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7212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MultiTang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鲜花 x9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DSLR][讨论] 哪台DC解析度高、影像品质佳、色彩鲜艳?有无这一种的?
 用了几年的数位相机(Kodak DCS 14n Pro, Nikon D1X, D200, Fujifilm S2, S3 Pro...等, 及消费型相机),问过别人的使用心得,看过朋友的作品(前面列出以外的其他厂牌专业数位相机), 再加上最近几个月再度上网查阅数位相机的相关资料, 始终无法了解多年来对数位相机的一点点小问号:

 如果摄影数位化只能达到方便、快速立即回馈的目标,却在相片品质上略逊传统底片(负片或正片)那么一丁点,而且一直没有任何超越传统底片的企图,实在让人有点咽不下那口气,且难以消除对数位化的那么一点点疑虑!(可以了解从数位相机开始大众化迄今,为何总有那么一撮专业或准专业摄影人,总是坚持偏爱传统底片摄影。)
 为什么数位相机生产厂商,总是没有生产符合使用者心目中理想的产品?实际使用总不如广告与理论上所呈现的!
 为什么在某技术已臻成熟的阶段,却停产了某优良特点的相机?(当然,优良与否,实在也是争议!像富士S3用电省,S5有多省呢?S3与S5电池由四颗三号变成专用NP - 150,或许多数消费者比较能接受由四颗三号电池变成八颗或十六颗来增加蓄电能力;S2、S3双插卡,S5单记忆卡插卡;1200万或1600万画素真的如厂商说的般,就够一般使用了吗...;高于1600万像素的需求,就非得寻求笨重的中大型数位相机或传统正负片相机系统吗?中大型数位相机可不是每个专业摄影人都愿意养或都养得起!)

 想想大概也无非各家专利、成本与市场考量?不然各厂商的专业人士人才济济,哪轮得上我在此痴心妄想、野人献曝再加上井底窥天?
当然以下若属荒谬的请求、错误的认知,也请包容与指正!专业知识与观念到底未能完全深究!

 从早期尚未大众化数位摄影的时代(1996~1999之前),不管是专业或准专业摄影、冲印甚或是印刷业使用者选择Fujifilm设备的主要原因之ㄧ大概脱离不了:"富士相(软)片,色彩鲜艳,无与伦比" 这个传统印象。到了摄影数位化Fujifilm的S2、S3也维持着色彩精准与鲜艳比其他厂牌数位相机来得优良的传统。

 可是除了色彩之外,Fujifilm S2、S3、S5 Pro的实际解析度却不见提高,也总维持着一千两百万解像度的传统。尽管富士自认其Super CCD能较一般传统CCD可有效增加达40%的解析度,但在网路上可见到的专文大有人认为,实际上最高只能多出33%的解析度(达到12121088 x 1.33= 16121047.04画素)。如果在相同拍摄条件下,拍摄同一物后,将各相机摄得的影像做比较,富士的S2、S3 Pro 1200万像素影像其解析度、清晰度与放大倍率,仍然是逊于1400与1600万像素相机摄得的影像。尤其是在相同放大倍率下的比较,富士宣称有增加40%解析度的效果完全没有显现出来,可见Super CCD虽有其优越,但仍不如富士所宣称般的卓越。就这一点及其类似现象,各厂商似乎都有玩弄数字之嫌!不过,产品若还有其优越可取之处,不致相差过远,性价比也不太离谱,消费者也能理解大家都需利润的前提考量。大家的经费都是有所限制的,即使像微软这类口袋深深的公司也无法承担没有利润的开发与行销。

 基于对富士色彩的喜爱,内心难抑的也起了一阵嘀咕:又不是二十多年前常听到的"台湾一千两百万同胞.......",一千两百万现今早已经变成两千三百万了...!富士专业135数位相机对解析度的传统,应该在S5 Pro就要有所变动,却事与愿违。消费者又得干巴巴的等待下一代的产品是否能提升解析度,或是寻求其他解决方案。 富士似乎没有那么早就发现消费市场的需求、或说对Super CCD过度自信,也未积极开发专业摄影需求高于1600万像素数位相机的市场!或许是与其它生厂厂商策略联盟及自身市场考量,也或许是自认生产技术尚未达到那么精良所致,但这并不会是较佳的商业策略!错失良机等于自削手足!难不成,天下之大,竟没有任一数位相机制造厂商愿意或能够综合其他各厂牌数位相机的优点,来生产一台具强势市场占有率与代表性,并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数位相机?

