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li
路人甲
|
分享:
▼
x0
|
[健康] [轉貼]實驗證實 銀杏可抗老通血管
實驗證實 銀杏可抗老通血管
自古以來,銀杏就被國人視為全株是寶的醫療聖品,不僅可定喘止咳,改善心臟及腦部血液循環,還具抗老化作用,但抗老化作用僅止於傳說,未見實驗證實,直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透過動物實驗模式的不斷檢驗,才解開這個謎團。
老化,其實是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且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動脈硬化即是其中之一,陳肇文於是從動脈硬化的角度切入,找尋銀杏抗老化的證據。
陳肇文表示,動脈硬化是血管內皮細胞過氧化增加使然,如果能阻斷血管內皮細胞的過氧化通路,就能預防動脈硬化。目前使用的西藥中,最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是維生素C及E,但維生素C為水溶性,無法有效進入細胞裡面產生作用;相較下,維生素E雖為脂溶性物質,可進入細胞內作用,但因毒性太強,無法大量攝取,效果有限。
有鑑於此,近年來陳肇文另闢蹊徑,嘗試從傳統中藥中尋「寶」,而銀杏萃取物、丹參及厚朴酚即為入選並進入動物實驗、細胞學實驗的3種方劑。在動物實驗部分,他以紐西蘭大白鼠為實驗對象,分一組實驗及兩組對照兩組,每天均餵食含2%膽固醇的高劑量飼料。
餵食到第3週時,他透過導管將氣球伸到這些大白鼠的動脈裡面並予撐開,導致動脈內皮細胞的傷害,進而引發動脈硬化。接下來的3週裡,陳肇文繼續餵食這些大白鼠含2%膽固醇的高劑量飼料;其中,實驗組另外給予每公斤體重1.6毫克的銀杏萃取物,第一組對照組完全不投與藥物治療,第二組對照組則給予具抗氧化作用的西藥Probucoal。
到了第6週,陳肇文將這些大白鼠一一宰殺,取出腹部大動脈血管做成切片。組織染色後,透過顯微鏡觀察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及結締組織等血管內膜的變化。結果發現,血管增生的面積以第二組對照組的20%最少,實驗組以25%居次,第一組對照組則以50%最高;另在內膜及平滑細胞層的總厚度比率方面,第二組對照組仍以50%表現最優,實驗組以65%居次,第一組實驗組則以100%表現最差。
做完動物實驗,陳肇文再進行細胞學的研究。他先將人類大動脈內皮細胞分離出來,置於培養皿裡培養,再以腫瘤壞死因子的細胞介質連續刺激4~6週,使血管內皮細胞表現並產生黏合分子。這些黏合分子會讓血液中的白血球黏附在血管的內皮細胞表面,穿過血管壁,堆積在血管內膜使之增厚,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進而引發動脈硬化。
此時,他另將人類白血球置入培養皿,讓白血球和黏合分子黏合,再用生理食鹽水將未黏附上去的白血球沖洗掉,最後再以螢光染色來計算黏附其上的白血球數目,數目愈少,代表將來出現動脈硬化的機率也愈少。結果發現,在加了銀杏萃取物後,黏附在血管內壁的白血球少了一半,亦即可預防一半的動脈硬化發生機率。
和銀杏萃取物的效果相比,丹參及厚朴酚就差多了,加上厚朴酚的毒性太強,無法臨床使用,在在凸顯出銀杏萃取物在預防動脈硬化、乃至抗老化的功效。由於陳肇文採用的研究模式很接近人體,未來臨床使用時有其參考價值,因此研究論文投出後,立即被採用並刊登在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動脈硬化及血管生理學雜誌」。
銀杏葉煮水喝 沒效
吃過量 還可能中毒
銀杏萃取物雖具有預防動脈血管硬化的功效,但陳肇文提醒民眾別隨便服用,以免引發中毒而危及健康。
國人對保健食品素有好感,總覺得「有病治病,無病保身」,因此當有研究指欖仁葉具保肝效果時,一時之間,枯立欖仁樹下等著撿拾落葉者比比皆是;另有研究證實白鳳豆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後,市場裡的白鳳豆價格頓時上揚,甚至到了有行無市的地步。在這種湊熱鬧的心態下,銀杏難保不會成為熱門商品。
不過,陳肇文強調,銀杏萃取物是以特殊溶劑從銀杏的葉子中萃取而得,無法水煮釋出,把大把銀杏葉子丟到鍋子熬煮,就算喝再多的湯汁也無效。更何況,銀杏是很強的抗氧化物質,吃多了銀杏葉,有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腹痛的中毒症狀,實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