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421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弥力老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3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禅定][分享] 菩提道上的七色桥-七觉支
七觉支-菩提道上的七色桥


前言

菩提道上的七色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在修行次第上,它适合初机,也适合根基较深的人。七觉支

﹙即七菩提分﹚,它分七个层次,所以称它为菩提道上的七色桥。

1.念觉支 2.择法觉支 3.精进觉支 4.喜觉支 5.轻安觉支 6.定觉支 7.舍觉支

我们曾经讲过修行的次第:亲近善知识 a 闻思正法 a 无间根本作意﹙世间就是无常、苦、无我﹚a法次法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

法次法向的第一步就是正知正念。

一般七觉支都是放在四念住的后面,但是我们也可以放在正知正念的后面,用来加强我们的法次法向。这个加强以后就进入正见,真正进入八正道,真正见到无常、苦、无我。

有了正见:正见的展现是面对一切触境﹙生灭灭已﹚,没有对立、没有见诤、没有爱诤,只有见苦,见到生命最深沈的矛盾悲剧。

然后是正思:三善寻与慈悲喜舍。展现为六根、身、口、意的柔软,只有慈悲、没有激情。要一根一根地检省,自己清楚为要,不要误以为自己有他心通,对别人做太多猜测。

然后是正语、正业、正命。

有了八正道的基础、够扎实了,正知、正念、正勤具足,这是修四念住的必备条件。四念住之后,再修一个七

觉支,再加强。我们画七个同心圆,舍在最中间,念在最外面。念是七觉支的开始,也就是说,念是舍的开始,舍是念的完成。

念觉支

七觉支以第一个「念」最重要。我们做慈悲喜舍配合根本作意,从根本作意进而做到正知,依正知而修正念,进入念觉支。

念觉支就是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很熟悉,对于自己的身、口、意很了解,对于自己的身、受、心、法很清楚。这个念有「不忘」之意涵,念是心在、意在、识在。

正念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心知肚明,头脑清楚,心不攀缘。能在当下接受六根所触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喜贪、没有抗拒,来者不迎、去者不留。什么在生?看它生,什么在灭?看它灭。知道它怎样的聚集?知道它怎样的消失?这样叫做「念」。

念的另一个意思是,以前所作,以前所说,都能够忆念起来,也知道过去世所做的,曾被贪瞋痴所食,被贪瞋痴所侵蚀,这个食是一种侵蚀。佛教的用字是很有感觉的,学佛要用感觉去体会。

念就是对过去的事情,都能够好好的消化,对过去、现在都能够根本作意,都能够正知正念,如实的记住。不要说,哇!我现在修行,我现在正知正念,然后等一下,刚刚什么事都忘了,那就不叫正知正念。

但你不是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你不需要所有的事都记得。因为我们每一个触境,都有我们注意力的焦点,那个焦点你要记得。如果你连焦点都不记得,就不是正知正念,只要是你注意力的点,你都会记得不会忘掉,正念的「念」有记得的意思。

怎样来修这个念,简单说,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由衷,由心肝底开始。常常去感觉,我们看一件东西,是否由衷的在看?我们听人家讲话,是否由衷的在听?我们讲话,是否言不由衷?我们每一个动作,是否心不在焉?

你也可以随随便便的听,也可以随随便便的看,但是回来问自己,是由衷的听、由衷的看较省力、较轻松,还

是随随便便的听,随随便便的看,看得眼花撩乱,那一个比较累?那一个比较有正念?那一个能让我们的心很安定?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现代人讲话常常言不由衷,不仅讲话,眼睛看、耳朵听、身体触,六根都很不由衷。我们会说别人言不由衷,可是我们自己呢?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呼吸开始来练习,看我们有没有由衷的在呼吸?我们若肯很由衷,很诚恳的吸一口气,呼一口气,试试看,你连续做五分钟,你若不觉得身心有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个法就是假的。

你连续做半个小时,你如果没有开心,心很开,那么这个法也是假的。你能够连续二十小时,很精进,很放松的练习,你的心就会开。你会感觉由头顶到脚底,全身的细胞都在呼吸,都在收缩、膨胀,你真正会有那种开心的感觉,那就是喜。

