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839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oca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未来科学] 「暗」中摸索的婴儿
「暗」中摸索的婴儿
看不到的玩具并没有消失,婴儿对此是如何了解的?
撰文╱克拉寇夫斯基(Marina Krakovsky)
翻译/黄钰敏

熟悉的程度可能有助于婴儿建立物体恒存的观念。

长久以来,发展心理学家一直对一个奇妙的现象感到困惑:为何婴儿在某些实验中看起来聪明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在其他设计来测量相同知识的测验中,却又一副完全不知所以然的样子?把一个玩具藏在毛毯下,未满七个月左右的婴儿不会伸手去拿,显示他们尚未领悟物体恒在(object permanence),也就是视线外的物体仍继续存在的概念。然而,在一些只要看着物体的实验中,却显示就算只有两个半月大的婴儿,也有这个概念。

这类不一致现象的标准解释是:婴儿可能早在出生后就拥有这种概念,但是在前数个月的时间,他们因为尚未发展出运动技巧,因而无法拿起毛毯。但这个解释可能仍然不够充份,因为就算教会婴儿拉开毛毯,他们后来这么做也不见得是为了找到藏起来的物体。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的心理学家宗像(Yuko Munakata)为此谜题提供了一个新解答:知识随着时间而发展。宗像解释道:「婴儿不是在某天突然『啊!』的领悟,而是是渐进式的了解。」在即将刊登于《心理科学》的论文中,宗像与南卡罗莱纳大学的辛斯基(Jeanne L. Shinskey)提出证据指出,对婴儿「藉由经验逐渐发展出较强的物体表征」,而某些任务则需要较强的心理表征。

研究者在测验24个婴儿时,首先让每个七个月大的婴儿完全熟悉一个简单的陶土玩具,接着测量婴儿有多常伸手拿这个玩具或另一个新玩具。结果如许多先前的研究所预期的一样,婴儿喜欢新玩具胜过熟悉的玩具,接触的时间分别是88%与39%,但此结果只有在玩具位于清楚的视野时,才会呈现出来。当研究者把灯关掉,透过红外线摄影机来观察,他们发现婴儿对新玩具的喜好完全倒反过来。在黑暗中,婴儿伸手到上次看见新玩具的区域的时间只有20%,而伸手拿熟悉的玩具所占的时间比例则是32%。

研究者提出结论,认为熟悉感强化了婴儿对此玩具的心理表征,足以让婴儿去找这个玩具。相反地,婴儿没有去找不熟悉的新玩具,是因为他们与新玩具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够久,以致无法在黑暗中回想起这个玩具。

根据路特格大学心理学家罗伊柯利尔(Carolyn Rovee-Collier)的说法,这只是所得资料的解释之一。婴儿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熟悉的物体,有可能因为那是个不同的游戏。因为新玩具可能是个特殊的例子,而非只是比较不熟悉。因此她也怀疑在黑暗中伸手拿熟悉物体的模式,在不同的熟悉程度下是否也有相同的结果?

麻州大学阿模斯特分校的心理学家基恩(Rachel Keen)提出了另一个可能:婴儿并不害怕黑暗,事实上,婴儿可能觉得黑暗是好玩而且有趣的。她假设:「在新奇的黑暗环境中的熟悉物体,其实也算有点新奇。」证明了中等程度的新奇事物,比完全新奇的、或完全熟悉的事物更吸引人。宗像则表示她正在进行另一个用来测验这个解释的实验。但就算进行测验,也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同基恩所言:「尽管我们总是这么做,但我们很难推断婴儿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本文出自科学人2005年8月号】

来自 http://sa.ylib.com/news/newss...No=727&CL=33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8-09 23:4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61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