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深浅大有关系!
人类肤色的深浅,有演化上的动力吗?
撰文╱雅布隆斯基(Nina G. Jablonski)、查普林(George Chaplin)
翻译/王道还
告别毛茸茸
灵长类中,只有人类的体表几乎没有被毛,还演化出各种肤色。地理学家与人类学家早就知道,各地原住民的肤色分布,并不随机:黑皮肤的人往往生活在接近赤道的地方,淡色皮肤的人,则接近南北极。多年来,解释肤色分布的主流理论是,黑皮肤是为了对抗皮肤癌而演化出来的。但是,一连串的发现引导我们建构了一个新的认知架构,来了解人类肤色变异的演化基础。最新的流行病学与生理学证据,令我们想到:人类肤色的全球分布模式是天择的产物,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会影响某些营养素,而那些营养素是生殖成就的关键。
肤色的演化与脱毛的演化相关,为了了解这两个过程,我们必须回到人类自然史的早期阶段。人类至少在700万年前就已经演化成独立的猿类支系,我们的始祖就是在那时与我们最亲近的亲戚黑猩猩分家的。因为从那时起,黑猩猩变化得不多,与人类不同,它们可以当作模型,藉以想像人类最早的形态与生理。黑猩猩的肤色很淡,身体大部分都有毛发覆盖。幼年的黑猩猩,面孔、手、脚都是粉红色的,这些部位在它们长大后,因为晒多了阳光,会布满雀斑,或变成黑色。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人类皮肤的颜色一开始也是淡的,而且也有毛发覆盖;要是毛发脱落了,肤色就会改变。但是,有个问题因而产生了:人类是什么时候抖落一身毛发的?
古人类的骨架是我们想像祖先体型与生活方式的坚实材料,例如着名的「露西」(她是32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骸)。露西及其他约300万年前的人科动物,与今日生活在非洲开阔草原上的灵长类,日常活动似乎很类似。他们也许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觅食,在方圆约五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然后才回到安全的树上安歇。
不过,到了160万年前,我们发现了证据:这个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着名的「特卡纳男孩」(属于人属匠人种,Homo ergaster)骨架看来,他们是腿很长的两足行走动物,大概习惯走很长的距离。这些比较活跃的早期人类,若想身体保持冷却、避免大脑过热,可是个大问题。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惠勒证明过,要是增加体表的汗腺数量、减少体表的毛发,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人属的早期成员一旦丧失了体毛,就得面对一个挑战:保护皮肤不受阳光(尤其是紫外线)伤害。
内建的防晒剂
黑猩猩体表无毛的部位,皮肤中有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一旦暴露在紫外线之下,就能合成黑褐色的黑色素(melanin)。人类大部分体毛脱落后,皮肤制造黑色素的能力就有了新的意义。黑色素是自然的防晒剂:它是大型有机分子,以物理与化学方式滤掉紫外线辐射的有害影响;它能吸收紫外线,冲消它们的能量,还能中和叫作「自由基」的有害化学物,那是皮肤遭到紫外线破坏后出现的。
人类学家与生物学家通常是这么推论的:热带族群的皮肤里,黑色素浓度很高,因为黑色素能保护他们不会得皮肤癌。举例来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克利佛证明过,由于黑色素细胞遭阳光破坏而得到着色性干皮病的病人,容易罹患鳞状上皮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这两种癌通常很容易治疗。更能致命的是恶性黑瘤,但却较少见(在皮肤癌患者中只占4%),而且只有肤色浅的人才容易得。但是皮肤癌通常很晚发作,大部分病人都是进入生殖期后才得的,因此皮肤癌不可能造成足够的演化压力。较黑的肤色不可能只是为了保护皮肤而演化出来的。于是,我们开始追问:黑色素究竟在人类演化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cNo=148&CL=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