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63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dwithme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級別: 副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超頻 & 開箱
推文 x239 鮮花 x2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測試][筆記型電腦] Ultrabook與Tablet之綜合體 - SONY VAIO Duo 11入手解析
Ultrabook是近兩年才出現的名詞,主要是將Notebook設計改為輕薄化
由Intel主推Ultrabook主要是比以往Notebook更加輕巧與厚度更薄
大多數Notebook品牌都盡量會以這三種原則來設計Ultrabook
市面上已可以看到許多Ultrabook機種,常見尺寸為13.3或14吋螢幕設計



目前Tablet平板電腦通常都是搭載由Apple或Android設計的作業系統
而Microsoft陣營也因近期推出Windows 8,加強觸控應用與新式動態磚
再搭配更加省電與低溫的Intel 22nm CPU,軟硬體結合後試圖在平板市場闖出好成績
在去年底SONY推出搭載最新Windows 8與Ivy Bridge架構的新概念可變形Ultrabook
可以讓使用者同時擁有輕薄筆電與平板電腦的雙重用途,也就是本文主角VAIO Duo 11

SONY VAIO Duo 11平板模式下的外觀
長 x 寬 x 高分別為319.9 x 199 x 17.85 mm
前側相機為2百萬像素,解析度1920 X 1080與支援Exmor R for PC技術


筆電模式下的外觀
強調使用輕提順滑的Surf Slider設計
使用者可用手指頭在螢幕後上方或是螢幕左右兩側上緣往上輕拉即可


配件有VAIO S-Master降噪耳機,型號為MDR-NC033L2/BM(SET),並附上其他兩款不同的耳塞
另一個配件為Digitizer Stylus極智觸控筆,能讓使用者運用在書寫或是繪圖等工具軟體
對於這個熟悉的功能,會聯想到Samsung手機Note系列的S PEN與筆較厲害的台詞


VAIO Duo 11變壓器,體積與重量算是相當地輕巧且方便攜帶


11.6吋LED背光螢幕,電容式10點觸控功能並支援VAIO Display Plus技術
採用IPS面板,解析度高達1920 x 1080 Full HD等級


較小尺寸的鍵盤,拿掉觸控版的設計,改用光學黑色觸控圓點以節省空間
剛開始使用可能會不太習慣,不過熟悉一段時間後也有相當程度的便利性
左下角印著VAIO標誌,按鍵周圍為鋁合金髮絲紋材質,色澤比較接近深古銅色


可以直接跳回到Windows 8開首頁面的實體按鍵


機身背面一覽
左上貼紙印著intel、Ultrabook與Windows 8的標誌
右上貼紙則是VAIO Duo 11相關資訊,產地為Made In Japan


VAIO銘版在某些角度下會有立體感,讓後方機身看起來更添質感


機身左方
左起D-SUB / Memory Stick與SD記憶卡插槽 / 耳機輸出孔


機身右方
左起 2 X USB3.0(閃電標誌為關機也可供電功能) / HDMI 輸入或輸出接頭 / 電源開關


機身底部右前方
左起ASSIST功能快捷鍵 / 鎖定螢幕畫面旋轉鍵 / 音量加減鍵
這部份設計應該是為了方便於平板模式下操作


機身底部左前方
喇叭設計在左右兩處,支援xLOUD技術
音量調到最高時聲音相當大,若以薄型機身為基準,擁有這樣的音質算還不錯


機身底部後方
左起電源輸入 / RJ-45網路接頭 / 機身散熱孔 / 後側相機
從散熱孔看到內部使用銅製散熱片,後側相機為2百萬像素
解析度達到1920 X 1080與支援Exmor R for PC技術


原廠OS採用Windows 8 64Bit繁體中文版


裝置管理員中的硬體資訊
SONY VAIO Duo 11使用Intel Ivy Bridge架構,CPU型號為Core i5-3317U
時脈為100 X 17 => 1.7GHz,L3 3MB,雙核心支援HT技術
TurboBoost 2.0自動超頻最高可達2.6GHz,晶片組代號為HM76
屬於Intel 3rd架構,原生USB 3.0加上22nm新製程與更多的新技術支援


開啟Windows 8進到可以操作的第一個開始頁面,動態磚為全新介面設計
便利於平板電腦使用的排板,"桌面"進去後會是Windows7介面,適合辦公或是輸入資料等用途


