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根本的美白,必要時可配合藥物或針灸治療,或採溫和的食療方長期調理改善,但需要耐心和醫生配合。
寒流漸行漸遠,短袖逐一出籠之際,肌膚美白又成為愛美女性的關注焦點。從中醫觀點看,擁有美麗白皙的外表,並不能單靠外在的保養維護,內在的調理更是不可或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明珠指出,中醫理論《黃帝內經》中的「臟象學說」認為要「養於內、美於外」,即膚質是否能夠白淨、膚色是否均勻,都要靠體內臟腑的精氣來美化與維持;一旦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精氣就變得虛弱,反應在臉部膚色自然是黯淡無光,甚至產生斑點進而引發病變。
當體內臟腑的精氣充足時,體內氣血通暢、精力充沛、陰陽協調,膚色自然豐潤美白,斑疣癬疥不會亂長,而且頭髮也光亮照人,眼睛有神采充滿魅力;反之,氣血瘀滯、精力不足、陰陽失調的人,當然膚色枯槁或面黃如蠟,或肌膚浮腫鬆弛,臉上皺折多紋,目光遲滯,就算化妝技術再巧妙高明,也難加以掩飾。
吳明珠表示,在中醫看來,影響膚色最為密切的臟腑主要在於肝、脾。一個人如果容易緊張、情緒不佳、動怒,往往極易傷及肝臟,導致肝氣鬱結,造成肝臟的代謝機能失調,氣血悖逆。有這種情況的人,就會呈現出黃黃的臉色,在中醫的臨床上表現稱為「肝鬱氣滯證」。適合的中藥方劑為加味逍遙散:當歸、白芍、柴胡、茯苓、木香、薄荷、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香附、鬱金。
如果是飲食失調、偏食或易擔憂的人,脾臟容易損傷,而脾臟運作若不順暢,容易導致氣血難以顯現於臉上,而出現黑斑、汗斑等黃褐色斑點,或者是臉色色澤黯沈,中醫臨床上表現稱為「脾虛濕蘊證」。適用的中藥方劑如實脾丸:黨參、白朮、生苡仁、冬瓜皮、木香、茯苓、生地、當歸、雞血藤等;或者是歸脾湯:炙黃耆、潞黨參、炒白朮、朱茯神、炒棗仁、炙遠志、龍眼肉15克、當歸、廣木香、明天麻、砂仁、蟬蛻、炙甘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