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90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你不知道的牛頓
你不知道的牛頓
牛頓不但心胸狹小、脾氣暴躁,而且還是個鍊金術士,篤信聖經密碼!  

撰文/徐光台(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歷史研究所教授)

吾人所認知的牛頓(1642~1727)形象,係在許多科學傳記與教科書的建構下,特別強調他在《原理》與《光學》中展現的曠世科學成就,使他成為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對牛頓具與眾不同興趣與觀點的作家,會從他一生活動中,挖掘出與常人認知迥然不同的形象。本書作者懷特在楔子中就特別凸顯牛頓的「煉金」活動,並以「牛頓:最後的巫師」(Isaac Newton: The Last Sorcerer)為書名,旨在呈現科學巨人的另一面形象,以修正吾人對牛頓的刻板印象。

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介紹Alchemy,並論述它對牛頓科學研究的影響,那我們就從此處切入吧。中文將其譯為「煉金術」,這或許是一種不得已的譯法,似乎未清楚表現它的多樣意義。相對於17世紀波以耳倡導的近代化學(書中稱為「傳統化學」),Alchemy屬於更舊的化學。雖然兩者都從事實驗活動,其間的主要差別在於:近代化學是在容許證人觀察的公眾空間進行,Alchemy則是一種在私密空間進行不希望別人知曉的活動。譬如,虎克為波以耳進行的氣體實驗,係在倫敦皇家學會成員見證下進行的;相對地,第谷在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贈送哥本哈根外海的維恩島上,建立他的天文觀察城堡(Uraniborg),在地上兩層從事天文觀測活動,地下一層則進行不希望為人知曉的舊化學,或所謂的「煉金」實驗。

何謂Alchemy?根據科學史的研究,這種舊化學主要的意義有三:最初,它代表了阿拉伯人在中世紀以來,探究如何從廉價的金屬轉換為金銀等貴重金屬的活動,也就是俗稱的「煉金術」;其次,它也涉入醫藥化學領域,旨在探究如何由植物與礦物等提煉出藥物,包括尋找能治百病的「萬靈丹」;最後,文藝復興時期它還與《聖經.創世紀》有關,認為造物主運用化學方式創造世界,使得(舊)化學成為了解宇宙構成的線索。

19世紀法國思想家孔德倡導實證哲學(positive philosophy),以牛頓為其主要代表人物,來說明科學研究係提出假設來解釋現象與現象間的關係,並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加上人們對Alchemy這類舊化學的理解,多停留在煉金術的印象。因此,即使19世紀後半已有人發現牛頓在舊化學研究上有驚人數量的未發表文稿,但是這與牛頓作為實證科學偉人的形象相違。20世紀中葉科學史崛起成為一門專業,產生許多探討牛頓科學活動、舊化學與宗教研究的作品。

不像科學史家霍爾以嚴謹的學者身分,在《牛頓:思想的探險者》(Isaac Newton: Adventurer in Thought)(1997年牛頓出版社中譯本)中,居間協調解說牛頓時代前後科學與相關活動的轉變歷程,本書則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為一般大眾撰寫此一科普作品。特別是在第六、七章中,介紹牛頓進行的舊化學研究。整體而言,本書是中文著作中介紹他對舊化學研究最多的一本,而且還將它與牛頓的宗教研究關連在一起。這方面就遠離常人印象中的「煉金術」,接上世界是由造物主運用化學方式創造的思想,得用舊化學來了解宇宙的構成,可說是牛頓探討舊化學的一項主要動機。可惜的是,作者雖觸及此一問題,對這方面涉及「科學革命」的內在問題似乎沒說清楚。

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提出了地動說來取代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與《聖經》結合的地心說。在尚未建立慣性與萬有引力的概念背景下,如何解說地球繞日運動成為往後一個半世紀科學發展的重大挑戰。特別是17世紀末,不論亞里斯多德式自然哲學與笛卡兒式機械哲學,都認為只有在物理上產生接觸的情況下,一物才會被動地受到他物的力量推動,而將隔著一段距離的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現象,視為某種的奧秘力量。譬如,克卜勒就採用磁力來類比地球繞日的橢圓軌道。因此,牛頓在發展《原理》一書的相關思想時,他在學術上也必須面對此種物理解說的困境。

牛頓之前的伽利略曾遭遇一個類似的難題。在1632年出版的《兩個主要世界體系的對話》中,伽利略用海水潮汐是地動造成的,來支持哥白尼地動說與批駁地心說;不過,此一物理解說不但未能說服學界與教會,最後還淪於宗教審判。伽利略在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本著作《兩門新科學》中,做了策略性的調整:避開未能服人的物理解說,採用數學式的定義、公理、定理來呈現新學說。或許在依循前例的情況下,牛頓《原理》就採此一方式呈現,旨在說明宇宙系統的數學關係,將太陽系中行星繞日運動的物理原因存而不論。

然而,牛頓並未放棄探究行星繞日運動的物理原因,他相信世界是由造物主運用化學方式創造的,物質間存在著親和力,構成物體間遠距離的「主動」吸引力。因此,Alchemy(也就是舊化學研究)為了解宇宙構成的鑰匙。可是,為什麼他不公布這些私密的舊化學研究呢?一種可能的說法是,如果他不滿笛卡兒哲學充斥著未經實驗證實的假說,在尚未從實驗現象中歸納出像原理的成果時,他又怎麼能夠將舊化學研究以假說的形式公開呢?事實上,牛頓採取了「疑問」(query)方式將部分心得附在《光學》本文的後面。

在一般的科學偉人形象以外,作者特別引用多布斯的《雅努斯的兩個面孔:舊化學研究在牛頓思想中扮演的角色》(The Janus Face of Genius: The Role of Alchemy in Newton's Thought),將牛頓比喻為具有雅努斯面孔的科學天才,來說明牛頓的另一面形象。由於雅努斯是羅馬門神,具有兩個面孔,一面在前,另一面則在後,往回顧視,雙面共同的關切是照顧門戶。吾人亦可詮釋,牛頓一面向前找尋說明宇宙系統的數學關係,另一面則回顧舊化學研究中,尋求造物主以化學方式創造宇宙物質的解說。

譯者穿梭於過去與當代之間,介紹三個多世紀前牛頓對Alchemy的研究時,添加了諸如「煉金之秘」與「雙面牛頓」等許多小節標題,有助於中文讀者的閱讀。不過,當他採用19世紀以來實證科學的標準,檢視17世紀後半牛頓對舊化學的研究,將牛頓定位為「煉金術士」,甚至指出「他還是個學術界不容的煉金術士」(原文其實只是"he was an alchemist"而已),我不認為這是作者的原意,且有偏於輝格式歷史詮釋(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之虞。

質言之,牛頓的科學發展和同時代的Alchemy研究脈動息息相關。本書雖有可議之處,但也為讀者提供了了解牛頓另一面形象的許多素材。在科學傳記多半記載獨特的能力與性向,和至今仍為人們緬懷的偉大成就之餘,作者也呈現了虎克與牛頓間的恩怨情結,和虎克死後牛頓掌握倫敦皇家學會的為人處世。吾人或可臆測,早先屈居下風的牛頓,或許是至今未留存虎克畫像的可能原因之一。【本文轉載自2002年5月號】

來自 http://www.sciam.com.tw/book/bo...ocNo=57&CL=12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12 23: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61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