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87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数位命理街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无我”

图 1.




您提出的“楞伽经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无我”
是佛教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的核心纲领,尤其在《楞伽经》中,这四组概念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
一套完整的从迷到悟的修行体系。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这四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五法 (Five Dharmas)
“五法”是将一切诸法(所有现象和概念)归纳为五个范畴,用以说明迷与悟的差别。
1. 相 (Nimitta - Appearance/Characteristic)
  · 指一切事物所呈现的形相、样貌、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声音等我们能感知到的所有现象。
2. 名 (Nāma - Name/Concept)
  · 指我们赋予各种“相”的名称、概念、标签。例如看到一个圆形的红色物体,我们称之为“苹果”。
3. 分别 (Vikalpa - Discrimination/Conceptualization)
  · 指我们的心识对“名”和“相”进行分别、计较、思考、判断的认识活动。这是产生爱憎、好恶、是非等一切烦恼的根源。
4. 正智 (Samyag-jñāna - Correct Knowledge)
  · 指脱离了“分别”的虚妄,如实了知诸法真相的无漏智慧。也就是契合“真如”的智慧。
5. 如如 (Tathatā - Suchness/Thusness)
  · 也称“真如”,指诸法真实不虚、常住不变的本性。它是超越一切名相分别的绝对真理。
小结: 前三位(名、相、分别)是凡夫迷妄的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后二位(正智、如如)是圣者觉悟的境界。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分别”为“正智”,证入“如如”。
二、三自性 (Three Natures)
“三自性”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一切法的存在状态,是唯识学的核心教义之一。
1.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āva
- Imagined Nature)
  · 指普遍地、虚妄地计度执着。我们的心识将“名”和“相”执为实有,认为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和“法”存在。这是一种根本的错觉,如误认绳子为蛇。
2.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āva - Dependent Nature)
  · 指一切现象都是依因托缘(即各种条件)而生起的,本身没有独立的自性。就像梦境,虽无实体,但依心而现。这是诸法的“假有”状态。
3. 圆成实性 (Pariniṣpanna-svabhāva - Perfected Nature)
  · 指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所证悟到的诸法真实性,也就是“真如”。这是诸法的“实性”。
小结: 修行就是要认识到“遍计所执”是空的(情有),认清“依他起”是幻有的(假有),从而证得“圆成实”的真实性(实有)。
三、八识
(Eight Consciousnesses)
“八识”是唯识学对心识结构的细致划分,说明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并产生执着。
1.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 功能:了别,直接感知外境(色、声、香、味、触),但无分别判断功能。
2. 第六识:意识 (Manas-vijñāna)
  · 功能:具有强烈的分别、思维、推理、记忆等功能,是产生“分别”和“遍计所执”的主要力量。
3. 第七识:末那识 (Manas)
  · 功能:恒审思量。它的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执着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产生与生俱来的“我执”(自我中心感),是烦恼的根本来源。
4. 第八识:阿赖耶识 (Ālayavijñāna)
  · 功能:藏,又称“藏识”。它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储存着过去所有的行为(业)和经验(种子),并能在因缘成熟时现行,变现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和身体。它是轮回的主体。
小结: 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将有污染的八识转化为清净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四、二无我 (Two Non-Self)
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根本见地,也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1. 人无我 (Pudgala-nairātmya - Non-Self of the Person)
  · 指所谓的“我”(个体、灵魂、自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暂时和合而成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独立自主的主宰者。破除了对“我”的执着。
2. 法无我 (Dharma-nairātmya - Non-Self of Phenomena)
  · 指一切“法”(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和概念)也是依因缘而生,其本性是空,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破除了对“法”的执着。
小结: 证得“二无我”,就彻底断除了烦恼和轮回的根源,达到涅槃解脱。
总体关系与《楞伽经》的要旨
在《楞伽经》中,这四组概念并非孤立而是环环相扣,