你有正念、择法、精进,就会有喜,喜就是开心,心很开,所以我们要先把正念做好。最简单的正念就是由衷、诚恳。这个诚恳不是对别人,是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很由衷、很诚恳。

你说连讲一句话也要这么费力,这么诚恳吗?没有错!因为如果你言不由衷,你自己内心就会觉得没意思,你对自己就觉得没有交待。我们如果觉得不能诚恳、由衷的说一句话,就干脆不说话,宁可沈默,多说就多造恶缘。言不由衷的说话就是恶缘。

我们无论听一句话,说一句话、看一个东西,都要很诚恳。这个诚恳,我们强调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的内心深处。从内心深处,从心肝底出来,你会感觉不一样,你会觉得很省力。如果感觉我们不能由衷的时候,那表示是我们需要休息的时候,就像我们说过,我们若不能对人好,不能对人慈悲的时候,我们就要离境、休息。

如果你能够有自信的说:我对每一个人说话都是打从心底说,你就是在修行了,你能够对每一个人都极度的诚恳,你就是在修行了。因为由衷、诚恳就是没有人我对待,你有人我对待就不可能由衷。

有这个正念,就是舍的开始,很多东西,都能万缘放下,一切都能归零、回到原点,这个原点是「截断众流」,一切恩怨情仇通通死掉,重新做人。一切的对待从零开始。从我什么都不是,从我什么都没有。我现在仅有的,只是对法、对世间无常、苦、无我的认识,从这里,重新开始,无畏、无惧。

一切现在所有的都变成慈悲喜舍的工具,然后,我可以什么都没有,我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有慈悲喜舍和简单的谋生提供我生存下去,其他一切,我可以完全放下。你可以当作没有人认识你。你好像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人认识你,你好像到一个外地去,一切重新开始。

事实上对我们的家,也可以这样子,对我们的周遭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完全陌生的城市。就好像有时候,我们遇到人,哦!这个人好像似曾相识!但是,事实上不认识,却感觉似曾相识,好像上辈子跟他很熟,如此而已。

同样的我们这一辈子认识的人,也可以当成好像上一辈子认识的一样,但是,事实上不认识。事实上我们不认识半个人,也没有半个人认识我。如果你的心有贪瞋痴,我不认识你,如果我的心有贪瞋痴,你也不认识我,我们的心如果有贪瞋痴,就不值得认识。

择法觉支

有了正念我们才能活在当下,念在人在。这样我们才能再进一步来择法,选择下一步要如何来进行。我们才知道,我们到底欠缺什么?需要改善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叫做择法。

常常感觉我们现在所说,所做的是在离苦?还是避苦?比如我们说慈悲喜舍的舍,我们要看这个舍是不是在逃避?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慈悲,要看这个慈悲是不是烂慈悲?有时候我们很难去分别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悲情?这就需要择法觉支。这样才知道要如何改善。

有时候我们守护六根,却让别人感觉我们很没精神。你守护眼根,别人会说:这个人怎么这么骄傲,讲话都不看人家的眼睛,很没礼貌。你守护耳根,别人会说:这个人怎么这样,都没有在听别人讲话。比如我们听到人家得癌症,一般人都要表示很震惊的说:哦!得癌症哦!真可怜哦!如果我们很沈默,只说:无常!这样会不会让人家觉得很奇怪?所以说在择法上,难免有很多困扰的地方,这就是择法需要注意的。

但我们要择法之前,要心知肚明,头脑清楚,是什么就是什么,能够接受境界,对境界没有排斥,但也不随境界转。这是很重要的,念觉支要先能做到这一点。要彻彻底底了解,什么叫不随境转,什么叫接受不认同。不管喜欢的境界或不喜欢的境界,我们都不认同。

什么叫做认同?我们的注意力被境界拉去。喜欢的境界,我们的注意力被拉,那就是「爱着」,不喜欢的境界,我们的注意力也一样被拉,那就是「碍着」。心不能自在,不能清净,被境界拖得团团转,这样就不算是有正念。所以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先能有正念,才能够真正的择法。

