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修行] 日日是好日
禅者有说「日日是好日」,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总是人间好时节」,对于万事万物,总能欣赏它的美妙,这种旷达的心境究竟有何深意?是否为禅宗所独有?在此试着来探讨一下。
中国禅宗曾经在唐代大放异辨,不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成份,甚至影响日韩佛教。禅者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风格为人所乐道,但其「重实践、朴质无华」的宗教行履实为不可忽略的特质。
很多人欣羡禅的悟境,却不了解他所下的功夫。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虽然禅宗带着浓厚的「真常唯心」思想,但六祖惠能大师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以后,般若空性的发挥,更增添其灵活无滞、大机大用的宽广。
真正说来,禅之所以活泼、自在,未必由其「真常唯心」思想神秘玄学色彩所表现,无宁说是实践般若空性,脱落形迹、无执无滞、通达无碍的体现。
中观行者直探(缘起)的深义,「悟入空性、净化内心的情绪和欲望」之后,自然流露鲜活清新的心行,实与禅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是般若法门的具体实践。
相较于原始佛教「苦、不净、无我」的观点,中观般若「无苦集灭道」、「不垢不净」、「我、无我不可得」,似乎有所矛盾。
其实「离苦得乐」、「转染还净」得到心灵的自在喜悦正是佛法的宗旨。因为人生是苦,而「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执取、爱染」,灭除执取、爱染,自然透出清净、自由的心境。
所以,苦、不净不是绝对而必然,而是相对于执取、爱染而生的,由于「执取、爱染的消除,苦、不净也就离、尽、灭」,假名之为「离苦得乐」、「转染还净」。
这自由的心境,在阿含经中多以「涅槃」、「离」、「尽」等方式来描述;大乘佛法中则多以「净」、「乐」来描述。这种清净、快乐不是世俗五欲的俗乐,也不是禅定境界的意乐、轻安。
这些都必须依靠物质、感官或意识来显现的,而解脱乐并不是依靠物质、感官、意识,而是纯然的喜悦、满足,「纯然欣赏万化的奇妙」而不占有、支配,欣赏人、事、物的正面优点而不卷入其中。
对于美好的人、事、物,包括美丽的面貌、舒适清爽的环境、精巧的艺术,世间人欣赏它的美,生起愉悦的感受;中观行者在世俗智的观察下,固然也欣赏它的美,生起愉悦的感受,却能同时照见它是空无自性、缘生缘灭的,不生执取,只是「纯然的欣赏」而已。
那么,如何培养欣赏力?欣赏的能力由「心灵觉醒」而生,因为当深「入缘起空性」时,知觉就能「活化」,对于万事万物,自然可以用比较宽广、创意的角度欣赏它。
活在因缘的当下,以智慧可以观照到:我们的知觉经常被观念和记忆所染污,形成僵化的意识形态。不透过任何观念和记忆,以全新的眼光直观当下,知觉即逐渐回到清纯、灵活的状态。由此,即可欣赏到万化之妙。
譬如,明月当空,如果心空如洗、寂静无念,即是无比的奇妙。然而当过去的记忆加入,或许变为伤感、怅惘的情怀。又如,与朋友相处,当执着于利害得失的观念,就不会有知心的友谊,欣赏彼此的优点。这些都是知觉的僵化和黏着所致。
不透过任何观念和记忆,明月和朋友只是纯然和全然,就能真正欣赏明月之美和友谊的温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只要悟入「即空的缘起」,活化知觉,放下追寻索求之心,生活处处都充满妙趣和禅机呢!
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养欣赏能力:你可以试着不用思想、没有预期地觉知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和香气,你可以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日月、山水以及各种物品、音乐及艺术,一一去体会它的美妙,然后从特定事物如郊游、禅坐、品茗到日常事物如运动、家事或例行工作之中,发现其中的妙趣。
这时离开陈旧、枯燥的旧的知觉模式,而以全新的眼光欣赏它们,所感知到它们的鲜活、丰厚,是多么不同!
当你看到孩童天真的笑靥,你可以感受到旭日般的美,当你看到老人慈祥的眼神,你可以感受到夕阳般的安祥。一朵花,你可以看到它的生机盎然,一段话语,你可以听到它蕴涵的启发性!清扫地板,你可以体会到力量和净化的动感!
独自林间漫步,你可以体会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宽广无碍!每一个当下的存在都是那么奇妙的啊!
缘起的法性更是无比的奥妙!当全然、纯然地活在当下,觉知一一现象的无常、无我、无生、缘生、缘灭,当下就是缘起法性的无穷的妙用,满足和喜悦油然而生,何须向外苦苦追求快乐和美感!
因此,修行不必是那么刻板的,「直接感受当下而不黏着」,就是自然而鲜活的修行,因为无论是在悠闲的心境中,静静地观赏窗外的景色,浑然无欲地聆听音乐,或在公园散步感受幽静和活力的交织,这些都是可以进入觉醒的心灵,照见性空缘起的奥秘的啊!
可是如果面对的是人间灾难、不幸、悲剧、缺陷和苦楚,如何还有心情去欣赏它呢?
苦,固然无暇去欣赏它,但是对于自己的苦,唯有勇敢去承担、乐观进取;对于众生的苦,则要以悲悯心尽力去关怀、帮助。
除此之外,苦,不是人生的全部,人还是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活得「身苦而心不苦」。有人说「苦中作乐」,其实不以苦为苦,明见苦的虚幻性、无常性,就没有永远的苦,苦,正是淬炼心灵的契机,不为苦所败,正是智慧、慈悲和勇气的表现。
进入甚深般若境界,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化解惑、业、苦的锁炼」。真正有义意的是「转化、提升和净化」——纯净、庄严的身心世界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纯净的觉知、欣赏当下周遭的奇妙和法界的奥妙,这是切近而不是遥远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