 继而内心开始幻想,如果当下就有台像这样的数位相机‧‧‧:

1. 采用CCD而非采用CMOS为感光元件:
 除非CCD市场急速萎缩、各大厂商均停止研发与生产、并改采用其他更优良的感光元件材质与制程,不然在CCD与CMOS各自均有厂商研发生产的条件下,这两种感光元件的制程良率、成本与新的改良技术,较之五年、十年前应该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在这一相同前提下,从过去到未来(或说从过去到未来几年内),CCD的成像能力,都还是先天上优于CMOS sensor。如果只考量容易制作、成本与市场价钱竞争,实在也说不通为何要将成像能力较佳的CCD改用成像能力较差的CMOS,除非厂商出现财务窘境、过度注重利润或对CMOS前景过度自信而做出不甚佳的决策。(Nikon D2X、D2Xs可能就是如此?)
 观察最新的Canon EOS 5D、1Ds Mark 2,其产生的影像还是偏向早期Kodak DCS Pro 14n的成像结果:杂讯多、粉粉雾雾的影像、色差较CCD严重、在光线昏暗的场所下拍摄的作品,其情况越严重。如果以锐利化与对比来调整成接近CCD成像品质般的结实程度就容易产生油画效果及更多躁点或杂讯。又若以躁点修饰专用软体来降低杂讯或躁点,仍然容易出现影像失真、画素被严重破坏到没有影像颜色。
 尽管新一代的CMOS专业135 DSLR数位相机如Nikon D2X、D2Xs 或Canon EOS 1DS、1DS Mark2、5D已经较Kodak 14n有长足的进步,不过还是都有上述的先天缺失,不如目前的CCD成像品质。况且CCD成像品质都尚未能完全赶上传统的正片或底片,怎么还需考虑CMOS?尤其是专业的高阶机种!即使是120数位机背,只要采用CMOS,都会有相同的缺点。用粗话"吐血"还真无法形容这些(早期)CMOS相机使用者的亲身体验!用"像消防栓一般的在喷血"才略堪比拟,而且还是喷了好几年才有新一代的数位相机可供慰藉参考与再度割喉失血!
 挂着专业的招牌,是否能接受“数位成像与传统银盐成像原理与本质上的不同”,导出“对传统影像与数位影像来做谁好谁坏、谁高谁低的比较是无意义的举动”这种结论呢?这种推论如果成立,那讨论、比较CCD或CMOS的各自成像品质孰优、孰劣不也是赘言、无聊之举?当然,感光元件并非只有CCD与CMOS之争,就像感光元件上的photodiode也并非只有平板长方体或立方体与八角蜂窝型(菱形)两种设计。(印象中似乎留有凹透镜型或凸透镜型圆盘photodiode的设计理论)到目前为止,业界对不同感光元件的市场区分似乎更加混乱。若说这是数位摄影市场的特性,着实无法让人接受。尤其是那些花超高价钱购买专业机种甚或专业高阶机种的消费者,所为何来?还能接受"你的后制功夫不足"、"摄影功力不高"、"不会使用数位相机"这种摄影数位化早期的建言或批评吗?愚昧的消费者并不会永远沉浸在美丽、完美的专业谎言中!