择法觉支就是有一种可以重新做人的那种感觉。我们现在若未见法,过去所学的种种都是零,都要重新开始。今天如果还未成佛,还没有成为阿罗汉,过去的种种都不算,都要重头来过。要用最谦虚的态度,用那种过去

我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态度,来重新学法,这样见法才会快。你若把过去所学的,抓得紧紧的,就是一种包袱,对我们没有帮助。

要让过去种种死去都不算,那个初发心要正确,我们是为见苦、为离苦,以慈悲喜舍发心而来。修行的初发心如果不对的话,整个修行的路都偏了,路走偏了,就一定要肯归零,重新开始。

如果归零以后,我们就是天上、人间的天使。天使的意思就是我们都在传达一个讯息,传达世间就是─无常、苦、无我。我们若在传达这种讯息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变空,所有的东西都会流过去。听到声音,声音流过去,看到境界,境界流过去,它们不会占去我们的心。因为我们心很清净,我们是空,一切通透无碍。那种感觉,你曾体会过吗?

我们是天使,天使就像一个舞蹈者,他忘掉自己,他不是在表现他自己,他只是在传达一种讯息。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都在传达世间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讯息。这样我们才能够涅槃寂静,来回向给世间的苦,用我们的无欲、无所求来回向给这多欲、多苦的世间,这就天使的体会。这样的体会,就能让所有的东西流过我们的身心,识能清净、通透无碍,过滤掉所有的脏东西,随时都能回到原点,回到当下。

择法与戒定慧

我们若能随时头脑清楚,随时心知肚明,随时都有正念,随时随地做每一件事,都能打从心底出来,很由衷、很诚恳的来做、来说、来听、来呼吸,那时,我们的心很静,有定着,这样才能择法,选择我们要走的路,就是正知。

我们知道什么是逃避?什么是离苦?知道什么是担当?知道什么是慈悲?什么是喜舍?

我们知道什么是烂慈悲,我们知道我们对人家好,不是要增加对方的贪瞋痴,而是要减轻对方贪瞋痴的苦。我们了解世间的无常、苦、无我,了解世间是一种风浪,是一种云雾,我们不但要乘风破浪、腾云驾雾,更要清楚我们的方向。

清楚我们的方向就是择法,就是正知。正知我们每一个动的目的,是为了离苦。正知我们的方向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方向是涅槃寂静。我们用涅槃寂静的心、清净的心,甚至是无心,如同无心插柳柳成荫那种无心,来回向世间苦难的众生。

所以,我们若有择法,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戒、定、慧。我们仍画三个同心圆,智慧在最里面,定在中间,戒在最外面。

 
里面要有智慧,才能回心转意,回到根本作意。看待每一件事情,都从无常、苦、无我的角度去看。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杯子就是一个杯子,你没有感觉到它的无常。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所有的东西都是依靠,因为它有依靠,所以它是无常;那个依靠就是苦;那个依靠就是无我。单从依靠二个字,你就能看到无常、苦、无我。你无法没有依靠,我无法没有依靠,那个依靠就是无常,就是苦,就是无我,你看到了吗?

我们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以后,就知道我们里面该怎么做,外面该怎么做。

外面要有戒,戒就是我们讲过的「远离界」。依远离─远离不清净的想法,不清净的语言,不清净的行为。甚至我们要远离恶友,远离会使我们不好的习气增加的人,远离会把我们拖下水的人。这个远离不是冷漠,我们的远离是一种很积极的择法,是主动性的。我们远离的目的,是要帮助减少彼此的苦恼,减少彼此的负担,减少彼此的贪瞋痴。

比如有人骂你,我们回避,这不是没有担当,而是要减少对方的苦,他继续骂,心情也不好,只是多造恶缘。我们是用一种为少苦、为离苦的心而离境。如果你要紧紧贴住境界,我们讲过,你要能够「心离」,你要能够慈悲喜舍。有人骂你,你依然可以深情款款的看着他的眼神微笑。

