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886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isay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自然科學] 諾貝爾醫學獎 - 美2年輕學者同得 發現核醣核酸干擾機制 助抗癌與愛滋
【李寧怡╱綜合外電報導】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獎名單昨揭曉,得主是兩位年輕的美國學者費爾與梅洛。他們在1998年發現可使基因靜默的核醣核酸干擾機制,對於各種疾病的新療法研究極有助益,科學家甚至寄望藉此研發出癌症與愛滋病的新藥。諾貝爾大會推崇兩人的發現「宣示了一個新研究領域的開端」。

諾貝爾獎常在一項理論或發現問世數十年、經時間證明其突破性後才頒發給學者,費爾(Andrew Z. Fire)與梅洛(Craig C. Mello)發現核醣核酸干擾機制(RNA interference,或稱RNAi)至今僅8年,獲獎速度驚人。

得知獲獎不敢置信

梅洛獲知得獎消息後,表示是一個「大驚喜」,他坦承曾想過自己可能會得諾貝爾獎,但沒想到這麼快,「我才45歲,我以為大概要再等10年或20年才會發生」。47歲的費爾則透露,當他在睡夢中接到諾貝爾獎委員會電話通知時,還不敢置信,直到在諾貝爾官方網站發布訊息,他才相信一切是真的。

1998年,任教於麻薩諸塞大學的梅洛與當時任職於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費爾共同在線蟲研究中發現訊息核醣核酸(mRNA)受干擾的機制,亦即RNAi。人類、動物或植物的基因製造蛋白質,是透過mRNA傳遞訊息,mRNA受干擾後,即無法轉譯蛋白質,形成基因靜默現象,也就可以達到抑制基因表現的效果。

RNAi已廣泛應用新的醫學研究。由於許多疾病是基因異常所導致,科學家希望藉由RNAi技術,使過度活躍或不正常的特定基因靜默,發展出對抗病毒感染、心臟疾病、荷爾蒙失調等各種遺傳疾病的新療法;農業專家也對RNAi在動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突破寄予厚望。

共享4500萬獎金

費爾與梅洛1998年在《自然》期刊上初次發表研究成果,2002年美國醫學期刊《科學》則將RNAi列為當年最重要的突破性發現。負責評選的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成員之一莫勒(Erna Moller)指出,RNAi的研究成果發表後,「立刻出現許多新公司」專門根據這項發現研發新藥。不過有分析家指出,RNAi技術太新,相關療法一旦實際應用時,技術與安全問題不可輕忽。

費爾與梅洛兩人將共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4500萬元)的獎金,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

兩人獲獎感言及簡介

費爾(Andrew Z. Fire)

「一開始當然不相信,以為可能是做夢或對方打錯電話……我還是原來的我,我的目標還是一樣簡單,科學研究、教書與家庭,這些是不變的。」
˙年齡:47歲
˙國籍:美國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
˙現職: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與遺傳學教授

梅洛(Craig C. Mello)

「我非常驚訝,主要是因為我還算年輕……我以為大概要再等10年或20年才會發生。」
˙年齡:45歲
˙國籍:美國
˙學歷: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
˙現職:麻州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教授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網站(nobelprize.org)

近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

2005 華倫(澳洲)、馬歇爾(澳洲)
證明胃黏膜層幽門螺旋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最大元兇。
2004 阿克塞爾(美國)、巴克(美國)
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的研究,揭開人類嗅覺的奧秘。
2003 羅特柏(美國)、曼斯菲爾德(英國)
在磁核造影技術上的發現,讓醫生獲腦部和體內器官詳細圖像。
2002 蘇爾斯頓(英國)、布倫納(英國)、霍維茲(美國)
建構細胞凋亡模式研究。
2001 哈特韋爾(美國)、亨特(英國)、納斯(英國)
發現細胞分裂的關鍵分子調節機制,有助研究癌症療法。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心得感想】

這又是分子生物界一大饗宴!照這樣的研究發展,我想以後真的可能可以活得更久吧!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 | Posted:2006-10-03 10:2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136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