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1. 问题的根源:凡夫的心识结构(八识)运作时,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第六识对五法中的“名”和“相”进行虚妄分别,从而产生了遍计所执性,
坚固地执着“人我”和“法我”。
2. 世界的本质:我们所执着的世界,其实是依他起性,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遇缘现行而变现出的景象(五法中的“相”)。
3. 修行的路径:通过修行,用正智取代虚妄分别,破除遍计所执,看清依他起的如幻本性。
4. 最终的果证:从而证入圆成实性(即如如),彻底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实现转识成智,究竟解脱。
《楞伽经》将唯识的“三自性”、“八识”与如来藏的“真如”、“二无我”完美融合,指出众生虽然现为妄识所缠,但其本性清净(如来藏),通过正确的修行,转妄识为正智,就能显发自身本具的圆满佛性。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
理解这个深邃而美妙的佛法纲要。


《楞伽经》(Laṅkāvatāra Sūtra)是大乘佛教中一部极其重要和深奥的经典,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多个宗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融合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学说,提出了「三界唯心」、「唯心所现」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义理。
以下简要说明《楞伽经》对各宗的影响:
1. 对唯识宗(Yogācāra)的影响
唯识宗以「万法唯识」为核心教义,而《楞伽经》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经典依据。
· 「唯心所现」的明确宣说:经中多次强调「三界唯心」、「自心所现」,这为唯识宗的「唯识无境」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 建立八识体系:唯识宗的核心「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体系,在《楞伽经》中已有详细的讨论和铺垫,特别是对第八「阿赖耶识」(藏识)的染净、功能有深入剖析。
· 阐释三自性:唯识宗的根本教义「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在《楞伽经》中也有系统的阐述。
· 结集因缘:相传唯识宗的实际创立者无着菩萨,正是受弥勒菩萨指引,于中印度阿瑜陀国入定,上升至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授《瑜伽师地论》,而《楞伽经》被视为与此相关的重要经典。
因此,《楞伽经》可以说是唯识宗成立的重要思想源头和理论基处基石之一。
2. 对禅宗
(Chan/Zen School)的影响
《楞伽经》在早期禅宗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禅门的宗经」。
印心的依据:相传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授给二祖慧可,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并嘱咐「藉教悟宗」,以《楞伽经》的教义来印证修行者所悟境界的真伪。从二祖到四祖道信,都以《楞伽经》为核心经典来传授和印心。
· 强调「自觉圣智」:经中大力提倡「自觉圣智」,即不依赖语言文字、由内在自我证悟的智慧。这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完全契合。
· 如来藏思想的引入:经中将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结合,指出众生皆有清净如来藏,但为客尘烦恼所染。这为禅宗的「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提供了理论基础。
尽管后来六祖慧能之后,《金刚经》的地位逐渐提升,甚至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但《楞伽经》对禅宗思想初期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对如来藏思想系的影响
《楞伽经》是如来藏系经典中理论性最强、体系最为严密的一部。
· 融合唯识与如来藏:它巧妙地将唯识的「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结合起来。它提出「如来藏藏识」的概念,解释了清净本性如何与杂染烦恼共存,以及如何转识成智、由染还净的过程。
· 避免常见与断见:经中明确指出,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神我」,它虽是众生成佛的依据,但其本性是「空、无相、无愿」,从而避免了落入「常见」(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的谬误。
因此,它成为研究如来藏思想从早期纯粹的「心性本净」论走向与唯识学派精密理论相结合的关键经典。
4. 对其他宗派的影响
· 华严宗:华严宗讲「一真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思想与《楞伽经》的「唯心所现」和如来藏思想有相通之处。
· 天台宗: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性具善恶」等观心法门,在哲学基础上也与「万法唯识」的观念有共鸣。
总结
《楞伽经》
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承先启后的桥梁:它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早期的如来藏思想和成熟的唯识学体系,也连接了印度佛教与中国禅宗。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既提供了深奥的哲学理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又强调了离言绝虑的内证实践(自觉圣智),因此能同时被重理论的唯识宗和重实践的禅宗所尊奉。
3. 汉传佛教的基石:它深刻地参与塑造了汉传佛教的哲学面貌和修行路径,其影响渗透在多个宗派的思想之中,是理解大乘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思想演变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
