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81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oca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未来科学] 生物时钟滴答滴(3)
如果说季节性周期变化在其他动物身上如此鲜明,而人类也拥有表现这项韵律的装备,那我们又是如何失掉了这份能力?曼内克问:「为什么就认定我们曾经拥有过这种能力呢?人类可是从热带地区开始演化的。」他的论点是说,许多热带动物并不表现明显的季节性行为,是因为当地季节变化不大,所以它们无此需要。多数热带动物没有特定的交配季节,因为该地区没有所谓「最好的生产季节」。人类也是一样,随时都性趣高昂。成千上万年来,随着我们祖先对环境有更多的掌控,季节更迭对于演化的推动之功,也变得愈来愈不重要。

不过人类的生殖生理当中,有个面向却具有周期性的变化,即女性及其他雌性灵长动物每月一次的排卵。控制排卵及月经的时钟已研究得相当清楚,是由化学回馈路径所调控,并可受到激素治疗、运动,甚至有另一位经期中妇女的存在而影响。虽然如此,为什么月经周期具有目前的特定长度,原因并不清楚;为什么月经周期长度与月球周期相同的这个问题,也没有多少科学家费神研究,更不用说解释清楚了。至于月球光照或月球引力与女性生殖激素间的关联,并没有可信的证据。就这点来说,每月一回的月经时钟仍然是一个谜,大概只有死亡这项终极之谜能够凌驾其上。

脑内生物时钟的运作机制

科学家发现了两种「神经计时器」的运作方式:一种是间距计时器,计量的间距最长以小时为单位;另一种是日变时钟,造成某些身体功能以24小时为周期而有高低变化。

间距计时器
根据模型之一,某事件开始并持续了一段熟悉的时间(好比交通号志的黄灯亮起四秒钟),会引发两种大脑反应,活化了间距计时器的「启动按钮」。首先,一组具有不同放电频率的特定皮质神经细胞(a)短暂地同时活化(b以及脑中的绿色箭头);同时促使黑质的神经细胞释放出一阵传讯化学分子多巴胺(紫色箭头)。这两种讯号同时作用在纹状体的棘神经上(c),使纹状体得以监视来自皮质细胞的整体脉冲形式,直到这些神经元回复原本各自的放电频率为止。由于这些皮质细胞在间距开始时有同步的放电,并且每次也都以相同的顺序进行后续的过程,最后等这段熟悉的间距告一段落时,也会出现特殊的形式(d)。在结束的那一刻,纹状体送出「时间到」的讯息(红色箭头),经由脑中其他部位传给负责决策的大脑皮质。

日变时钟
每日的光暗周期,影响了体内许多以24小时为升降周期的生理活动。多亏视网膜上的节细胞帮忙,大脑得以追踪光线的变化。某些节细胞拥有可能感光的黑视蛋白(melanopsin),让节细胞能将光线明暗、长短的讯息送给脑中的视叉上核(SCN)。SCN再将讯息转给脑中及身体其他控制日变活性的部位。研究人员了解得最清楚的,是造成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又称睡眠激素)的过程(见右图)。SCN收到光照讯息后,传送给脑中另一区称为室旁核(见红色箭头)的构造,以阻止造成褪黑激素分泌的讯息传递。但是到了夜里,SCN的煞车就放开了,室旁核将「分泌褪黑激素」的讯息(绿色箭头)传至胸椎部位的脊髓,经由颈部的神经节再到松果腺。【欲阅读完整全文,请参阅2002年11月号「生物时钟滴答滴」一文。】

【延伸阅读】

是谁发现生物会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韵律?答案是︰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迪梅伦(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将豆科植物移到没有阳光的室内,发现原本白天会张开、晚上会闭合的植物叶子,这个张开与闭合的周期依然进行,而且维持24小时的周期。这种生理活动有如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故称「睡眠运动」。【资料来源︰本期《科学人》专文〈生物时钟调控有因!〉,中研院植物所黄檀溪博士。】


20世纪后叶「时间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里程碑︰
1962年︰提出隔离环境的实验结果
1971~1972年︰发现第一个周期有所突变的果蝇,以及哺乳动物脑中生物时钟的所在──视叉上核(SCN)
1982年︰显示离体的SCN神经细胞具有24小时周期变化的放电频率
1984年︰发现第一个果蝇的周期基因per
1990年︰报告移植的SCN可以决定宿主的日变韵律等。
近年来更随着周期性表现的基因及其蛋白质的数目愈形增多,对日变韵律在细胞层次的调控机制也了解得更透彻。
【资料来源︰《科学人》导读〈生命的韵律〉,前阳明大学教授潘震泽。】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137&DocNo=219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5-08-26 08:4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32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