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聯電錢進股市
文.陳君樺
近年聯電以精準的投資眼光,用亮麗的業外獲利,彌補本業營收的低迷。
聯電的投資特色,是周轉率高、賺多賠少、投報率2到3成,非常適合跟進。
無怪乎外資分析師要說:「投資才是聯電的本業,晶圓代工只是副業。」
聯電不太可能超過台積電了」幾乎已成為外界對於晶圓雙雄的普遍看法,「但是,就算能超過,又怎樣?」前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反問。
的確,對於排名老二的聯電來說,目前努力的目標,除了拉近與台積電本業上的差距之外,耕耘多時的眾多轉投資,能否幫助聯電另闢蹊徑,更是重點所在;至於營收規模的差距,早已不重要。
將「晶圓代工」比喻為台灣這20多年來的重要經濟命脈,並不為過。然而,從2000年開始進行研發的0.13微米製程,成為拉開台積電與聯電差距的關鍵,由於台積電自行研發0.13微米成功,聯電則選擇壓寶IBM,卻合作不順利,使得聯電在0.13微米先進製程上落後台積電將近1年。
這1年的差距,足以使大客戶轉單、拉大晶圓雙雄的獲利差距;更重要的是,迫使聯電不得不加速轉向集團化的轉投資布局。可以發現:不論是純粹財務投資也好、策略投資也罷,聯電集團近年來的布局既多且廣,你可以不喜歡聯電的做法,卻無法否認聯電在操作上的靈活與績效。
以創投為本業?
「聯電的本業是什麼?」如此提問,恐怕有些失禮;但事實上,觀察聯電近年來的獲利結構,業外獲利貢獻遠超出本業淨利(圖1),甚至於,在景氣低迷、產能利用率不佳的時候,聯電的獲利還得靠業外苦撐,其中,最亮麗的業外收益,來自「聯家軍」;業外收益超出本業淨利,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聯電所成立的投資公司,如百分百持股的弘鼎創投、宏誠創投,以及聯電董事會中的諧永投資、迅捷投資,這些眾多的投資公司與複雜的持股關係,不僅令投資人摸不著聯電的布局,再加上這些投資公司多由曹興誠掛名董事長,對比曹興誠一步步辭掉聯電與旗下IC設計公司的董事長,曹興誠事業重心的轉移趨勢,不言可喻。
能存活 才是王道
正因上述兩點,才會使得外資分析師忍不住說「投資才是聯電的本業,晶圓代工只是副業」,更犀利地指出「Fab(晶圓廠)只不過是聯電拿來做投資的工具而已」。本業也好、副業也好,在商場上,能存活,才是王道;在投資上,能獲利,才是關鍵。
2006年1月9日,趕在和艦案遭起訴前,聯電集團改由原執行長胡國強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曹興誠與宣明智僅分別掛名聯電榮譽董事長、聯電榮譽副董事長;也從那時開始,加快了切割聯電本業與非核心資產的速度。至於如何進行切割,聯電集團眾多的投資公司則分別扮演不同角色。
大抵上,與本業相關的投資,由聯電出手,如茂德、頎邦;轉投資IC設計則多由宏誠創投負責,如繪展、詠發;財務投資則以弘鼎創投居多,如大同。
聯電 轉型集團營運中心
2004年12月30日,聯電集團的華宸宣布與金凸塊封測廠頎邦換股合併,換股比例為1股頎邦換3.8股華宸,合併後聯電成為頎邦大股東,而且合併後聯電仍持續加碼頎邦,只進不出。
未達經濟規模的華宸,原先毛利表現並不佳,而技術、獲利皆穩定的頎邦,則積極尋覓合併對象,以求擴大規模;只是,華宸與頎邦的合併,前後磨了1年多,更有業者以「出身貧窮的青年追求大家閨秀」,來形容這場合併案。
一開始,由宣明智與頎邦董事長吳非艱談合併事宜,但一方面由於當時封測景氣尚佳,加上換股比例未達共識,雙方雖然論及婚嫁,卻還想再考慮,使合併案因而停擺近1年;直到2004年12月,改由當時的華宸董事長洪嘉聰出馬,重新評估合併可能性,有了上一次的談判作為基礎,這一回,只談10分鐘就敲定了!
同樣採換股方式合併的,還有元砷與晶電的合併案。
聯電投資LED的起點是聯銓光電,2005年初,聯銓先與元砷合併,由洪嘉聰擔任「新元砷」董事長;與此呼應的,則是晶電與國聯合併成「新晶電」。當時,同為上游晶粒廠的新元砷與新晶電,各自的整併進度一直受到外界關注,因為,當新晶電合併效益逐漸顯現時,新元砷卻始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