2. Full Frame and Full Size CCD:
 上Olympus网站看了他们推荐的Four-Third System,一直到看了其网站上的样本相片(可能已被换掉),这才真佩服该公司的创新与诚实。
 4/3采用较APS size还要小的17.8x13.4mm CMOS感光元件,其曝光宽容度与动态范围似乎并不如该公司所宣称般的够用了!4/3和APS或Full Size感光元件相较,其样本照片的曝光宽容度与动态范围似乎明显不如其理论所预期。再加上CMOS的先天缺陷,让其呈现影像的整体观感,尽失广告效益!当然,网站上的样本相片很可能只代表该公司对样本相片的用心程度,不能完全代表该相对相机的优劣或是能完全印证该理论的可行与否。不过如果样本够多、考虑的因素及方向也对,就更能显示4/3系统有其规格造成的先天限制而有所比不上APS或Full Size系统。小巧精致,虽是数位化的趋势之ㄧ,但也有其不可祢捕的缺点或达不到的效能!
 再从解析度的需求来看,在相似的条件下,较小面积的感光元件所能挤进的photodiode数量还是会小于较大面积的Full size (36x24mm) CCD所能达到的较高解析度。如果Fujifilm的三代专业135像机一直都局限于APS规格的一千两百万画素,那下一代的新机型能不能克服Full size CCD光学上的限制,而达到较高的解析度、动态范围与曝光宽容度?其他大厂如Pentax、Lica、Nikon似乎也有相同的困境与考量、并且受制于自身无法生产感光元件!或许业界彼此间的联盟,甚或反而独行,多少能解决这类问题!
 尽管有种种的原因与困境,可是目前市面上至少也已有三、四种Full size CMOS 135数位相机,就真不能多出一台Full Frame Full Size CCD专业相机?当然这只是外行如我的空想。实际市场上的数位机身与镜头群的相容度是一大限制。也许厂商是将Full Frame Full Size CCD留作数位相机后续发展的舞台。当年底片市场传统135与APS规格之争不也有类似现象,APS的市场规模也一直较小。

