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无鱼可吃?邵广昭敲海洋警钟http://tw.rd.yahoo.com/referurl/new...10o749hhp/*[url]
[/url] 更新日期:2010/04/16 11:41
环保达人系列专访(5)(中央社记者唐筱恬台北16日电)鱼类即将在2048年灭绝,你能想像吗?纪录片「鱼线的尽头」敲响海洋资源警钟,学者邵广昭更进一步为此开设讲座,呼吁人类重视海洋版「不愿面对的真相」。
就在人们还在大口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时,科学研究大胆预言,鱼类2048年将从海洋消失。纪录片「鱼线的尽头」(The End of the Line)提醒,只要人类持续过度渔捞,鱼类终将灭绝。
「鱼线的尽头」改编自英国记者查尔斯.克劳福(Charles Clover)着作,由导演鲁伯特.莫瑞(RupertMurray)拍成纪录片,犹如海洋版的「不愿面对的真相」。「鱼线的尽头」纪录片中「鱼在船上死命挣扎,人们却大口把新鲜生鱼片往嘴里送」,饕客们浑然不知,下一代子孙可能再也无法享受同样的美味。
「鱼线的尽头」告诉我们,「延绳钓鱼线的总长,可以绕地球 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网开口能装得下13部747飞机」。随着渔捞技术进步,大型流网就能将整群的黑鲔鱼一网打尽。
3月18日,在华盛顿公约组织「禁止跨国交易大西洋黑鲔」的提案,多数会员国投下反对票,让
日本等捕鲔国和爱吃黑鲔的饕客松一口气;却也让大西洋中的黑鲔再陷濒死困境。
不仅国际,台湾也有关注海洋生态的呼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长邵广昭,长期深耕海洋保护运动,带领实验室团队制作「台湾鱼类资料库」,吸引50多万人点阅;在学术研究之余,更不辞辛劳在台湾各地开设环境讲座,坚信从「教育扎根」推行环保意识。
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BIF),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办气候变迁对海洋生态冲击的科学研讨会,邵广昭在会中看到「鱼线的尽头」中鲔鱼被大型流网捕捉的画面,深受震撼;有感于自己推广鱼类环保这么久,许多人总在台下睡着,「还不如给大家看影片比较快」。
邵广昭开始与英国制片公司洽谈播映权,翻译成中文,在中研院举办的生物研讨会首播;果然获得生物学术界的广大共鸣,纷纷要求出借纪录片。
面对各界回响,邵广昭站上推动环保意识的浪头,向英国制片公司争取台湾教育推广权。他以「台湾是渔业大国,更应该正视海洋生物濒临绝种的问题」为由,成功说服英国片商,让纪录片顺利飘洋过海来台湾。
起初,纪录片提供团体播放的资讯,只刊登在邵广昭实验室建立的「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站上;经媒体报导之后,学校、保育团体等询问的讯息如雪花般飞来,邵广昭直说「比我出去演讲还有效」。
各界回响热烈,邵广昭开始为「鱼线的尽头」开设讲座,揭开海底世界的谜团。他认为,纪录片开启众人的海洋环保意识,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还是得靠政府、渔民、消费者三方的努力。
各地方政府不时打出鲔鱼季、曼波鱼季等活动旗帜,皆偏重海鲜文化的倡导。邵广昭建议应效法欧洲行之已久的「生态标章」认证,调查台湾养殖渔获、产量变化,列出那些鱼类不能吃,进化为推动「环保海鲜指南」。
邵广昭说,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 75%的商业渔获族群濒临崩溃。为避免过度捕捞造成鱼类减产,应提倡「慢渔运动」,包括缩减渔船数量、减少捕鱼时间、淘汰三层流刺网、底拖网、炸鱼等渔法;或改用较大网目的渔网,让小鱼有机会成为漏网之鱼,在海洋继续成长。
「鱼线的尽头」纪录片在各界发酵,短短1个月内,就有1万多人上网搜寻「鱼线的尽头」关键字。来自各方的热烈回响,让站在海洋保育前线的邵广昭,更有启动环保续航的勇气与动力。990416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6/5/23z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