昨天有一位同修说,弘法师怎么没有在讲戒?有啊!这就是戒,远离就是戒。戒的意思是远离,而不是「不可以」。我们要注意戒的意思,戒是自律,我们把持戒当作一种自我要求,一种自我训练,一种自我薰习。戒从惭愧心出,完全靠起心动念的发心。毗尼是为离系,离开贪瞋痴的系缚,律仪是以收摄六根为根本。

你对戒没有正确的认识,你会以为你在持不杀生戒。我们是不可能不杀生的。开发土地、盖房子,就要杀生,挖土就要杀生,你有吃就有杀,不管你吃荤或吃素。我们持戒的意思是要远离杀生,我们只能做到不以乐意杀生,不以害意杀生,减少厌嫌心,瞋恚心,欲贪心。比如你以钓鱼为乐,这是佛教不赞成的。

戒它原文有德行的意思,是一种品行。是用来自我要求,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拿一支戒尺去量别人,说别人没有持戒。

要说没有持戒,那会说不完、争不完的。你要盖寺庙就要动土,就要杀生,二百五十戒里有一条戒是不可动土。读了戒律以后,都知道什么人没持戒,没持这个戒,没持那个戒,那会很严重,会争不完的。

戒的目的是为了止诤,为了无诤,为了培养自己的德行,所以,我们要用很严肃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修行一定要有戒,这个戒是界限的界,境界的界,知道我们的底限是什么?知道什么可以接近,什么不可接近。知道贪瞋痴是我们承担不起的重量,随时放下、随时远离。知道怎么做事、怎么说话,做事、讲话都要看时机。

我们说过,讲话要有正语,要适合时机,要实在,要对人有帮助,要柔软、要慈悲。我们若常想到正语的五个条件,我们就不会随便讲话了。减少说话,说话就要正语,这就是圣弟子的圣默。因为圣默,彼此都省力,减少造恶业的机会,减少因语言而生的是非。

我们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配合守护六根,尤其是眼根、耳根、意根,做到身、口、意三妙行,﹙尤其是语行﹚。

我们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但不是说先有那一个,慧在里面,定在中间,戒在外面,有内就有外,有外就有内。这也是一种内拉,外推的力量。我们如果觉得持戒持不好,就进来加强智慧,智慧有了,也要看外面的行为,戒、定、慧要互相配合,这就是择法觉支。

抉择外法与内法

懂得择法了,里面就要不放逸,要精进,心不散漫,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能太紧。佛陀讲一个譬喻,像拉弦一般,弦不能拉得太紧,太紧容易断,不能太松,太松声音很难听。如何不松、不紧,这个就要去拿捏,就要自己去体会。犹如饮食要懂得知量,睡眠要懂得知量,眼睛看、耳朵听,六根都要知量。

里面要不放逸,外面要根本作意,要用无常、苦、无我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离开根本作意就容易起妄想思量,生颠倒取相。我们听别人说话,不只是听对方的意思,还要听到声浪的无常、苦、无我。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无论他在讲什么,都是在表达无常、苦、无我,这就是言外之意。你如果没有听到这个言外之意,就无法以涅槃寂静的心来回向给对方。

我们如此精进来抉择,伺察思量外法、内法。外法如根本作意,内法如不放逸,外法如守护六根、内法如三妙行,正知前后次第;外法如名色,内法如识。里面起心动念,身、口、意的冲动要照顾好,外面要以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守护六根。六根会影响身、口、意,身、口、意会影响六根。

识无所住

里面是识,外面是名色。这是从十二缘起抽出来的一个简图。识是一个过滤器,如果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正知正念,很多的杂质、污染就会留在我们的身心﹙即名色﹚,名色就是五蕴,五蕴就是过滤不当的囤积。

所以名色是有偏颇的东西,要靠里面的识来过滤清净。这个识要如何才能过滤清净?就是要靠正知正念,要靠四念住,要做到识无所住。识无所住就是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们的识没有执取色、受、想、行,有执取就是四识住,四识住就是四念住要克服的东西。

意识如果执取色身,色身就会有碍,无法体会界作意,无法体验地变水、水变火、火变风、由风生空,由空生净识,这就是色的碍。我们对色身有喜贪、有黏着,都要靠身念住来克服。

