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转这个贴子仅仅是由于我读后的好奇。转自大陆最大的论坛社区---天涯社区
http://www.t...a.cn-------------------------------------------------------------------------------------------------------------
偶然在網上 看了一篇一個在大陸求學的台灣女生的文章「父親 我的大陸求學感受-寫給鄉愁和幻滅」,看了有很多感覺,也勾起我一些塵封的記憶。雖然,我的文筆大大的不如她,也想寫一下,也許過二年,就再也記不住的事情。
(我並不想寫政治文,但多少會提到一些名詞,請不要過度放大)
我是外省第二代,所謂的外省人,就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徹退來台的大陸人,多半是軍人及家眷。現在很多台灣的外省第二代,多半是四五十歲,他們記得的是艱苦時期的台灣,也有一些外省第二年,是近年有些回鄉探親後娶的大陸新娘,所生的子女多半不滿十八,他們現在所受的教育去中國化是很明顯的。我是1979生的,剛好上的課本還有反共復國內容,但也不是戒嚴時期,沒有本省外省分別,還能開政治人物玩笑的時代,像我這年紀的外省第二代,算是少數~~
我一直是在一個外省家庭長大的,不止父親母親是大陸來台,就連阿姨媽媽(母親的姐姐)、小阿姨(母親的妹妹)嫁的也都是外省人,沒有本省人的親戚(現在有了本省姐夫)。所以,我的台語說的不好,都是在學校跟同學學的 XD~~
父親
父親是河北人,隨軍隊來台灣的時候只有一個人,留下他的母親跟一個妹妹在河北。因為那時候,沒有想過會打到台灣,就算來了,蔣中正也都是說幾年就能回去,(是的 我老爸見過蔣總統啊~~只是蔣公在司令台,我老爸是台下聽講的小兵)還有戰士授田証,說等光復大陸時,能憑証領取田地,卻沒想到一隔就是四十年….
看者中央台,聽者大陸的廣播,看平劇成了父親對家鄉思念的一種象徵。
在六四事件那年,父親跟一個同鄉的叔叔回去河北,一去數月,回來後隔月,那個叔叔就過世了,父親,也沒有再回去過…..
父親去的時候,帶了很多金飾、錢,回來後二袖清風,父親沒有多說什麼,母親說,父親回去後不習慣,那個他生長的地方,再回去卻是水土不服,這對父親來說,應該是一件很難向他人說的事吧。
我印象中的父親,非常的勤儉,而且總愛說一些格言,像吃飯時,他就會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要我吃飯別說話;「百菜不如白菜好」,所以我家老是吃高麗菜,吃到我怕。每餐中午吃的都是白饅頭加幾碟醃製小菜,數十年無變化,所以小學時,同學看了我家的伙食,認為我家境貧困,請我去她們家吃飯,哈哈~
母親
姥姥是哈爾彬人,老爺是山東人,而母親因為老爺是飛官,所以是在甘肅出生,三歲的時候,我的姥姥、老爺留下母親已成婚的大姐,帶者二姐、二個哥哥和我母親一起來台灣。
媽媽小時候,是在眷村長大的,當時,每個村都要選二個女生去受短期的護士訓練,為的是將來打仗的話,可以去服務,這是宋美齡的想法,而母親結訓時,也見過宋美齡,媽媽形容:很有氣質~
成長背景
眷村的回憶
我不是在眷村長大的,但媽媽有帶我回去過,印象中,有用腳踏車叫賣的山東饅頭,最深的印象就是姥姥們很愛打麻將,而且,還是穿者旗袍打,姥姥們身上總有味道,不難聞,但也不是香水,感覺,像是髮油,還是香膏類的化裝品吧。也許是蜈蚣油這種藥品也說不定~~ 如果嘴夠甜,在旁邊送些吃的喝的,再不然唱歌、跳舞的娛樂一下她們,就有打賞零錢或零食~哈~~
現在那些房子,早就因為都市更新,全部拆啦~
也因為有者這樣的背景,讓我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時,有很深的感觸
不同的習慣
因為用字的不同,會有些小小生活上的差異
光是我上面提的阿姨媽媽、小阿姨這些稱呼,是沒有聽其它人叫過的
(有人這樣叫家裡的親人嗎?)
在家裡,都是稱馬玲薯是土豆,但問題是外面都是叫花生是土豆,小時候常搞不清,怎麼我們家的土豆跟別人家的土豆不一樣。
我也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同學老是把喝水稱為喝茶,(台語,喝水發音就是喝茶)我總固執的認為,要有茶葉的,才是喝茶。
人家有的是外婆,我的是姥姥,別人聽不懂,一直到倩女幽魂大紅,大家才知道姥姥是啥,但我的姥姥不是千年樹妖啊~~~~~
媽媽會說,她去沒幾次就倒的店,〝黃〞 了,放太久軟了的蘋果〝綿〞了,一直說我〝老坎〞--太小氣了,很〝挫〞--腦子不好,太笨了。這些詞,都是別人聽不懂的。
每次除夕,除了年夜飯,到了12點,我們都會再吃一次餃子,也會習慣把碗裡剩下的醬油加上煮餃子的湯一起喝,後來去其它人家,才知道是沒人這樣的(好奇的問一下,有人是跟我們家一樣的嗎?)
求學時代
地理課本學的是:我國是世界第三大國家,是美麗的秋海棠葉,每年的暑假作業,就是要畫中國大陸的地圖,河流、每條鐵路、首都。背熟每省的簡稱、重要的物產之類的。最熟的就是東北有三寶 人參、貂皮、烏拉草。歷史學的是,我國是世上唯一不曾間斷歷史的國家,五千年文化,從北京周口店開始,反而是台灣了解的不多。
國文課,選的都是中國作家的文章,朱自清、胡適、詩詞、論語、孟子、古文觀止多多少少要看的。
(但我學的地理 對你們而言算是歷史;而我學的歷史 是你們的神話吧~哈哈)
何處是我家?
父親身體不好,我曾問過母親,如果父親過世,是不是要將部份的骨灰送回老家,母親說,地址早就變了,而且,也在台灣這麼久了,不用這麼做了。
我今年,曾去過一次北京,是第一次去,我想 也是最後一次,我沒有太深的鄉愁,只是很想了解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去了之後,總覺得,好像很熟,畢竟在課本上都讀過,語言也沒有問題,但又很陌生,有一種很難說的感覺。很幸運的碰到很好的人,對我很好。台灣人,有人會對你好奇,但我也覺得這種好奇,很怪。大家不都是人嗎?現在在大陸定居的台灣人也很多啊~但你們的印像好像都不好~(本人剛好只是小康家庭,非大戶,反倒是在北京認識的朋友,家境比我好很多 哈哈~~)。我了解到,那並不是我的家,就像「父親 我的大陸求學感受-寫給鄉愁和幻滅」這篇文章說的一樣:
在這片土地上,我拿著臺灣護照,操持著臺北口音,說自己是河北人;也許大陸人無法理解這種情懷。
只因為我身上所承載的一切,都是來自父親,所以我不能離去。
我終於明白,原來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情緒。
我終於明白,原來心底的中國,其實就是爸爸的感覺.......
也許你們看了完了會罵我死台巴子,台灣人看了又會罵我死大陸仔~ 這就是外省第二代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