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win98於2008-03-01 18:41發表的 *不知各位大大有在注意電視一個廣告嗎?就是一個男生期著粉舊機車然另一個男生拿出一罐機油.最後那台舊機車變成哈雷機車.這廣告好像叫美耐斯機油~有錯請更正*
圖 1.
●黏度等級SAE 10W/30的引擎潤滑,適合台灣地區天候與市區走走停停路況之 車輛動力傳輸需求。●適用於潤滑需求為最新API SL等級之汽油引擎車輛;可完全取代SJ、SH、SG 、SF等級或更早等級之機油,提供現用車輛更好之引擎潤滑。
機油黏度目前市面上引擎機油黏度大多是以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簡稱SAE)所訂定的標準分類,其中標示又分兩大類一、單級黏度,如常見的SAE 30,SAE 40等它的定義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二、複級黏度,市面上常見的有SAE 20W-50、SAE 10W-40、SAE 15W-40等。複級黏度機油W後面的數字定義和單級黏度一樣,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而W即英文字即冬天(Winter)之字首,W前的數字代表低溫時所測得的黏度、數字愈小代表愈低溫時的機油仍然不會結凍(低溫流動性良好)、也就是說數字愈小、愈可以在更低溫環境下使用。一般市售機油大多都以複級黏度表示,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使用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選擇機油黏度黏度是潤滑油最重要的單一性質,但不能單靠黏度去判斷油品的好壞(黏度大小不等於品質),只有個人喜好的問題而以,那我們選擇機油的黏度也是一樣,只有合適的機油黏度,才是好用的機油。那何種機油黏度才適合呢?一般單級黏度大多適合工廠機械使用,對於低溫起動的要求不大。而用複級機油來討論何種黏度適合我們的引擎最適合。首先說說W前的數字,常見的有0W、5W、10W、15W、20W,這些數字代表的低溫流動性,數字愈小低溫流動性愈好,如以歐美為例,冬天氣溫可能低至-20℃甚至更低,不錯的機油在這麼低溫時,都不會結凍的;而冷車啟動是引擎磨損最大時刻,所以此時選擇0W、5W。而在台灣的冬天,車子可到達最冷高山,溫度最低也不會低於-5°C,所以15W應付此低溫有餘,車子到了亞熱的台灣,而且全球暖化嚴重就不必使用價錢昂貴的0W、5W機油。而W後的數字是以100℃時的黏度來作測示、數字愈大代表黏度愈高,常見的有30、40、50、60。高溫時機油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潤滑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歐洲北美夏天溫度不常高於30° C,所以較適用#30機油或#40機油,不適用#50機油,因為低溫使用高黏度,機油流動不佳,反而會造成引擎作動阻力增加,更嚴重因不易流動,機油沒辨法即時潤滑到機件的每一部位,造成引擎磨損。而在台灣的夏天氣溫很高,從台北至墾丁最熱約40°C,且一整天持續高溫,所以最適用#40或#50機油,台灣用#40機油已足夠,不必多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