左邊動態磚與上一頁類似,是以常用的功能或是娛樂功能為主
右邊是VAIO應用程式,VAIO Care可以讓使用者檢視硬體資訊或備份與救援的功能


右方左半部是內建的原廠軟體,右半部是個人安裝的測試軟體
開始畫面會把安裝的軟體放在動態磚上面,以便可以更快速的點選使用


上述提到點進"桌面"後的傳統Windows畫面
讓使用者可以切換到這個介面,方便應用於Windows軟體或Office商業工作等等環境


Windows在觸控領域起步較晚,先前Windows 7已有支持觸控,不是屬於另外設計的介面
Windows 8新增開始頁面的觸控設計,配合動態磚介面,剛開始使用上會有點不熟悉
在市集中APP軟體數量並不多,這部分Microsoft未來需要再多加強的領域

系統效能測試
Hyper PI 32M x4 => 21m 55.506s
CPUMARK99 => 397


Nuclearus Multi Core => 9951
Fritz Chess Benchmark => 9.47/4545


CrystalMark 2004R3 => 17840


CINEBENCH 11.5
OpenGL => 15.16 fps
CPU => 2.28 pts
CPU (Single Core) => 0.86 pts


PCMark7 => 4672


Windows 8電腦效能


Intel Core i5-3317U定位在低電壓與低功耗,最大發熱量約17W
在時脈範圍為1.7~2.6GHz,會依使用時的CPU使用率做改變
雖然是起始時脈較低的版本,在以上幾款測試軟體還是有很不錯的效能表現
對於常見的大體積Notebook來說,若搭載一般時脈的Intel CPU效能會再高一些
但相對於其他平板電腦的產品,搭載Intel CPU在效能數據還是能有較出色的表現

VAIO Duo 11儲存裝置為SATA3 128GB SSD
在原廠安裝完系統與軟體後,大約還會剩下70幾GB的可用空間
SSD型號為TOSHIBA THNSNS128GMCP
只切割一個C:,也就是說所有可用空間都在C:中
以下為C:效能測試
ATTO DISK Benchmark超過128k以上測試時就達到最高讀取1064.1 Mb/s,寫入1025.0 MB/s
AS SSD Benchmark - 538
Seq Read - 547.8 MB/s Write - 525 MB/s
4K - 64Thrd Read - 136.89 MB/s Write - 211.44 MB/s


CrystalDiskMark
<All 0xFF, 0Fill> Read - 424.2 MB/s Write - 442.1 MB/s
<All 0x00, 1Fill> Read - 419.7 MB/s Write -444.6 MB/s
Seq Read - 404.6 MB/s Write - 364.8 MB/s


TOSHIBA THNSNS128GMCP在SATA3頻寬下的效能表現相當地高
ATTO DISK Benchmark最高讀寫可達到547與525 MB/s,幾乎是高水準的SATA3 SSD
AS SSD Benchmark與CrystalDiskMark在隨機寫入項目的起始速度比較低
不過在連續寫入的效能還是有400多MB/s以上的水準,有點類似Sanforce的架構
但TOSHIBA THNSNS128GMCP隨機寫入又高上一些並沒有衰退的狀況
4K表現也有SATA3 SSD中高階水準的效能,開機進到開始畫面只需8秒鐘左右
SSD是Ultrabook或Intel架構之平板必要的規格,也與其他系統的平板電腦較為不同處

3D效能測試
Intel Core i5-3317U內建HD Graphics 4000
3DMark Vantage => P2769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1280 X 720 => 52.90 FPS


FINAL FANTASY XIV
1280 X 720 => 776


目前Intel架構下內建最高效能的GPU型號為HD Graphics 4000
以3D內顯效能來看,比上一代32nm Sandy Bridge架構的內建GPU還要進步一些
對於中低解析度或3D需求沒有太高的遊戲或軟體,HD Graphics 4000應該是都可以勝任愉快的

溫度表現(室溫約25度)
Windows桌面下待機時 - 36~38


CPU全速時 - 73~74
LinX 0.6.4


待機不到40度與全速差不多在73~74跳動,對於薄型機身來說,溫度表現相當出色
實際測量出風口的溫度,待機約31度,而在全速約42度左右,觸摸機殼只有微溫感
由於Core i5-3317U採用22nm製程,在溫度表現也會比上一代架構還要好上一些
比較其他同規格Ultrabook,散熱器體積會較大一些,溫度卻比VAIO Duo 11還要再高5度
使用22nm最新製程的CPU,搭配更進步的散熱設計,在超薄機身上也有很好的溫度表現

