忙出一整天, 深夜回到家裡,疲倦、索然,孤燈下,糟糕!怎麼又是一個人了。 這樣的循環持續了很久,終於,我覺得自己快受不了了︰「我發誓! 無論如何我一定要『靜』下來!」 我要學習能夠「獨處」,能夠自己跟自己相處,也自得其樂。 之前,只要落單一個人,整個世界好像會突然黯淡下來,幽暗的氛圍像一團濃霧, 透過牆壁壓逼過來。有時,為了逃避一個人,我會蒙上棉被大睡一覺,只希望醒來以後, 出現了其他人,世界才又變得明亮。 當我開始學著獨處,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急著立刻打開電視、收音機, 讓外界的訊息、聲響圍繞自己,好像比就不那麼孤單。 後來,我慢慢學著只是自己靜靜的與自己相處,或許泡一杯茶、聽一點音樂、 讀一本書,或許什麼也不做。 獨處中的自在。 沒有任何人在身旁,行動自在多了,不想說話就不說話,不必配合別人, 也不用擔心別人動不動就問;「咦!你怎麼不說話,什麼事不高興?」 其實學習獨處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就是一點一點的去習慣、去體會, 獨處的次數多了,一個人的時候,就不覺得那麼恐怖了。 一個經常自己去看電影的朋友說︰「這有什麼!我從小就一個人做很多事。」 很多人從小就學會獨處,很懂得享受一個人做任何事的自由自在。旅途中, 當我每每被身邊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弄得想發火,享受獨處的人卻可以獨自旅行,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用自己舒服的速度、在自己喜歡的時間去。 生活中,當大家都忙,懂得獨處的人卻好像總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照顧」 自己的時間,多上一些自己喜歡的課程、多做一些對自己有好處的運動、 多去一些有趣新鮮的地方,終究,只是安排自己,的確比協調、配合別人要單純多了。 而獨處也讓人得到一種「神祕」的穩定感。 我曾經出差住旅館,與一位同事合宿一間,每天夜裡,我見她梳洗完畢, 總會一個人靜靜的坐一陣;沈思、讀經、禱告、寫日記,即使身旁有人, 也怡然自得不受打擾。這樣的人,當大家動輒雞飛狗跳、緊張兮兮、 情緒高漲的時候,她卻經常穩定、和諧、不慌不亂。 獨處,並不是悲傖的孤獨,也不是寂寞的孤單,而像是一種無聲的自我對話, 法國哲學家布朗修形容為「凝神靜思」。當外在環境愈是吵雜,我覺得自己愈是需要 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你會一個人去看電影嗎?」 我的回答是:「你呢?你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