识若执着在受,对苦受就生排斥,对乐受就生贪爱,对不苦不乐受不知如何是好。有执取就看不到苦受是一种收缩的力量,乐受是一种膨胀的力量。甚至在苦受里收缩中有膨胀,在乐受里膨胀中有收缩,苦受、乐受就像是一种推拿、一种按摩。

好好去感受那一种拉进来、推出去的力量,这是过去的业力,在给我们按摩、推拿,我们的心会因为这个受的推拿、按摩而心开。你不必和它拉扯,去感觉苦受、乐受都在冲破我们的业障,都在冲破我们心胸的狭窄,钻进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不把乐受看成是我们喜欢的东西,也不把苦受看成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乐受来时没有说:我要,苦受来时没有说:我不要。不管乐受、苦受生起的时候,你能如实知见,接受而不认同,不会随它而转,但也没有压抑。让受穿透你的身体,穿透你的名色,它不会停留在那里,它会回到意识,识会收摄、清净而无所住。去体会受是一种推拿、一种按摩,所有的受都会让我们的心更宽广,让我们的心更柔软、更坚定、更能承担。这就是受念住最微妙的心法,你要记好。

有朋友问:什么是随顺欲望,什么是接受欲望?当欲望来时,你随它而转,比如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你打坐时,觉得打坐太辛苦了,就跑去睡觉,那就是随顺欲望而转。就是识住于想。

接受欲望的意思是,欲望生出来,我没有排斥,也不随它转,而是去看欲望本身是一种拉扯的力量,稍做忍耐,去感觉那个拉扯是什么,拉扯到整个心开了,拉扯过去之后,你会对欲望愈来愈了解,看到欲望的不实在,看到欲望是一种消磨,你就不会随欲望而转。

我们接受欲望,把欲望当作在训练我们的心,我们接受欲望的冲击、拉扯,但不是压抑。我们接受它,看着它,经得起它的诱惑,才能看清楚,我们以为有东西可以抓,其实什么也没有,犹如我们说过:想如春时焰。同样的,杂念进来,也是一种拉扯的力量,我们要去感觉那一种拉扯,那一种起起落落。散乱的时候也好,昏沈来时也好,那里面都有拉扯、有收缩、有膨胀,去感觉它,去感觉所有的欲、想、念头都是如此,把它们都看待成身心的一种按摩、一种推拿,这样你就得到心念住的心法。

我们去看所有杂念背后都有「相」,是一种颠倒妄想的相,是一种常、乐、我、净的相,去看我们所抓取的东西,正是法念住里的五盖、五蕴,那都只是一个相而已,你如果看到了,就会看到我们六根触境所生的结。我们看到五盖、看到五蕴取,看到六根触境的结使,我们都没有排斥,我们接受它的冲击,在这个冲击里面,去看到那一种起起落落,去看到那一种拉扯,那一种收缩、膨胀。这就是法念住的心法。你看到以后,它就消失了,所有的起落都平静了,平静以后,它就会转,转为四圣谛和七觉支。

觉支出来,名色的执着就会收摄,色、受、想、行全部收摄进来,回到识的正知、正念。识回到清净就能再进一步展现身、口、意三妙行,三妙行以后,再回到无明来根本作意,让我们的心由无明变明。

所以,我们的修行都是可以收摄进来,也可以外推出去。里面做好了就再外推出去,外面做好了就再收摄进来。常常去看外法跟内法的互动关系。看到根本作意与不放逸的关系;看到守护六根与三妙行的关系;正知前后的次第。看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看到身心与过滤的关系,看到身心与正知的关系,看到身心状态与正勤的关系,这样的分别抉择,就是择法。

精进觉支

我们有念觉支,有择法觉支,就知道如何照着步骤来,如何改善,如何精进,叫精进觉支。精进觉支就是我们已经了解世间,了解内外,了解世间就是无常、苦、无我。我们把世间看成一种云雾、一种风浪,我们要如何坐在风浪的上面而能安住,要如何乘风破浪、腾云驾雾,这就是精进觉支。

腾云驾雾就是你开始觉得精进是很轻松的事,精进就像要早起,要去看日出一样。你是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你不会觉得修行是一种负担。你觉得修行是在腾云驾雾,是在乘风破浪,是很好玩的。

