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验血不等于体检
中华民国家庭医学会理事 王英明医师
健康检查日益普遍
这几年到医院或私人健检中心做个简单或「全套」体检,已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份。除健保的成人健检外,卫生局每年排有老人免费体检,很多公家机构或公司行号也编有预算,为所属员工抽血,作为福利的一环。相较国外,台湾民众可说在健康检查上,确实花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然则对健康与体检的关联,在观念上还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
分析验血报告数值要小心
验血中的种种因素,包括采样技巧、时间、方式,以及试剂、实验室操作过程,有时会造成一些误差。检验的数值,有一定的正常上下变异值。不同的年龄,正常值也会不一样,例如白血球一万六千单位,在一岁可能是正常,但对十五岁而言却嫌偏高。
有些毛病要一段时间才会在血液数值里显现异常。有些人临床已有问题了,血液中却显示正常。一个肝功能(比如GOT、GPT)不好的慢性肝炎病人,当肝功能趋于正常时,说不定是转为肝硬化,而非病情变好。相反的,有时不正常的报告,其实没有问题(有时谓伪阳性),又如有时呼吸道感染的人,尿液中白血球或许会有点增加,而运动过度有时会有些蛋白尿。
对上述这些状况没有经验,或非专业医师,有时会做出错误的解释,而徒增虚惊,或影响验血者的预后。所以未经医师咨询,就自行决定检验的项目,凭检验数字就自己判定健康与否的方式,并不值得推荐。
验血正常不代表健康
很多人认为,只要抽抽血,看上面的数值,就叫做「健康检查」。不过,验血并非万能,身体各器官的状况与功能,不可能以几十项的生化与免疫学检查,就全部显现出来。很多人常拿一张检验报告说:我检查「一切」没病,其实他只是验血数值正常,而且只是「有检查的部份」正常。
目前在年轻上班族做的大规模健检,常都只是验血,没有与医师的个别面谈、做身体的直接检查,亦没有针对个人状况有进一步特殊的选项,反而加油添醋做了许多根本不必要的特殊检验。此类制式检查,对年轻人常是一种浪费,次数也过于频繁(很多人每年做),并无太大意义。受检人得到「健康」的报告,大为放心,如因此让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继续下去,有时反而会造成日后的不健康。
有些验血标榜可以早期侦测癌症。其实所有癌症不可能由几滴血就看出来,大部份的所谓特殊血清指数,是方便于已有癌症者治疗后的追踪,而不是没症状的人的早期侦测。某些癌症很难查觉,例如过去曾有专家说,即使每半年照一次X光片,也不一定能抓到肺癌。亦曾有人拿到正常报告,数月后就因癌症而死。
检验应该只是要印证临床的诊断或做参考,而不是拿检验数字来做为疾病诊断唯一的根据。所以没有受过足够的训练,光凭几个数值的是否超出正常值,没有对照临床状况,就判断有没有病、是否健康,亦略嫌草率。
检验只是体检的一部份
就美国而言,早期所谓「周期性健康检查」,是排固定项目的「年度健康检查」。这种检查,并未考虑到每个受检者的差异性与需要性,检查时程亦未配合不同疾病的病程发展,故无法改变疾病之预后,更不符经济效益。检查项目太多,产生伪阳性及伪阴性之机率也增加,造成困扰。
自1970年后,美国已渐渐改为「选择性健康检查」,依照年龄层、性别、特殊高危险群之分类,而订出不同项目、时程的检查。而医师也依不同对象、背景做选项之调整。台湾目前许多健诊中心所做的方式,仍然是排固定项目的「年度健康检查」,对许多人其实并无必要,不但是浪费,且有时会在「健康」的假象下,反而耽误了真正的疾病。
因此是否健康,一定要先由「人」的观点,而非只由「检验报告单」的观点。由医师对个人过去病史、家族病史、社经状况、个人生活习惯的问诊,可作为是否有病或潜在疾病之根据。由医师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呼吸、视力、听力,观察包括眼睛、皮肤、四肢外表、心肺的听诊、几个部位的直接触诊,评估整体状况,再配合检验报告,方是完整的健检。
须要勾选的检验项目、多久做一次,不同年龄有不一样的标准。最好由医师根据每个人状况,除一般标准项目外,再选择要追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医师要分析受检人的检查结果,给予个别的饮食、生活习惯指导。即使是「正常」,仍然要改正不良的生活型态或嗜好(如果有的话),以改善其个人健康行为,做好预防工作,如此的体检咨询,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