3. 融合Fujifilm Super CCD与Foveon X3 RGB三层感光技术:
 如果Full size CCD仍暂不可行,那能不能将Foveon X3 RGB三层感光技术(或类似X3技术)与Fujifilm Super CCD融进APS规格的CCD感光元件?理想上最好是Full size + Foveon X3 + Super CCD(门外汉对解析度、动态范围、曝光宽容度、细部表现与相片质地扎实感倍增的梦想)!
 以采用Foveon X3 RGB三层感光技术的Sigma来做比较,其数位相机似乎比其他单层感光的CMOS相机更能呈现较佳的相片扎实感与更精准更鲜艳的色彩表现。不过缺点之一仍是老话:CMOS的先天缺陷尚未完全克服。缺点之二是感光面积小、每感光层解析度也不够,拍摄大景的影像呈现扎实、层次分明的模糊感,虽优于早期单层CMOS的粉雾、近期单层CMOS相机的过度校正,但仍不如Super CCD的"没那么扎实、层次分明的清晰"。简单说,在影像的扎实感、层次分明与清晰度来看,Super CCD与X3各有所长。
 对色彩的呈现上,早期其他各厂商相同一代数位相机在色彩的鲜艳饱满度上实在略逊Fujifilm,但Sigma采用的X3却能与Fujifilm色彩相抗衡。就是说,X3除了CMOS的先天缺陷之外,其他的表现实在不逊甚或超越Super CCD。可是CCD先天的体质,似乎又不那么容易制作成如X3般的三层感光结构。总括现行市场上的各厂牌数位相机均只具备令消费者不甚满意的部分优点!若能克服各种技术障碍,融合Fujifilm Super CCD与Foveon X3 RGB三层感光技术的各自优点,也许是专业数位相机的另一发展方向。
 除了增加相片的结实感与层次外,X3技术似乎可一举增加三倍解像度:6.17x3=18.51M pixels、6.17x2x3=37.02M pixels、20.68x3=62.04M pixels、20.68x2x3=124.08M pixels。或许有人会质问:有人界定135数位相机有1600万(16M)像素、120数位相机高于4000万像素就够一般使用了,为何要一昧追求更高的解析度?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几个因素:
a. 在上述解析度下拍摄近景或小景大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拍摄大景或远景时就会因数位化取样先天的损失而对影像有相当的影响。比较传统与数位相机拍摄5到12公尺内一栋三到五楼高、约一般四到五间店面宽的建物,就能发现传统摄像的清晰度与细部表现还是会优于数位成像:数位成像的细部影像将以模糊不成型的点状马赛克显示,而传统显像即使以较大的放大倍率,仍能以较清晰成型的影像来展现细部。另一例则是二、三十人以上排成宽约六、七公尺以上的团体照,当然人数越多越能观察到数位相机的这种特性,不管是135或120都是如此。所以高于目前规格的解像度仍是有市场需求的。
b. 比较135与其他中大型相机。
 *. 各级相机所用的感光元件尺寸必然大小不同,即使因感光元件制程改良而有小尺寸感光元件高于大尺寸的解析度,但135的小尺寸感光元件就算有120的高解析度仍然有部分成像特性是比不上有相同解析度的120大尺寸感光元件。
 *. 在各级相机各自镜头群多样性不同的前提下,135数位相机规格而且具有120高解析度的感光元件尺寸所拍出作品的视觉效果与整体观感一定是不同于中大型相机相同解析度下的作品。也可这样说:135数位相机所能用的超广角或望远镜头,在中大型数位相机并不易找到。很自然的,各自拍摄出的作品是相当不同的!
 *. 传统相机与底片在种种包袱下,要推出新规格的相机与底片似乎并不太容易。像135APS规格相机与底片的推行,一直不是135的主流。同样的,在同一级的数位相机内要推出不同感光元件尺寸的新规格,似乎有点类似传统相机的包袱(像Olympus极力推行4/3系统,而Canon、Nikon则兴趣缺缺)。但数位相机在相同尺寸感光元件下推出高一级规格的较高解析度产品,似乎并没有传统相机相似的限制,反而有其助益,而且有其市场需求与区隔定位。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数位相机市场解析度大幅提升的趋势,可略窥一二。解析度的提升应该是数位化相机的最大可变性(仅仅因为数位取样先天的失真)。
 *. 135数位相机都可有消费型、半专业型、专业入门型与专业高阶型这样细分的市场区隔,为什么就不能趁着数位化解析度的可变性与135镜头群的优势,开发出一款具120规格4000万以上高像素的专业高阶型135数位相机?在135数位相机竞争如炽的市场下,这样跨规格的产品真的不值得各厂商考虑吗?还是厂商只想自订理论规格的画地自限?或是尚有其他种种限制考量?毕竟解析度是摄影数位化最容易做文章的议题与最容易操弄的卖点,就像资讯市场中央处理器的时脉、晶元数与多重处理器般。
 *. 另外如果考虑高容量数位影像档后制的问题,资讯市场中央处理器与整个系统的效能、较高容量的传输媒体(4GB、8GB Compact Flash Card)、更快的传输速度(1394A、B、USB 2.0、高速无线传输、1G bps 有线网路)等都已具备较高容量数位影像档的处理能力。
 如果以上的想法并无重大的错误,那推出具备Super CCD融合X3 RGB三层感光技术而产生4000万以上高像素的专业135数位相机,似乎不但不会断了制造厂商的后路,还会创出新的市场荣景!就Fujifilm而言,在此时同时推出新款高一规格解析度的135或120数位机背,似乎正合时宜。....如果.......如果....,就不知哪家厂商能最早突破当前限制或是融合各项优点,生产第一台影像品质能超越传统底片的数位相机。呵呵,单层APS CCD就不易制作了,还妄想三层、四层、五层的Full size CCD感光元件,真是痴人作梦!不过,若真有人做出,那市场上的变动,或可想见。 

4. 至少要有富士目前的图形与色彩处理能力:在色彩的展现方面,各厂牌虽都有其特异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色彩鲜艳一直是富士的招牌印象,别家厂商毕竟都还比不上。而色彩的准度与白平衡校准的方便性上,新一代的数位相机虽已有改善而能简化自定义白平衡的操作步骤、以及不需再时时依靠白卡、灰卡来进行自定义白平衡,但自定义白平衡的记忆组数仍有点偏低,且其参考档案或是自定义白平衡的名称大多无法做有利使用者记忆与辨识的重新命名。看来,白平衡及自定义白平衡仍有改善的空间。

5. 较先进的多层防尘技术:Sigma就简单的在感光元件上多一层可替换的防尘透镜;Canon采用电子除尘。不知道哪家厂商愿意采用多层除尘设计?甚至是感光元件的除湿防霉设计!

