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矮星、恒星「系出同门」 有证据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6/4/1b8vr.html科学家争论不休的棕矮星形成谜团,由我国研究团队解开了!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潘保玉领导研究团队,在蛇夫座附近观测发现「ISO-Oph 102」天体拥有类似年轻恒星或原恒星特有的巨大喷流,为棕矮星与恒星「系出同门」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
棕矮星是质量介于恒星(大于七十五个木星质量)与行星(小于十五个木星质量)之间的天体,潘保玉指出,棕矮星因质量非常小,亮度又暗,很难被发现。天文学家早在一九六二年就推测有棕矮星存在,却直至一九九五年才由哈伯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第一颗棕矮星。由于观测不易,科学家近年来对棕矮星的形成机制屡有激辩。
有科学家认为,棕矮星形成机制跟恒星类似,也有科学家主张,棕矮星与行星诞生相似。
潘保玉表示,典型的恒星形成过程是一团星际间的云气,透过重力将云气自身向内拉扯,当云气逐渐浓密,温度跟着升高,并触发云气核心的核融合反应,因而诞生恒星。若刚开始的气体云呈现旋转状态,当云气向内缩时,旋转会越来越快,就像溜冰选手把手向内缩,旋转速度就会跟着加快。
年轻的原恒星为保持快速旋转,会透过抛出云气物质除去多余的角动量,从两极向外喷出由一氧化碳组成的巨大喷流。潘保玉强调,研究团队此次重要的发现是,今年六月利用台美两国合作兴建的「次毫米波阵列」天文望远镜,观测到「ISO-Oph 102」两极也有巨大喷流出现,首次为棕矮星跟恒星都是透过重力坍缩形成的推论,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
这项发现的研究论文将刊登在十二月廿日发行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