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89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傅大士心王銘
心王銘云。觀心空王。元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
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
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元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
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
並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又有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嘿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燈前禪影(十五)      
橋流水不流

王開府 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89.4.5

當達摩在世時,有一位傳奇性人物對後來禪宗的發展,也有相當的影響,他就是被稱為「傅大士」的傅翕。
傅翕生於齊建武四年,入滅於陳太建元年(西元四九七至五六九年)。唐代樓穎為他編撰《善慧大士語錄》,
後經宋人樓炤刊訂,今收於《卍續藏經》第一二○冊。
據《善慧大士語錄》記載,大士學佛的因緣,是由於他在二十四歲時遇到一位胡僧,
這位僧人號稱「嵩頭陀」。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善慧大士傳》認為這位嵩頭陀,
就是天竺僧達磨(即達摩)。大士經達摩指點後,隨即結菴與妻一起修行,
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而其學佛並無師承。大士曾晉見梁武帝倡論佛法,
深得敬重。大士在世時傳出不少神異事跡,所以明代編的《神僧傳》也將他列入,不過卻以「傅弘」為名。
《善慧大士語錄》載錄了大士不少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心王銘〉,
但學者尚無法確定此篇是否為大士之作。大士另有兩首無題的傳世之頌,茲引如下: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一作「遂」)四時凋。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一作「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一首頗似道家的口吻,顯示大士的真常思想:第二首則純是般若的思想。
真常與般若二者,在大士看來是圓融無礙的。這兩首頌中,第二首尤其膾炙人口,
值得玩味。這首偈頌除了第三句「人從橋上過」合乎日常經驗外,
其他三句都是有違常理的詭辭。由第三句的正常,巧妙地反映了其他三句的反常。
「把鋤頭」便不能是「空手」,二者互相矛盾。手中有鋤頭,是有:手中沒有鋤頭,是空。
這點出世間法中「空」與「有」的矛盾。然而唯有空手,才能把鋤頭,這又顯示佛法對空、
有矛盾的統一與銷解,這就是「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唯其「性空」
所以諸法可以「緣起」,「空即是色」,這是大乘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
第二句說「步行」,便非「騎水牛」,在世間法中二者祇能擇一而行。「步行」與「騎水牛」,
方法雖不同,但就人過橋來說,其目的或作用是一樣的。諸法的差異,不礙其統一,
則世間法的同異,並無絕對性。就般若空觀來看世間法,正是法法平等,不應有所高下,
妄加取捨。「步行」靠自力而費工,「騎水牛」依他力而輕鬆,法雖有別,
但皆得渡,這也顯示大乘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日本學者忽滑谷快天,運用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來詮釋上述二句說:
「空手便無把,無把故無不把,此所以空手把鋤頭。步行便無騎者,
無騎者故無不騎,此所以步行騎水牛。」此可備一說。
末句「橋流水不流」,是老子所謂的「正言若反」。依常識應該說「水流橋不流」。
孔子面對河水,就說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水豈有不流,而橋流?
「流」是涉及空間展延的「運動」,也是涉及時間連續的「變化」。
「運動」必有來、去;「變化」必有常、斷。但是以般若中觀來看,
諸法的來、去、常、斷,都不是實相,因此以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為中道。
諸法的「流」與「不流」,都不是自性。既沒有常住不變的橋,也沒有流動不斷的水。
諸法本無自性,橋無常住的自性,水無流變的自性。說「水流橋不流」
和說「橋流水不流」,並無根本上的絕對差別。僧肇說「物不遷」,這是就真諦說「不遷」。
但就俗諦來說,卻是「遷」。大乘主張真俗不二,則「遷」與「不遷」,「流」與「不流」,可以圓融無礙。
《楞伽師資記》曾記神秀之語說:「身滅影不滅。橋流水不流。我之道法。
總會歸體用兩字。」可見神秀讀過此詩,他是由「體用不二」來說大士此句。
「橋」與「水」之體無殊,所以其用之「流」與「不流」,就無根本之差異。
不過由「體用」來說,是依如來藏的真常立場,而此詩由整體來看,還是循般若角度來詮釋為宜。
「人從橋上過」看似固定不變的經驗事實,但人的「空手」或「把鋤頭」,
「步行」或「騎水牛」,以及橋與水的「流」或「不流」,卻是「性空緣起」,
充滿無窮的可能性。當我們能這樣看待人與宇宙萬物時,一切都活了起來,
到處有無限創造的機緣。這豈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禪」?
《語錄》中又收錄大士之「行路易」十五首,有人懷疑是偽作,
但其中一首與前述偈頌旨趣相似,可以參看:
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
牛從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腳眠。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1-09 08:5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584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