精进就是随时归零,随时回来最勇猛的初发心。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若感觉今天一早醒来,不是好的开始,你就又重新开始。随时都可以重头开始,随时都精进,随时都可以在最勇猛的初发心。只要尚未开始就要重新开始,如果已经开始,就精进不懈;如果精进中断,就又重新开始。

我们对待过去,过去犹如我们死去的爱人,你不用再去拥抱。你若去拥抱你的过去,就是在拥抱你死去的爱人,死去的爱人不用抱太久,死去就是死去,要从头开始。这个精进就是随时可以面对当下、面对现在,这就是精进,就是初发心。回到一开始为什么我要学佛的那个心,是为了解脱,为了慈悲。

有了精进就会有喜觉支。这种喜是一种由衷的,由内心深处,如泉水般涌出来的欢喜,它不同于世间的欢喜。

这是一种心与境脱离,没有系缚的欢喜,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很清净了,不再随境而转的那一种欢喜。

看到自己没有执着、看到自己能精进、能腾云驾雾、能乘风破浪,那种欢喜心就会生出来,欢喜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变得很轻松、很安定、很平静,叫轻安觉支。有轻安觉支以后,心就会有定着,心很柔软。这个定不是硬绷绷的,定是心有定着,很柔软、很有担当。有了定,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很平稳,不会有所偏颇。有定觉支以后,就会有舍,舍就是识无所住、无漏无取,对世间已经完全没有执着。

一个解脱者的触境

一个解脱者,他所触的境界,只有三种:

(一)现观﹙通达﹚诸法无我、无我所的空触。

空触就是当下触了空,当下根、境离系,他不再起念:这是我、这是我的。他六根触境,却与境不相应,那里面没有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不喜欢,他的心不会被境界拉去,不会随境而转。

他看一个东西,但是心与境有无限的空间,有很大慈悲喜舍的空间来回转,来回心转意,回到根本作意,回到正知正念。

(二)现观诸行未生前无,已灭无所去的无相触。

无相就是完全没有颠倒妄想,来自六根触境有空,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再耽溺,由于对

「慈悲喜舍」的专注,一切世间的欲乐与自我迷妄,不再令他攀缘、留连,专注力强大而证入无相三昧。

从此,心境一尘不染,观察一切现象,生无来处,未生之前没有,灭无去处,已灭之后不知去向,一切诸行,一切冲动,一切所触都是如此。

只有见苦,见六道众生轮回苦难,而不再生起男女分别相、亲疏相、种种人我对待相。对触不取相,指的是不取「非根本作意」的相。因为认识分别非依「相」不可。是依相、识相而见无常、苦、无我,寂静回向,离系、离相。

离相不是忘记相,是「相」已经凝缩成世间的苦相,不再有「人我对待」、「人我比较」。一切关系只有

「此名色与世间」没有第三者。

念念不取相当缘此理解。

(三)现观诸行骚动、逼恼的无愿触。

能够看到一切诸行就是骚动、就是逼恼,小至一个呼吸,它都带有骚动的逼恼。一个小小的,极度微细的逼恼,都能看到。大则起心动念的贪瞋痴,想要骂人,想对人不好的念头,都能看到它是一种骚动、不安。

能够无时不见诸行是苦,就能够收摄,见苦即收,就能够安住,能够归零,能够看到这个世间只要没有离苦,都是一无所有。因为一切都要生、老、病、死,一切都非得归零不可,有一天都要归零。

无所有就是不再觉得自己需要拥有什么,人生才会快乐,不再对这个自我有寄望,不再希望自己是什么,不再认定自己是什么,他不必拥有什么就很快乐。那种感觉就是空、无相,一切都能舍,叫无所有。

所以,我们说念是舍的开始,舍就是念的完成。当我们真的能做每一件事都很由衷,都能打从心肝底出来之后,我们的欲望会变得很简单。那个简单就是你会感觉有两只手、有两只脚能走路,就很好了。

比如,我说在座每一个人都是亿万富翁,你信不信?如果说一只手臂一千万,在座有几个人愿意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我说五千万,有没有人要换?所以,这两只手、两只脚,你要等失去了,才会知道它有多好用,才会知道它有多么价值。