耗電量測試
Windows桌面下待機時 - 9W


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28W


Core i5-3317U為低電壓版本,對於耗電量會比一般Ivy Bridge架構還低
比起上一代32nm Sandy Bridge架構,此回22nm可以又再壓低一些耗電量
以往有些使用者會對於Intel CPU效能雖然很高,若應用平板電腦上耗電量會有疑慮
在Ivy Bridge架構導入22nm之後,看起來耗電量表現也能符合平板領域的要求

SONY VAIO Duo 11含內建電池實測重量約為1280克,以Ultrabook定位算是水準之上
若是以平板電腦來看會略重一些,若要長時間的移動中使用會較不方便
關於VAIO Duo 11電量表現個人以實際使用來分享,一般使用或上網大約有三個多小時
續航力還算可以接受,可能因為內建電池容量較小,若有長時間外出使用的需求
會建議增加預算外掛VGP-BPSC31長效電池,不過重量與花費會再提升

SONY VAIO Duo 11總結
優點
1.特殊且具質感的流線外型,鍵盤周圍使用鎂合金材質也讓機身質感更提升
2.11.6吋1920 X 1080 FHD解析度,高畫質IPS面板搭載10點觸控設計
3.獨特的滑蓋式設計,配合Windows 8可以轉換成平板觸控電腦使用
4.Ivy Bridge架構提供較高效能與較低耗電量,比以往平台有明顯的進步
5.配件有S-Master降噪耳機與Digitizer Stylus極智觸控筆兩種實用的工具
6.前後都配置200萬畫素相機鏡頭,散熱方面也使用較好的銅製材質
7.SATA3 SSD在讀寫或是4K效能上都有很高的數據,大幅縮短等待時間

缺點
1.內建電池的續航力若能再久一些會更好
2.配件若有附上收納包會更佳
3.Windows 8對於APP軟體的支援數量還有不少的加強空間
4.價位落在高階消費市場,但對喜愛VIAO系列的使用者來看價位還是比以往較低



效能比 ★★★★★★★★★☆ 88/100
用料比 ★★★★★★★★★☆ 90/100
規格比 ★★★★★★★★★☆ 88/100
外觀比 ★★★★★★★★★☆ 93/100
性價比 ★★★★★★★★☆☆ 75/100

SONY VAIO Duo 11使用過程中確實可以感受到與以往Ultrabook的明顯不同
除了可以文書輸入或是執行Notebook會使用到的軟體之外
在平板模式也更加便利,基本的上網、音樂、拍照或其他娛樂功能都很順暢
不足處在於APP可以娛樂休閒的選擇偏少,如果日後可以補強將會有更好的娛樂應用
雖然薄型機款在音效方面往往不如預期,但VAIO Duo 11還是有不錯的音質
前後雙鏡頭的畫質也有水準以上的表現,當然畫素如果可以拉高一些會更好
基本上SONY VAIO Duo 11是一款平板與筆電能力各佔一半的設計
對於外出或是商務用途的使用者來說,兩機一體會減少需要攜帶的體積與重量,此部份十分便利



以往Intel陣營在Ultrabook是以輕薄為主打,隨著Windows 8推出後又有一番新氣象
依Windows 8動態磚的新開始畫面再搭配觸控模式支援度提升之後
對於有觸控螢幕的Ultrabook可以再做出更多的變化,也就是平板電腦的第二種模式
平板模式目前大概有三種,翻轉螢幕、可以單獨拆出螢幕使用或是文中類似滑蓋的方式
十幾年來多數使用者習慣於Intel硬體與Microsoft作業系統所組合的Notebook市場
近兩三年來由於Android與iOS系統崛起,分享不少到娛樂或入門上網使用者的市佔率
而Windows 8出現再加上Ivy Bridge架構的優勢,配合新式平板電腦的設計
在娛樂與專業用途都有不錯的表現,未來在市場上是否可以有很高的接受度
個人認為端看各家NB品牌在產品線與價位的分布是否能讓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進化後的Ultarbook或價位較低許多的可拆式變型平板電腦
將會是未來傳統筆電產業所要邁向的新道路,相信也會是另一個進步的新趨勢:)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2-26 13:3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3995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