6. 机身与机背分离式设计,或是感光元件或感光元件模组能像记忆卡插拔般容易更换的设计:
 机身与机背分离式设计是相机数位化的典型争议,内含的问题也很多元。这涉及各厂商间的规格标准化、各自的市占考量,甚至是同一厂商新旧型与不同型号间的种种相容性、专业型相机与消费型相机的市场定位及区隔是否明确等等。
 不过若以消费基层的观点来看,这可能最符合传统使用习性与消费者最大利益。传统底片依消费需求与使用者拍摄当时的条件,有不同市场区隔,进而产生种种不同厂牌与规格的正片、负片,消费者可依据各自需求与偏好来选择其所需,当时传统底片市场的繁景依然可想见。 
 如果各大厂商从一开始就明确的将CCD、CMOS或其他不同材质、不同制程与不同特性的感光元件比作各种不同规格特性的传统底片,而不仅仅以感光元件的大小来区分消费市场,同时也采用类似Leica机身与机背可分离可替换的设计,这种种可能的组合,产生的多样性,所能带来的市场需求与利润、消费者的选择与满意度,或许会较传统底片市场更加庞大。传统的摄影利基市场可能不会消失得这么快,摄影界相关的厂商或许也不会倒闭关门得这么惊人。
 停笔回想及数位感光元件的研发、制作、技术与生产成本可是数倍于传统底片的开发难度,不禁莞尔自己的天马行空。厂商哪里会不知道、不考虑?可是若考虑各不同厂商的特长、哪些厂商专精于机身设计生产、哪些厂商专精于镜头设计生产、哪些厂商专精于感光元件的设计生产、各厂商间彼此的代工与授权等等,上面的妄想似乎也不见得完全无法实现!资讯业界不也都如此?而且更甚!
 再从各级相机的特点比较来看,就目前数位相机市场而言,从135、中大型120、4x5各等级的专业数位相机似乎都有类似的特点。
 135数位相机有一独特的宿命:专业型数位相机并没有比准专业型或说半专业型、业余等级数位相机的规格高明太多,新一代的135准专业数位相机的多数性能往往比得过前一代的顶级专业数位相机!两类相机的市场定位与区隔相当不明确,业界似乎把所有135数位相机均定位为准专业水准甚至是降级到消费型数位相机,这种现象似乎以整合数位机身的135专业数位相机市场最为明确!专业与否的界定变成以价格为主要指标,这让所有135顶级专业数位相机的拥有者很无所适从。
 被认定为专业机种最明确的120以上中大型数位相机,虽然都是设计成机身可替换传统机背或数位机背,但其致命伤之ㄧ也在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过短于消费者所付出的代价。当然,产品生命周期在数位化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是个争议,可是问题出在早期数位产品的影像品质实在大不如新近推出的数位产品,解像度与机身及其他种种新增功能倒在第二第三考虑顺位。这种现象在以CMOS为感光元件的所有数位相机上最为明显。若依Phase One主要以解析度来区分不同等级的机背、配以不同等级的售价,似乎仍不足以解决此困境!当然各厂商如果策略联盟成功的延缓最佳新技术与最佳新产品的推出,其产生的效应与代价,恐怕也不光是消费者所不能承担。
 120机身可替换传统机背与数位机背的致命伤之二是感光元件的耐用度并不如理论或广告预期般的长、以及感光元件或感光元件模组不易更换。以专业摄影的条件、相机正常操作的前提来观察,感光元件(CCD或CMOS)在保固期限内或刚过保固期限就出现数个或大量坏点的例子并不算少。
 此一产品耐用度(操作生命周期)议题的影响,在135专业数位相机整合机身的情况下更为显着。Nikon D1X在一般Photo Studio(证照为主)一年左右的使用下,就会出现少数非尘埃、非发霉现象的坏点;Kodak 14n、Fujifilm S2、S3也在中高用量不到一年或刚过一年的状况下,出现严重程度不一、数个以上的坏点。某些情况下这些坏点会让一张作品变得难以用软体修饰,后制变得更加耗时。这让任一专业级数位相机或机背的价值或保值感相当的小于其当时的市场定价(比电脑的保质感更差)。
 此时很容易遇到:在保固期内卖家的种种说词、卖家对保固期的长短不一、仅仅被换与良品;过了保固期的,尤其哪种运气特别好、刚过保固期就得再度出血花大钱更换感光元件,甚至还无法确定被换予的究竟是不是新品,顶多听到"给予多久的保固";既然付出了应当的费用就得拿到新品与相应的保固以及被更换下来的旧零件,但事与愿违,旧零件往往就此消失无踪。另外像下一代新型相机尚未上市,旧型全新的零件暂时短缺、停产,不能当着客户的眼前立即更换零件而需旷日费时的递送过程与等待,这实在不符合以拍摄讨生活者的需求。
 第三个致命伤是数位相机普遍的影像品质问题,大致如前面1到5所述。受过CMOS伤害的使用者,必然睁大眼睛、带者怀疑的眼光与坎坎不安的心来看待那些动辄数十万甚或百多万、数百万(新台币)的“专业级”数位机背,还需很专业、很费时的后制成如此“专业级”的影像品质!
 上面这些问题,再加上数位机身的市场生命周期与操作使用生命周期大多略长于机背或感光元件,以及厂商自己的财务状况、研发投资能力、专业领域(能不能自行制作机身及镜头)与获利来源为前提来考量,推出可像记忆卡般容易更换的感光元件或感光元件模组设计、不同性能和解析度及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分级、新一代数位机身可换上前几代的感光元件(或相反--前几代机身可以换上新进几代感光元件)、机身与机背分离式等设计的专业数位相机,使消费者依据其摄影条件所需,同时能选择使用大小不一甚或不同厂牌的新旧感光元件来因应以上问题,并不见得是没有利润的开发投资。这样的产品似乎更能区分专业市场与消费市场,也有助于以摄影维生的专业摄影人对其市场、客户群的区分。

