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61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more12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总版主
级别: 总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鲜花 x43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中 欧][转贴] 荷兰 当梵谷遇见高更 南法柠檬黄的太阳更炽热



最近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会问:「看过『梵谷高更特展』没?如果还没有,得赶紧把握机会!」有一点「好康道相报」的意味。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总认为每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对美术馆的评价,往往因为主观意识而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这阵子听到同学朋友评论梵谷美术馆主办的这个特展,竟通通一面倒,赞不绝口,让我相当好奇这展览的魅力何在,决定一探究竟!(图/荷兰观光局提供)

如同想像,售票窗口前大排长龙。令我不解的是面对这么多参观民众,为什么只有一人在卖票,而且动作慢吞吞的?后来发现,这就是美术馆控制流量的一个好方法。


荷兰人以优异的logistic闻名全球,这点可在梵谷高更特展获得验证。7国语言、详细清楚的语音导览,7国文字、精致易读的导览小册,120幅画作、从世界各地65个美术馆与私人收藏借展,依照梵谷高更「相遇前,相遇时,相遇后」不同时期创作的动线设计,加上没有团体解说的干扰,每位参观者都可以静静地戴着耳机,细细品味画作。除了画作本身的美,我想正是这些原因吧!让这个全球首次以两位大师级画家相遇故事为主题的特展,格外成功。对我而言,这是一趟相当有意义的艺术教育之旅。

东京、伦敦、阿姆斯特丹三幅向日葵齐聚一堂

特展最吸引人的是三大幅梵谷向日葵(Sunflowers)齐聚一堂──分别来自英国伦敦The National Gallery、日本东京Seiji Togo Memorial Yasuda Kasai Museum of Art、以及阿姆斯特丹Van Gogh Museum自身的馆藏。

去年来此参观时,向日葵出借到美国芝加哥展览,大失所望,于是,这次满心期待、可说完全冲着这些小太阳来。当亲眼目睹这三幅画,我只能如此形容当时的感觉:「完全被震摄住──亮闪闪的油墨,黄澄澄的色调,就像室内普照的阳光;夸大扭曲的花形,充满生命力的笔触,轻而易举地成为聚集目光的焦点。」正如同高更初次看到梵谷的向日葵,竟感动地说不出话来:「That ..that is …the flower.」。从此,向日葵便与梵谷画上等号。



由这三幅并列的向日葵便可了解梵谷是多么认真执着的画家。同一主题,他以不同的画布、技巧重复试验多次,要把看似简单的十五朵向日葵画到完美,真是不简单!

向日葵象征梵谷对高更热情的友谊

梵谷与高更之间的情谊既耐人寻味又让人匪夷所思。为了迎接高更,梵谷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向日葵;也因为高更,梵谷疯狂了,不犹疑地献上了他的右耳和短暂的绘画颠峰期。

西元1886年,梵谷和高更初识于人文荟萃的巴黎。为了追逐南法炽热炫目的阳光、色彩与绘画理想,梵谷在1888年2月只身前往普罗旺斯的阿尔(Arles),5月租下了着名的黄色小屋(Yellow House),自此,便以全心崇拜、忐忑不安的情绪等待高更南下,与之共创艺术的乌托邦──The Studio of the South(南方画室)。

就在高更1888年10月21日抵达阿尔前,梵谷打算以12幅向日葵来装饰黄色小屋,以欢迎高更的到来,不过,却只完成了4幅,而他满意的则仅有两幅──其中一幅便是此特展从伦敦借展的Sunflowers。

特展中的第二幅Sunflowers──从东京借展,则是完全临摹自伦敦借展那幅,只是使用的画布是黄麻布(jute)而非油画布(canvas),此作品完成于1888年12月高更还在阿尔时;特展中的第三幅Sunflowers则是阿姆斯特丹梵谷美术馆的馆藏,完成于1889年1月──高更离开阿尔不久后。当时,高更写信给梵谷,请求梵谷让他拥有那幅挂在黄色小屋迎接他的向日葵,可是梵谷婉拒了,却重新画了这幅刻意调整以符合高更口味的向日葵。

虽然在这三幅向日葵中,15朵花均摆出同样的pose,同样有最亮眼的鲜黄色,我却只爱第一幅,我想那是因为梵谷当时最钟于自我的表现吧!最真最自然。

尽管这两位艺术家,生命只有短暂的交集,却激发出艺术史上灿烂的火花。两人彼此欣赏、共事、最后不欢而散,最主要是因为绘画理念与性格的不同──梵谷追求自然的呈现,生命力与束缚的完全释放,而高更则是坚持运用想像力,重新塑造眼中的世界;梵谷毕生受尽折磨,敦厚真诚,却换来高更的冷嘲热讽,用尽所有热情包围高更,得到的回报却是更多痛苦。

于是,在1888年耶诞节前夕,梵谷割下自己的右耳,结束了两人9个星期的合作。但,这段关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梵谷在戏剧性结束生命前,成就了自己艺术的最高境界;高更则是前往大溪地,禀承梵谷南方画室的精神,成立了Studio of the Tropics,并完成多幅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画作。

特展的最后一幅画便是高更的Sunflowers on an armchair,语音导览中诉说高更在异乡特别思念这法国特有的花朵—向日葵,要求友人寄来种子,并在屋子周遭种满向日葵以解思乡之苦。由于悔恨自己无法达到梵谷的境地,最后寂寥而终。两人悲剧的故事让许多参观者在最后一幅画前红着双眼,鼻酸地走出展览馆。

梵谷美术馆常设展

按照梵谷五个创作时期展出:
1880-1885年,(The Netherlands)荷兰时期,知名的馆藏—食薯者
1885-1886年,(Antwerpen)安特卫普时期
1886-1888年,(Paris)巴黎时期,着名馆藏—日本艺妓
1888-1889年,(Arles)阿尔时期,着名馆藏—阿尔吊桥
1889-1990年,(Saint-Remy)圣雷米时期,着名馆藏—鸢尾花,麦田群鸦

梵谷名画近来在台湾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梵谷画册也是随处可得,然而,若非亲眼见到,不能体会梵谷作画时急促躁郁的笔触,不能体会梵谷极欲展现的生命力与跳跃鲜活的色彩,正如同余光中所说:高更读梵谷之画而腹内蠢蠢欲动,鲁兰观梵谷之画而气蟠胸臆,熟视梵谷之画者莫不有此经验。你呢?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03-15 13:1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630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