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e3200
|
分享:
▼
x0
|
[修行][分享] 生活的佛教-[法鼓山]
一、伦理生活 (一)人与人的关系是伦理 一般人(在家居士)的伦理关系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出于儒家的思想,可说是一般人的道德,要求尽到个人自己分内应尽的责任。
身为一个人,有人的立场、人的责任、人的义务。一个人与其他的人相处时,就是以责任和义务为中心,而非以权力为中心,这就是伦理。 (二)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伦理 人与六道一切众生的关系是伦理,这是佛教的观念,将伦理关系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 1.人与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的关系:人与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之间的关系,是布施供养他们。对于我们周遭的畜生道的众生,亦即一般称为动物的,要能够戒杀、护生。修罗、地狱、饿鬼等处的众生,就是通常所说的鬼神,一般人迷神求神,贿赂鬼神,求鬼神帮助;佛教徒则不然,只是尽布施供养的责任。 2.人与诸天的关系:天上有天厨妙供,不希求人的供养,但我们为了表示恭敬,也供养他们,但人与诸天的关系主要为恭敬与赞叹。天有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天是对五欲有贪爱的天界;色界天没有五欲的贪爱,但仍有五蕴和合之身;无色界是没有色蕴(物质色身)的天界,其天人只有受、想、行、识四蕴(精神性的存在)。这些天与我们的关系是如何?(1)我们要恭敬、祝愿、祈求诸天平等护念世间众生。(2)我们要赞叹、系念福德诸天平等护持世间众生。 (三)佛教徒间的层次关系 佛教徒的层次有七: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为僧众,是住持三宝的中心;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居士,是僧团的外护。 1.僧团的结构:有男女两部。男众又分两级:第一级是比丘,是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成年男子;第二级是沙弥,指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通常须在七岁以上。女众分为三级:一是比丘尼,是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成年女子;二是沙弥尼,指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通常也须在七岁以上;三是式叉摩那,指女子出家受沙弥尼戒后,进受六法戒二年,以验明未受胎孕。 2.僧团的外护:僧团以在家居士为外护,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受三皈五戒的男、女居士,称为终身优婆塞、终身优婆夷,也称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亲近三宝、承事三宝的男女居士。受八关斋戒的,称为一日一夜优婆塞、一日一夜优婆夷,又叫做近住男、近住女。近住代表近解脱的罗汉而住,因持八关斋戒,除了未持银钱戒外,已完全等同于持沙弥十戒,所以已靠近了解脱的阿罗汉。 (四)僧团的纲领 僧纲原为唐朝统理出家僧人事务的僧官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丛林制度的僧纲: (1)方丈和尚:负责指导僧众修行。方丈和尚以下有首座、堂主,以协助和尚指导僧众修行。通常东班首称为首座,西班首称为西堂。 (2)纲领执事:和尚以下还有都监、监院。都监掌理内部的行政事务;监院则掌理对外的行政事务,对外代表常住。 2.丛林制度的僧职: (1)殿堂的执事:掌管生活秩序及威仪的人,有维那、僧值、知客。维那是掌管及维持禅堂内的秩序的人,主要是看香,在入坐及出定之时敲钟、敲板。僧值则主管上殿和过堂,大殿上上殿、斋堂里过堂、上法堂说法,都由僧值维持秩序。知客是掌管来客的人,包括僧俗两种客人。 (2)管理团体事务的人:分为副寺、书记、藏主、典座、库头、园头、殿主、净头。副寺是协助监院处理事务性工作的人。书记则是协助都监、监院做文书工作。藏主又称藏头,掌管藏经。典座掌管厨房,其下有管煮饭的饭头、管煮菜的菜头、管打水及烧水放水的水头,还有火头、园头、米头……等等。库头又称衣钵,管理常住里面的种种用品与财物。殿主是香灯。净头是打扫厕所的。
二、修行生活 (一)居士修行的五法具足 根据《阿含经》,居士的修行生活,是要学习五法具足。 1.信仰:信三宝、信因果、信因缘、信自己,而以信三宝为主。 2.持戒:主要是持五戒,如果无法五戒俱持,能持一、二戒也是好的。 3.布施:布施有财施与法施。财施又可分为内财与外财。内财指我们自身的身体、生命,也包括知识、技能、智慧、心力和愿心。外财包括妻儿子女及种种属于我们的财产。法施则是以佛法布施,也就是与人分享佛法。 4.闻法:闻法是听闻佛法,也包括阅读经教。 5.智慧:包括世间智慧的有漏智慧,及修持佛法而实证解脱的无漏慧。 (二)僧俗同修八正道 八正道是:
1.正见:对佛法的正知正见。
2.正思惟:依佛法作正确的思惟。
3.正语:正确的口业。
4.正业:正确的身业。
5.正命:正当的职业与正当的生活。
6.正精进:于止恶行善的正确努力。
7.正念:忆持正法而不忘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不论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都要修习。 八正道配以身口意三业,正业、正命配身业,正语配口业,正见、正思惟、正念、正定配意业,而正精进通于三业。八正道亦可比配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配戒学,正念、正定配定学,正见、正思惟配慧学,正精进则是通于三学。 (三)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菩萨行的根本。发菩提心是发起愿成就佛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受三皈五戒而成为一位佛教徒,应该发菩提心,有四个弘大的誓愿,即: 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家庭生活 1.佛化家庭的三个条件:(1)敬养父母如三世诸佛; (2)夫妇敬爱如诸上善人;(3)爱护子女如母鸡护雏。 2.佛化家庭的经济收支: (1)以正当的职业谋取生活所需,避免从事与五戒相违的职业。 (2)经济收入当分作四分:家计生活、营业资本、家中的储蓄、银行的生息。 (3)收入的用途有三种:供养父母及妻儿子女、周济亲友及社会救助、供养三宝。 (五)社会生活 对于以下的这些社会生活,一个佛教徒应以慈悲来关怀所有的人,以智慧来处理所有的事,才能人情和法理兼顾: 1.学校的社会生活:对师长、同学的关怀。 2.信仰的社会生活:对同道、同修之间的往还。 3.工作的社会生活:同事以及从属之间的接触。 4.商业的社会生活:同业及主客之间的互动。 5.政治的社会生活:同党及政敌之间的彼此激荡。 (六)四摄法是菩萨行 菩萨摄受众生的方法有四种: 1.布施:因应众生的需要布施财物与佛法,使生感恩爱戴之心。 2.爱语:随众生根性而善言关怀,使愿意依附而学习佛法。 3.利行: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使生亲爱之心。 4.同事:与众生同事共处,随机教化。 (七)六度法是正常的菩萨道 在家人要能少欲,出家众则要能离欲,不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以六波罗蜜为修学菩萨道的主要法门。 1.布施:(1)财施;(2)法施(教以佛法);无畏施(使去除恐惧)。 2.持戒:(1)摄律仪戒(不犯禁戒);(2)摄善法戒(勤修善法);(3)饶益有情戒(积极利益众生)。 3.忍辱:(1)安受苦忍(忍受饥寒等苦);(2)耐怨苦忍(忍受众生打骂毁辱而不起瞋心);(3)谛察法忍(安住诸法不生不灭之理)。 4.精进:去恶行善的积极努力。恶指有障圣道的体证之事,善指有助圣道的体证之事。 5.禅定:修习禅定,使心安定,不散乱、不昏昧。 6.般若:体证实相(空),于一切法不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