总之,《楞伽经》以其义理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大乘佛教发展史上的一部「法典」级经典,对后世各宗派的兴起和理论建设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自觉圣智」是一个极其深刻和重要的佛教概念,尤其与唯识学(Yogācāra)和了义佛法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一种透过自身圆满觉悟而获得的、
超凡的、无分别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个概念。
核心意义
「自觉圣智」
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自觉:指不依赖外在教导或他人,透过自身的修行和实践而内在的、彻底的觉悟。它超越了单纯的理性理解和知识积累,是一种亲证亲历的、如实的体验。这与「自觉」一词的现代汉语意义(自我觉察)有相通但更深层,它特指证悟佛法真理。
2. 圣:意为神圣的、超凡的、清净无染的。 这显示此种智慧和觉悟并非世间的普通聪明才智,而是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和颠倒梦想的纯粹状态。
3. 智:即智慧(梵文 jñāna),特指能彻底断除无明、洞见万物真实本质(诸法实相)的根本智慧,而非一般的知识或聪明。
因此,「自觉圣智」的整体意义是:透过自身修行而证得的、超凡的、能彻见真理的无上智慧。它是佛果的体现,是修行者最终成就的目标。
经典出处与背景
这个概念最为人所知的出处是佛教重要经典 《楞伽经》 (Laṅkāvatāra Sūtra)。
在《楞伽经》中,「自觉圣智」是核心教义之一。经中区分了两种知识或认知:
· 分别识:也就是我们凡夫日常的、有分别的、概念性的认知。 这种认知依赖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能取与所取),它是对现象世界的标签化与概念化,而非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认知。这种认知是产生我执、法执和一切烦恼的根源。
· 自觉圣智:这是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无分别的、现量的(直接体验的)智慧。 它不透过概念和符号的中介,直接如其本然地洞见万法性空、唯识所现的真理。
《楞伽经》强调,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即将我们的「分别识」转化为「自觉圣智」。
与「四智」的关系
在唯识学中,佛果所成就的智慧可以细分为四种智慧,而「自觉圣智」可视为这四智的总称或本质。
1. 大圆镜智:由第八阿赖耶识转化而来。 如明镜,能圆满映照一切万法,无分别,无执着。
2. 平等性智:由第七末那识转化而来。 消除了人我执与法我执,彻见一切众生与万法平等无二。
3. 妙观察智:由第六意识转化而来。 能善巧观察诸法的差别相,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4. 成所作智:由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化而来。 能于一切世界成就利乐有情的事业。
这「四智」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自觉圣智」的阐述,它们共同构成了佛陀圆满的觉悟境界。
通俗理解
您可以这样想像:
· 普通人的心:像一台不断进行标签、分类、判断、联想(「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电脑。 这就是「分别识」在运作。
· 自觉圣智的状态:像是将这台电脑的「判断」和「标签」功能完全关闭,只留下纯粹、明亮、清晰的「觉知」本身。 这个觉知只是如实地映现当下的一切,不加任何评断和扭曲。 在这种状态中,能所双亡(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对立消失),直接与宇宙的真实融为一体。
总结
自觉圣智是佛教,特别是唯识宗和《楞伽经》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代表:
· 本质:佛陀所证得的无上圆满智慧。
· 特征:无分别、离能所、绝对、超越言语概念。
· 来源:透过内在的修行(如止观、禅定),转化「识」得以显现。
· 地位: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解脱和涅槃的同义词。
这个概念非常深奥,需要结合实际的禅修体验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 希望以上的解​​释能帮助您初步理解「自觉圣智」的深刻意义。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5-08-31 23:31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8-30 15:23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佛学大辞典/如如(术语)
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
故云如,
彼此之诸法皆如,
故云如如,
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
智度论一曰: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故无。
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
第一义故有。」
大乘义章三曰:
「言如如者是前正智
所契之理,
诸法体同,故名为如。
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
随法辨如,如义非一,
彼此皆如,
故曰如如。如非虚妄,
故复经中亦名真如。」
玄应音义二十三曰:
「如如历法非一,
故曰如如。」
无量寿经下曰: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
同净愿疏曰:
「空同故曰如,
解知一切万法皆如,
名解如如。」
佛性论二曰:
「如者有二义:
一如如智,二如如境。
并不倒故名如如。」
【五法】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
把一切有为无为,
有漏无漏诸法,
归纳为五法,即
一、相,
即森罗万象的事物,
其形相各各不同;
二、名,即依彼种种相,
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
三、分别,
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
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
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
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
离虚妄分别,
观名相互为其客,
离常离断,如理而知;
五、如如,
由正智所证的境界,
心境皆寂,
