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哥、台湾石(鱼宾)、台湾铲颌鱼、高身铲颌鱼、罗汉鱼、台湾斗鱼、台湾马口鱼、目孔溪哥-平颔腊 Zacco platypus 5~8月为产卵期,产卵期雄性头部长出追星,体侧出现所谓婚姻色之红、青、黑三种颜色横纹。生活于湖沼河川中下游,以附着藻类及水生陆生昆虫为食之杂食性小型溪鱼,一般体型12~18公分。上图第一图为雄性溪哥,第二图为发情期雄性溪哥(俗称红猫),第三图为雌性溪哥。
台湾石(鱼宾)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石斑) 台湾地区特有种,体长形、侧略圆,体色黄绿,体侧具7条黑色横带,幼鱼较明显,成鱼体色较黑,色带不明显,叉形尾;常见体型八至十八公分,最大体型可达三十公分以上,通常雄鱼个体较少。
底栖性,主要栖息于河川中上游水域,泳性强,杂食性,主要摄食溪底卵石附着之藻类及河床上之水生昆虫及小鱼虾;为溪流主要垂钓鱼种之一,上勾后拉力表现爆发力十足;由于台湾石(鱼宾)之栖息带与台湾铲颌鱼(苦花)重叠,而苦花由于山产店之大量需求,人们以电、毒、网、叉等毁灭性方式大量捕捉,被误杀的台湾石(鱼宾)通常被随手丢弃;近年有小型化趋势,建议适钓目标体型二十公分以上。
台湾石(鱼宾),雌鱼卵巢有毒,不可食用;野外族群尚称庞大,唯近年有小型化趋势,建议钓手作为目标鱼垂钓时,能够珍惜本岛溪流资源,随钓随放。
台湾铲颌鱼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固鱼、苦花、苦偎、齐口) 台湾地区原生种;体长、侧扁型,体被细小圆鳞,叉形尾;口宽而横裂呈新月状,上颌前方之吻褶发达,下颌成铲状;体背黄绿,腹部银白。常见体型十至二十二公分,最大体型可达四十公分以上。
主要栖息于河川中上游,泳性强,性喜激流,喜栖于流速湍急溶氧高之寒冷水域;杂食性,常群居摄食溪底卵石附着之藻类及河床上之有机碎屑;为溪流主要垂钓鱼种之一,上勾后拉力表现惊人;一年鱼约十公分,二年鱼约十八公分;成熟体型约十八公分,近年由于山产店之大量需求,人们以电、毒、网、叉等毁灭性方式大量捕捉,有小型化趋势,建议适钓目标体型二十公分以上。
台湾铲颌鱼,野外族群尚称庞大,唯近年有小型化趋势,建议钓手作为目标鱼垂钓时,能够珍惜本岛溪流资源,随钓随放。
高身铲颌鱼 Varicorhinus alticorpus(高身固鱼、霞面、赦免、免仔) 台湾地区特有种;身体高长,侧扁,头略圆,顶部隆起,腹部圆,具发达的吻褶及铲状下颌。眼小而瞳孔周围均呈银白色,口下位。性成熟时,其鳃盖的下缘,胸鳍、腹鳍、臀鳍和侧线下腹侧,会泛起迷人的淡红色。身体外形在幼鱼 (约5公分以下) 与台湾铲颌鱼(苦花)相似,而愈成长体形差异愈大。
喜栖于流速湍急,水流量大的水域;体长最大可达50公分以上,一般体型约为20~30公分。食物以水生昆虫和着生于石头上的藻类为主。
高身铲颌鱼分布在台湾南部高屏溪及东部花莲溪…等水域。近年由于山产店之需求,人们以炸、毒、电等毁灭性方式大量捕捉,使其面临绝种的窘境;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扼杀此鱼种的主因。高身铲颌鱼野外族群数量明显稀少,为登记有案的保育类鱼种;据知,花东、高屏等地特地捕捞此鱼贩卖水族管、山产店的大有人在…
高身铲颌鱼,为登记有案的保育类鱼种,野外族群明显稀少,不建议作为目标鱼垂钓,不慎钓获建议立即放流,以免触法。
野塘中的精灵-罗汉鱼 俗名:车栓仔、尖嘴仔、麦穗鱼、老汉鱼。
学名:Pseudorasbora Parua。
英名:Top-mouthed gudgeon。
分类:鲤科鮈亚科。
体长:可达8公分。
分布:台湾各地、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及苏俄。
