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 潘震澤
人體所含的能量,接近百分之八十都儲存在脂肪當中,其餘則存在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然而脂肪只不過佔體重百分之七而已,由此可見脂肪是儲存能量最經濟的有機分子,要是將脂肪的能量都換成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形式,那麼,體重就得增加個幾倍才成。不過,體脂肪雖然重要,卻也是惹現代人嫌棄的東西,尤其是想要減肥的人士。
根據能量不滅定律,進入體內的能量減去身體消耗的能量,如屬正值,體重就會上升,如係負值,體重就會下降,絕無例外。因此,大概曉得自己每日的能量需求,以及平日吃入食物的熱量,對於維持體重或減重是有幫助的。然而,在周遭親朋之間(包括自己),我們也常見到有人似乎怎麼也吃不胖,有人則一不小心,就往橫發展;甚至還有人說,他喝水也會胖。如果這兩種人真如他們所言,沒有刻意忌口或偷食夜宵的話,那麼,不是他們的代謝率、就是他們的脂肪組成有所差別。不過,要決定一個人的代謝率高低(亦即維持一天的活動量所需要的卡洛里數),或是體內含有多少脂肪細胞,都不是容易的事。而這兩樁困難的工作,都是由美國洛克斐勒大學醫院的臨床教授赫許醫生(Jules Hirsch, 1927-)所完成的。
小時胖不是胖?
赫許於一九五四年起,即加入洛大醫院從事脂肪的研究,至今已將近五十年。當年,對於人體到底有多少脂肪細胞、胖子與瘦子的脂肪細胞數有無不同,以及脂肪細胞的生長發育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