而一个修行人,一个解脱者,他随时感谢他有两只手能用,有两只脚能走,有眼睛能看,有耳朵能听。他随时可以在一个呼吸里得到喜悦。

要能够从一个呼吸中得到喜悦,你一定要由衷的呼吸,要从心肝底来呼吸,这需要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这也是念觉支的开始,你体会到了,你会觉得那是无上的快乐。

结语

解说七觉支如下:

(1)念觉支指观当下的身、受、心、法,择一而观。

观身分成观呼吸、观姿势、观动作、观语默…观四大非我﹙但五蕴又非四大不可﹚观身体每个部份﹙由发、毛、指甲、齿、皮肤、肉、腱、骨、髓、肾、心、肝、脾、肺、食道、胃肠、大小便、泪、汗、涕…等﹚观尸体变化,也是择一而观。

观受分成观知苦、乐、舍三受。观心即辨认当下的心思是贪、是瞋、或是犹豫不决、或消沈气馁、或兴奋攀缘、不安或散乱、或轻安平静。

观法即观六根触境所生六识﹙见、闻、嗅、尝、触、意思﹚皆系无常、苦、无我。

(2)择法觉支指舍弃不如法﹙不适当的修行方法﹚、舍弃不适当的说话﹙犹豫时宁愿沈默﹚。选择如法的修行与现阶段的重点﹙如心念住、打坐、或经行…﹚。

(3)精进觉支指知道取舍﹙依择法觉支来﹚,该舍离的舍离,能承担的承担,身、口、意皆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如此则不悔。

(4)喜觉支:不悔则心喜悦满足,且因善观察的缘故,整个生命、生活有一种清新、鲜活遍满的感觉,很容易生欢喜心。

(5)轻安觉支:心轻安则身轻安。

(6)定觉支:身心干扰减少,因善观察故,心变得明觉。

(7)舍觉支:对得失、祸福、称讥、苦乐皆自然以无常、苦、无我面对,心住涅槃、舍离为乐。

我们在修行次第上,要常常用七觉支当作曼陀罗,当作一个坛城的镜子来照见自己,来感觉我们现在到底在那里?我们现在有没有欢喜心?若没有欢喜心,我们就要检讨自己,有没有精进?若没有精进,就要检讨我们的择法,是否正确?是否如法?如果择法有问题,就要退回来念觉支,看我们的念觉支做得如何?看看我们的心有没有由衷?

如果我们用这个坛城的镜子,照见自己有欢喜心,对事都能正面对待,随时都能喜心作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看自己是否有轻安觉支,看自己有没有轻松、宁静的感觉。若身心有轻松、宁静的感觉,就可以进一步来看内心深处有没有定着、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担当?有定着就会进到舍。

我们常常这样来回看我们的身心状态,以决定我们要往外推、或往内拉。我们的法都是法法相扣,法法相润,法法校正。我们知道整个法的环节、前后次第,比较能有前瞻与回顾,进可攻,退可守。

修七觉支,先正知﹙清楚知道当下威仪庄严又柔软﹚正念﹙六根触境不逞强,安住于念,以呼吸、丹田起伏为念﹚做到身离,进而做到心离﹙如理作意﹚。

然后精进思惟,以法为念,以涅槃寂静为所缘,以少苦,离苦为见证。降服我慢,不要求别人配合自己,不以自己需要为别人需要,不因别人不接受自己而心灰意冷。只有慈悲、无量慈悲,只有喜舍,无量喜舍。世间多欲多苦,圣弟子一定不会起起落落,轮转不止。

于可意境不喜,于不可意境不对立。唯一的喜来自出离贪、瞋、痴、慢、疑、掉举、睡眠,不可窃喜﹙小人得意﹚。于法精进,才能真正轻安,体验出世间的乐,展现身、口、意与六根触境的柔软、清净。



老骥伏枥,淡泊养智。
身如落叶,辗转浮沉!
http://waterscape.myweb.hinet.net/siwshmax/logo.html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07-03-19 09:2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932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