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spo...0809156989.html自從台灣球界有了「伸卡球」這個稱號之後,許多球迷剛開始都丈二金剛,既不瞭解所指何物,也不清楚語源為何。原來,這是日文音譯英文的產物,是從「Sinker」翻成「????」(羅馬拼音唸shinka),中文再音譯為「伸卡」。這個譯法有點奇怪,同是球路,「???」(Curve)翻成「曲球」、「?????」(Slider)譯成「滑球」,不但望文生義而且明白曉暢。或許當初譯介的人士不諳英文,或許是偷懶,否則為何不採意譯翻成「沉球」呢?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不知所云的「卡特球」(???,Cutter),「切球」不是簡單易懂嗎?
接軌大聯盟 誤譯產生
音譯日文的棒球用語雖有缺點,但只要約定俗成,亦不妨礙成為溝通工具,何必「咬文嚼字」?不過,在台灣棒球師法日本時期還說得通,與美國大聯盟接軌後,諸多誤解便由此而生。日本野球雖然源自美國,但百餘年來已自成體系,諸多觀念早有變異。美日兩國的對快速球的定義與命名,即為明顯的例子。
日本投手的快速球大多採最傳統的「四縫線」握法,指法運用也循常軌,路徑較為「筆直」,因此日人不叫「快速球」而稱為「直球」(?????,Straight),其他球種便一律歸為「變化球」,前面提到的「伸卡球」和「卡特球」為其中兩種。美國投手很早以前就有不同類型的快速球,路徑各不相同,依握法分為「四縫線」(Four-seam)與「二縫線」(Two-seam)兩大門派。另以指法運用的區別又可細分為許多球路:或上昇(Rising)或下沉(Sinking);或狂奔(Running)或竄動(Tailing);或飄移(Sailing)或削切(Cutting),當然也有平凡無奇的「快速直球」(Straight Fastball)。美式速球儘管有著不同方式的位移(Movement),皆是「快速球」(Fastball)的子弟兵,絕不改投「變化球」(Breaking Ball)門下,這與日系的派別截然不同。
伸卡球 美日大不同
雖然日本的「伸卡球」從美國的「Sinker」而來,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同。美國的「Sinker」有快慢之別,較快的又稱為「Sinking Fastball」(下沉快速球),日本的「伸卡球」速度不快,不會超過時速85哩,美國的「下沉快速球」一般在85哩至90哩之間。(也有少數特例,凱文布朗的90哩出頭的下沉快速球被稱為極品,如今王建民更上層樓,直達95哩。)日本有時也將「螺旋球」(Screwball,即反向曲球。)看作「伸卡球」,而且許多日本投手的「伸卡球」握法與投法在美國會被認為是「變速球」(Changeup)而非「Sinker」。
從以上的分辨,台灣媒體將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與「伸卡球」畫上等號,實在不妥,即便連日本人也不敢將兩者混為一談,莫以名狀,只好在「伸卡球」前另加「高速」兩字來指稱「下沉快速球」。(就像當初日本不認識「切球」,覺得像是「滑球」,但速度飛快,只好稱為「高速滑球」。)反觀國內許多師承日本的球界人士,依然故步自封,率以「伸卡球」來稱呼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更可笑的是食古不化,會把他變化較小的「下沉快速球」看作「直球」。明明是同樣球路,硬要拆成「直球」與「伸卡球」,其實,王建民也另有類似日本的「直球」,只是不多,那些飆到95哩以上的快速球就是採四縫線握法(「下沉快速球」則是二縫線),但從行進軌跡來看,也不是很「直」。
建仔快速球 生龍活虎
王建民的快速球,不論是二縫線或四縫線,筆直前進的非常少。這個現象有利有弊,一般而言,遊走的球路較難駕馭,控球精準度不易掌握,可是美國的主流看法是,有位移的速球方為上乘,因為生龍活虎的快速球(Live Fastball)絕對比直苗苗的快速球(Straight Fastball)具有殺傷力。有了這層認識,就不會得出下列「日式」見解:「王建民把伸卡球當直球用」、「王建民投非常多的變化球」、「他的直球增多伸卡球變少」……此外,國內還有一些專家會以「日式伸卡球」的投球技法來品評王建民的表現,也是令人匪疑所思。
總之,將王建民揚威大聯盟的利器稱為:(快)速球、二縫線(快)速球、下沉(快)速球、二縫線下沉(快)速球、(下)沉球,以上皆可,就是不要再用「伸卡球」這個曖昧的音譯字眼,「直球」這個用語也可退休,否則像上述那些種類繁多的快速球,都會被誤認為變化球。台灣的旅外球員已逐漸脫「日」入「美」,正式進入全球化的大聯盟,但媒體與專家是否跟得上呢?希望各界都能加快腳步,與這群旅美菁英一起成長。
黃國洲(棒球文字工作者)
【心得感想】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想過,剛好看到這一篇,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伸卡球就是沉球的日本發音,日式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