栖息深度范围:0~5公尺。
罗汉鱼由于体型小、口部小且盗饵功夫一流,是不少钓友在垂钓过程中所遭遇最头痛的对手,但也因为如此,罗汉鱼的垂钓也成为许多钓者自我挑战以提升钓技的头号目标。他的体态细长,体侧稍扁,头小略尖,口部稍微突出且无须,体背成银灰色,腹部则为浅灰白色,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明显的追星,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且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凡本地的平地河川、野塘、湖泊、池沼及沟渠大部份均有其踪影,普遍以藻类、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等为主要食物来源,属杂食性,钓期除冬季较差外全年可钓。
台湾斗鱼 Macropodus opercularis (盖斑斗鱼、三斑) 台湾地区特有种;体呈椭圆而侧扁,口小,下颌突出,侧线不明显;身体灰绿色,体侧有10条蓝绿色横带,横带为红色。头部由吻端至鳃盖有一蓝黑色纹,鳃盖后上方有一暗绿色圆斑。雄鱼叉形尾,雌鱼凹形尾;常见体型5公分,最大体型8公分以上。
主要栖息于河沟、池沼等水草茂盛之静水域,性好斗,具迷器之辅助呼吸器官,可生存于低溶氧水域。嗜食水生昆虫的幼虫与蜉蝣动物,具有控制孑孓或其他有害昆虫幼虫的能力。繁殖期间雄鱼先在水面口吐泡沫筑巢,雌鱼将卵产于泡巢中,雄鱼有保护幼鱼的行为。
台湾斗鱼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由于近年农药及除草剂普遍使用,使得分布变成极小区域,野外族群数量明显稀少。为登记有案的保育类鱼种;近年已有如台北县水产种苗繁殖场及民间团体成功繁殖,并提供各级学校养殖于校内池塘作为教学使用。
台湾斗鱼野外族群明显稀少,不建议作为目标鱼垂钓,不慎钓获建议立即放流。 台湾马口鱼 Zacco barbata (一枝花、山涟仔) 台湾地区特有种;体长,呈侧扁型,体被细小圆鳞,叉形尾;眼睛上半部呈红色,最大特征为体侧中央自鳃盖后延伸至尾柄末端有一蓝黑色纵带。成熟雄鱼吻部、鳃盖追星明显终年可见,头部下侧、腹部、胸鳍与腹鳍呈鲜红婚姻色;雌鱼体色较淡一般无追星偶有少量细小追星。
常见体型五至十五公分,泳性稍弱,垂钓上勾后拉力表现与溪哥相当,建议适钓体型十二公分。喜栖于河川中、上游支流之浅濑、深潭之缓流处;十八公分以上之大型马口鱼偶能在激流中钓获。台湾马口鱼为多次产卵、杂食性鱼种,无食用价值;民间流传体型可达三十公分以上。
台湾马口鱼极易适应人工环境,但人工饲养体表颜色会逐渐褪色,须加强水中溶养。
目孔(大眼华'鱼扁',Sinibrama macrops) 属淡水鲤目,异名「大目孔」等,为台湾北部河川中下游常见鱼种,对水质忍耐力强,成鱼可达32公分。有钓谚云:「北部无奇力,南部无目孔」并非完全正确,事实上,台湾东部亦无大眼华扁之分布。
目孔体高变异甚大,相同鱼龄或身长者常因生存环境不同而有明显的差距,一般在砾质溪床、水流强劲处钓获的体高较窄;相对的,体高宽者多集居沙泥质且水流缓和之钓场。泳层趋底,活动力较其余溪鱼为弱,老成鱼夜行性明显,常聚集在桥墩、瀑布形成的回流或峭壁旁讨食。
在饲养上,目孔对各类饲料的接受度均高,但常因水温变化而患白点病,且容易成为淡水鱼类寄生虫之宿主。幼鱼体色银白有集体行动倾向,在溪鱼缸中甚为讨喜,成鱼背部泛黑、体侧银光逐渐黯淡,无甚观赏价值。 2001/03/14--文.三平 图.波纹
此文章转载提供会员参考 心得感想:
看过此资料~溪钓鱼种不计其数~不过目前有些鱼类受到保护~也希望各位钓友能够发挥爱心~
尽量放生~或者配合管制~请勿随意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