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散文][分享] 开窗放入大江来
开窗放入大江来
【廖玉蕙】
书本成了她和寂寞握手言和的仲介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十五岁进入婚姻,十六岁初为人母,母亲在大家庭里,侍奉公婆、丈夫,教养九个子女,在刻苦、混乱,堪称极其艰难的少妇生涯里,端赖坐落街市角落一家租书店里的言情小说排遣委屈与压抑。尚未学会作个女人,已然成为人母,年纪小,尚且来不及从娘家萃取足够养分,母亲所有的人际应对,悉数从哀感顽艳的中、外小说里借镜、取法,几十年来,抓紧时间,在生活的隙缝里阅读,习染言情小说的夸饰、虚构手法,母亲膨胀现实里的小奸、小诈为深冤、大恨;放大生活中的小欢、小乐为巨喜、狂欢,八十余岁了,仍然黑白笃定、爱憎分明,全然没得商量。文学的感染力,穿透时光,浸浸乎直探生命底层,为人生设色定调,而母亲自己当然是浑然不觉的。
那样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戒严的世界看似简净安稳,其实险巇难测、暗潮汹涌;小我的苦闷也胶着难解、波澜渐兴。一个小小的、寂寞的女孩儿,自转学到城里后,一脚踩空,便掉入旧雨新知众叛亲离的窘境,原本只能躲在阁楼窗帘后,和路上指天画地、自言自语行走的疯妇遥遥招手,进行自认的通关密语对话游戏,而因为街角的那间租书店,自怜被同侪孤立的孩子,偷偷和母亲抢看同一窗口,也以那小小的租书店为根据地,似懂非懂地鲸吞蚕食,书本成了她和寂寞握手言和的仲介。她开始看小说排遣孤独并养成自言自语、自编故事给自己听的习惯。租书店为母亲开启了一扇对外的窗口,可惜那扇固定的窗口,视野局限,景致不够精彩,走不远、飞不高的母亲,终于没能看到银山拍天浪的壮阔苍茫。而小女孩儿循着这扇窗口,一路往外迤逦前行,不只见识了海深浪阔,在风雨阴晴的日子里,还看见「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更看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妙景观。
或者应该还可以更往前溯。
天这么黑,风这么大,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听狂风怒号,真叫我心里害怕。爸呀!爸呀!我们多么牵挂!只要你平安回家,就算是空船也罢。
国语课本上,天黑风大犹然不能回家的爸爸,让三年级的她,每每在天色将暗之际,便无端升起忧惧,在台风夜里为了远方不知哪个孩子的渔夫父亲辗转不能成眠;从没见过海峡的她,因为「海峡的水,静静的流。上弦月啊月如勾!勾起了恨,勾起了仇」。而萌生对海洋的向往和对彼岸的仇视,使得「买桌归帆」成为五年级时的天真想望。不经意间,文学慢慢走进女孩的心底。
国、高中阶段,因为一本《人间词话》,她被精雕细琢的字句所收服,疯狂迷恋起诗词韵文。买不起课外书,向租书店里找,租书店里没有的,站在台中中央书局里抄。往往一站便是整个黄昏,像贪婪饥渴的孩子,狂抄、记诵,不管数学、地理或公民的课本上,文本的周边,全填满柳周词、双李(李商隐、李贺)诗,当然没有遗漏当年最脍炙人口的泰戈尔。惨绿的岁月中,眼光总是搜寻着几近病态的华丽悲伤,《红楼梦》看了又看,专挑宝、钗、黛三角恋爱部分,不断反刍悲壮。
文学养成原来旨在开发情意,培养多元解读人生的能力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
她试着用文学来抵抗寂寞,并不代表阅读就可以让她心满意足。心底的那个大窟窿,空空的,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她的形单影只。胡适的一句话在绝望之际映入眼底:「狮子和老虎向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跟狗才联群结党。」她若有所悟,人缘差,竟得了「独一无二」的新诠,她因之感到短暂安慰,却纳闷到底在何时、为何故,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虎、狮子!如果可以选择,她情愿加入狐狸或狗的行列,和他们成群结队。一日午后,无意中读到唐人变形小说〈李征〉,写博学善属文的书生,生性疏逸,恃才傲物,平常和友朋饮酒,常口出狂言,所以僚佐都很嫉恨他。忽然在一个夜晚,被疾发狂,不知所终。其后,才被发现居然变形为一只老虎。虽然「念妻孥、思朋友」,却自惭形秽,怯于和前往述职的朋友相见。读到李征临走吩咐友人:家人若问消息,「但云我已死,无言今日事。」她忽然心情大恸,泪流满面。虽然只是一则虚构的志怪传奇,却狠狠地在心上一击!这则故事像度人的金针,为她开示了虎性伤人的前因后果,而她,终于不再只是伤心束手。因为一则奇幻故事,她决心追根究柢,穷究「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处世哲学,期盼有朝一日能因笃行「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信条,终达「能布恩施虎亦亲」的境界。庄子以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文学正是道的另种变貌,它无所不在,端看是否和生命的经验相契合、起共鸣。这一刻,她隐约省悟几年来的文学养成原来旨在开发情意,培养多元解读人生的能力,为自己找寻一条路、一个说法,它绝不只是区区「听说读写」而已。
阅读原来不只是「翻阅」而已,还得靠高声「朗读」!