一如真如的体性。
此中前二是所变境,
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
三者皆属有漏法,
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
属于无漏法,
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可能是文字的图像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8-30 15:26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佛性论二曰:
「如者有二义:
一如如智,二如如境。
二如(名数)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
二、不变真如,随缘而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
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之权教知不变真如而不知随缘真如,大乘之实教,二种皆知之。起信论一部,正明此义。起信论义记上曰:
「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曾乖于业果。故使不变于性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金刚錍论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又】一、离言真如,真如之本体,唯为观智之境,离一切言说之相者。
二、依言真如,真如之相状可依言说而分别者。见起信论。
【又】一、空真如,真如之自体,真空虚明,离一切之妄染者。犹如虚空之空。
二、不空真如,真如之自体具有一切之性功德者,犹如虚空含有一切万象。见起信论,
【又】一、在缠真如,凡夫之真如实性隐没,而为无量之烦恼所缠缚者,谓之如来藏。
二、出缠真如,佛菩萨之真如实性显现,而出烦恼之缠缚者,谓之法身。胜鬘经曰:「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同宝窟下本曰:「如来藏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理趣分述赞下曰:「如来藏者,即是真如在缠之名,出缠之时,名法身故。」【又】一、有垢真如,自性真如之体,虽覆于烦恼,而原来清净,譬如泥中之莲华,不污于泥,名为自性真如,亦名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是也。
二、无垢真如,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于惑譬,如望月之清净圆满,名曰清净真如,又名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是也。真谛译之摄论五曰:
「论曰:真实性亦有二种:
一、自性清净。释曰:谓有垢真如。
论曰:二、清净成就。释曰:谓无垢真如。」
【又】一、安立真如,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之诸法者,即随缘真如是也。
二、非安立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寂灭无为而离诸相者,即不变真如也。见华严大疏钞六。
1天
回覆
已编辑
李胜当
「染净同源」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中国佛教宗派
(如天台宗、华严宗)中常被探讨。这个理念涉及对烦恼与觉悟、污染与清净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是:染污(烦恼、无明)与清净(觉悟、佛性)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同源于一心(或法性)。 以下从几个层面展开说明:
一、基本意义
1. 「染」与「净」的定义
· 染:指烦恼、无明、业障等导致众生轮回生死的力量,
即杂染法。
· 净:指解脱、菩提、
涅槃等清净功德,即清净法。
传统观念中,染与净看似对立,但大乘佛教
(尤其如来藏思想、唯识学)
认为二者本质同源。
2. 「同源」之意
「源」指众心的根本(如「一心」「真如」「法性」)。 染净现象虽表现相反,但皆依同一心体而起,并非两个独立的实体。
· 例如《大乘起信论》提出「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净)和心生灭门(染),二者统一于「一心」。
二、经典依据与理论背景
1. 《大乘起信论》
· 主张“一心二门”,认为众生心同时含摄清净与杂染,清净的真如与染污的无明皆依同一心而存在,且透过觉悟可转化染为净。
· 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2. 天台宗「性具」思想
· 智类大师提出“性具善恶”,认为佛性本身兼具善与恶(染与净)的潜能,但佛已断修恶而具性恶(佛能通达恶法而不被染污)。
· 强调染净皆具于法性,修行不是剔除染法,而是转化认知。
3. 华严宗「圆融」观
· 法藏贤首大师以「理事无碍」解释染净关系: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染净同依真如,故本质不二。
· 如《华严经》云: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4. 禅宗视角
· 惠能《坛经》:「烦恼即菩提」-迷时染为烦恼,悟时净为菩提,二者皆源自自性。
· 强调顿悟见性,
超越染净二元对立。
三、哲学意义
1. 破除二元对立
「染净同源」打破凡圣、迷悟的绝对界限,显示众生本具佛性,烦恼的本质即是觉悟的契机。
2. 修行实践的内涵
· 修行非从外剔除染污,
而是向内觉悟心体:转识成智、
转染成净。
· 如《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3. 对「本源」的强调
染净皆依心体而现,故心性是解脱的关键。 迷时心随染缘,悟时心显净用,但心体本身超越染净。
四、常见误解与辨析
· 迷思1:认为「染净同源」
等于混淆善恶、否定修行。
→ 实则强调转化而非放任,需透过修持显净抑染
(如天台宗「止观」调伏烦恼)。
· 迷思2:将「同源」误解为佛性本身污染。
→ 佛性本净(如《涅槃经》),但能随缘显现染净现象,犹如明镜映物,镜体不受污染。
五、结语
「染净同源」是大乘佛教心性论的精髓之一,它统一了烦恼与觉悟、世间与出世间,为众生提供了即烦恼成菩提的实践路径。 这思想不仅深化了对心性的理解,也体现了佛教圆融无碍的智慧,
对佛教的修行观
(如「不离世间觉」)影响深远。
若有进一步探讨的具体方向
(如某一宗派的观点或经典文本),
可继续延伸。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8-30 15:2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45618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