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小孩] 破除幼兒英語學習迷思
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 家中有幼兒的父母容易染上「英語焦慮症」, 台北市教育局特邀專家,透過學理及觀察, 為大眾破除幼兒學英語的迷思。
一、要關心而不焦慮
幼兒不必提早學習,過早學習反而阻礙孩子未來學習英語的方法、興趣與意願!
英語學習必須兼顧聽力、口語、閱讀、書寫的整體能力培養,同時需要配合幼兒語言認知、邏輯推理、整合創新等全面發展。等孩子具備較好的本國語言基礎、抽象思考也開始迅速發展,才是比較理想的英語學習年齡。
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英語並非第二語言,而是外國語,這與部份國家有雙語或多語的社會是不一樣的。
幼兒由於生活經驗有限、語言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學習另一種語言並沒有像廣告所言「自然而然學會英語」的神奇效果。
台灣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其他成員大都不是以英語為溝通工具,環境中無法提供足夠豐富的英語互動經驗,孩子學英語通常仰賴強記、背誦等低層次的學習策略,而無法運用邏輯推理等高層次認知能力。
一旦某些常見英文語句能琅琅上口,往往造成「英語學得不錯」的假象,到了國、高中以後反而會出現英語能力無法朝向進階發展的困境。
二、要了解而不要迷思 本國語是學習外語的基礎
有人認為孩子生長在台灣、不用擔心本國語學不好,而應該將時間用來學習英語。然而語言除了便於互動溝通外,本身也具有邏輯性,更是幫助孩子學習、思考的重要工具。研究顯示,本國語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外語學習上的表現通常也較優異,而本國語學不好卻能學好外國語的例子甚為罕見。
這種相關性其實並不難了解,因為語言的學習並不只是「熟能生巧」的反覆記誦,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從聽到、讀到的語言中逐漸歸納、類推出語言的原則,進而能運用語言與人溝通,表達思想。這種語言理解、推理與運用能力,通常會在孩子學習本國語的交談、溝通及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而這些能力也是學習外語的重要基礎。
由於英語在台灣是外國語,故幼兒須靠本國語來理解語言的規則,而專業的幼教老師通常會透過遊戲、唱歌、戲劇、律動、兒歌、故事等生動的活動方式,讓幼兒能輕鬆、有興趣地學習,本國語的初步聽、說、讀等能力得以順利發展。坊間有些以英語為訴求的幼稚園、托兒所、補習班等,規定只能說英語,No Chinese,孩子無法用熟悉的本國語盡情溝通,既無法打好本國語文能力的基礎,又無法應用本國語去學好英語,因此造成本國語與英語能力雙雙低落。
三、要拒絕偏食的學習 英語不宜成為幼兒學習的全部
幼兒時期正值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的基礎發展階段,語言學習是幼兒完整學習的一部份,英語又僅僅是語文經驗中的一環,不應取代全部的幼兒教育。唯有專業的幼兒老師,知道如何在幼兒的生活、遊戲中,透過課程活動與師生互動,顧及幼兒統整學習的特性、呵護幼兒終生受用的學習能力與興趣。
幼兒階段是養成各種知能均衡發展的重要階段,只要耐心地等待並提供孩子充分學習的機會,孩子將如在適當孕育環境的種子一般,漸漸茁壯。就因如此,幼兒教育必須提供許多遊戲、想像、閱讀、操作的時間與機會,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自信地學習。若因急於看到學習英語的成效,則往往必須犧牲其他層面的學習,結果實在得不償失。
四、要讓孩子健康的學習 陪伴孩子玩出語言學習的樂趣
如果家長仍然想讓幼兒接觸英語,學者建議以遊戲、歌謠、故事等活動,掌握幼兒對語音敏感的優勢,同時培養閱讀習慣、增進本國語言能力,為日後英語學習奠下基礎。切記要求孩子強記、背誦,以免造成囫圇吞棗、錯誤學習的反效果。
家長能夠與孩子從共讀、共玩、共學中,共同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將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