 生产厂商、销售者、消费与产品使用者以及最终相片的拥有、使用、观赏者,有谁不想着成本和利润以及产品的实用性?柯达的CMOS专业产品,并不是个成功实例,也迫使该公司退出专业数位相机的市场。当年14n与Pro Back发表之初,台上销讲人员说得口沫横飞,台下听众大有人质疑出其CMOS产品的不成熟(不知道是不是商业间谍报料说的);当时略微浑噩的旁观者,至今印象尤深。花了三十万或一百万(新台币)只能买到一台"适合摄影棚拍摄",而且具有如此影像品质的"高级"相机,如此"适合"专业的后制习惯!这真像听到厂商回言报告道:两千万、四千万以上画素是中型数位相机规格的解析度一般的兴奋、快乐与希望。(很怀疑身长两百或两百五十公分高的高个子究竟还算不算是人?是不是吃得特别多或特别少才长那么高?是不是也是人家妈妈生的?当然两百五十公斤的胖子极有可能是吃太多了,不过仍然算是人种,以目前的科技来说极有可能仍然是人家妈妈生的!)没有产品消费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恐怕连当个专业CMOS元件供应商的市场也会消失殆尽。
 几年前,Fujifilm的Frontier系列数位冲印机刚上市发表时,最大只能冲洗到10x12英吋或10x15、10x18等尺寸,当时不也遇上几个不识相、不规矩、不懂业界行情的老土,厚着脸皮、钝钝、愠愠的询问、建议着:能不能冲洗12x15的尺寸?当时现场的展示人员也带‘语气’的回答:那是“中大型”冲印机的规格。后来Frontier系列,不也出了能冲印12x15尺寸的型号?这并不在印证个人在此的任何看法,只不过陈述这几年对摄影数位化,个人的一些愚昧观察以及骥求:解析度再高一些、躁点杂讯再少些、色彩精准鲜艳些、对白方便些、细部表现再好些、曝光宽容度与动态范围再宽些、相片再扎实更具层次与清晰些、使用操作再方便些、选择性多一些、节电或电池的使用与购买能更有效率更方便些‧‧‧。趋势,各大厂商都看得更清、更远。


[ 此文章被MultiTang在2007-02-06 12:22重新编辑 ]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和信超媒体宽带网 | Posted:2007-02-06 07:1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368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