树影兴余侵枕簟,荷香坐久着衣巾。———唐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
大三,她得了个机缘到文学杂志工作。每到月底,杂志即将付梓前的好几个黄昏,她总和主编据案面对面校对,就着昏黄的灯光,她细细地一句句诵读着名家的作品,以便主编据以校勘。读姚一苇谈李商隐;看陈世骧论中西文学;念琦君、王鼎钧、许达然的精致散文;朗诵余光中、杨牧密度、张力俱足的现代诗;姜贵的《桐柏山》开始连载了;颜元叔的西洋文学批评史也出场了……一点一滴地,文字的节奏韵律在脑海逐渐形成自己的旋律,沦肌浃髓地殷殷渗透到心上、流露在笔端。几年后,她终也自己提起笔来,才恍悟阅读原来不只是「翻阅」而已,要想竟其全功,还得靠高声「朗读」!韵律感不只存在于诗,所有顺畅的文章都具备优美的旋律,念诵久了,潜移默化,掌握住其中的韵律感,形诸文字时,自然会随着熟悉的节奏写出顺畅可读的文章来。
多少年后,她还清楚记忆着那些个黄昏。王鼎钧的〈最美的和最丑的〉,曲尽小宦官用最丑的手段维系最美的信念的过程,曾经让她多么惊艳;为了一篇题为〈婚礼鞋〉的文章,又是如何边念边涕泪淋漓、泣不成声;还有当年迫不及待抢先阅读田纳西.威廉斯作品《欲望街车》及余阿勋翻译的日本小说《草花》连载的热切心情……年少时,对文学的痴迷,让她在大学毕业后负隅顽抗,不惜退还母亲在故乡为她苦心孤诣求来的中学教师聘书,坚持留在和文学最为接近的出版前线,并转进古典文学的钻研。而这一留,便再也不曾离开。那种童稚时期劈头直击的心头一点,慢慢引燃了星星的火花,终至在多年后开始燎原,一发不可收拾地延烧出三十本创作并作育英才二十余年。
文章哪需分古今,一切唯「精彩」是尚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求学过程里,女孩的成绩一向不甚理想,即便是喜爱的国文,也从未有过亮丽的成绩。她视课文里的忠君爱国思想为应付考试的虚辞诡辩;孔、孟被阖上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夹死在书本里头,《大学》、《中庸》,充其量只是无聊的制式教条!直到长了些年岁,才知是老师教死了经典,四书无端被联考怪兽株连迫害。学习原是为了让生活更容易,然而,短视近利的饤饾字句解说及无趣的作者生平强记,让文学陷入死胡同,让许多学生痛恨不已,立誓考完试后,立刻将文学碎尸万段。
站上了大学讲堂,在第一线上从事语文教育,当年那位冒着被活逮的危险,也坚持要在国文课上偷看卡夫卡、大仲马甚至于梨华小说的女孩儿,终于了然语文教育一旦让学生失了兴味,光谈上课时数或文言、白话比例都是白搭。当老师的,推窗放入了大江,天浪如何拍击出银山,得有本事将它说得虎虎生风。教授四书,得让学生明了这些所谓的金科玉律究竟和他们有何关联,又凭什么成就其经典地位;阅读黄春明的《苹果的滋味》,如果可以让学生顺便看看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再比较一下林语堂的《唐人街》和老舍的《骆驼祥子》,文学的流变传承就不言自喻!当老师的,如果在语译之外,还能将〈访隐者不遇〉里隐者飘忽的行踪勾连上诗里一反一正的结构;读到脍炙人口的李白〈静夜思〉,若知指陈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立体空间的巧妙变化;而王维〈渭城曲〉除了道别赠柳的意义外,若还能说明「舍青青色新」的尖锐齿音所造成的音响上的刺痛感……文学刹那间便添了活力、增了华彩。老师的教学如果不再陈腐相因,如果能自出新意,学生上课怎舍得打瞌睡?当老师的,如果能透过有效的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的想像,让他们产生参与讨论的成就感,学生怎会在进教室时灰心丧志!当老师的,若能将考试视为情意教育的延长,让学生反思文学和生活的关联,让他们藉此看到文学与生活的双重繁花盛景,并允许他们找到合适或另类的角度切入去诠解人生,学生又怎会视考试为畏途!
杜甫诗:「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说明了文章哪需分古今,一切唯「精彩」是尚。多么期待清词丽句所构筑的文学作品,能成为人生行道上一勺解渴的清泉、一处乘凉的遮荫,而永远不再是纠缠学生的可怕梦魇。
【2006/02/18 联合报】
【心得感想】
文学到底是什么?文学要怎么读,要怎么教呢? 人之于文学要是如何?
这篇写的很精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