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佛性论二曰: 「如者有二义: 一如如智,二如如境。 二如(名数)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 二、不变真如,随缘而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 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之权教知不变真如而不知随缘真如,大乘之实教,二种皆知之。起信论一部,正明此义。起信论义记上曰: 「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曾乖于业果。故使不变于性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金刚錍论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又】一、离言真如,真如之本体,唯为观智之境,离一切言说之相者。 二、依言真如,真如之相状可依言说而分别者。见起信论。 【又】一、空真如,真如之自体,真空虚明,离一切之妄染者。犹如虚空之空。 二、不空真如,真如之自体具有一切之性功德者,犹如虚空含有一切万象。见起信论, 【又】一、在缠真如,凡夫之真如实性隐没,而为无量之烦恼所缠缚者,谓之如来藏。 二、出缠真如,佛菩萨之真如实性显现,而出烦恼之缠缚者,谓之法身。胜鬘经曰:「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同宝窟下本曰:「如来藏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理趣分述赞下曰:「如来藏者,即是真如在缠之名,出缠之时,名法身故。」【又】一、有垢真如,自性真如之体,虽覆于烦恼,而原来清净,譬如泥中之莲华,不污于泥,名为自性真如,亦名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是也。 二、无垢真如,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于惑譬,如望月之清净圆满,名曰清净真如,又名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是也。真谛译之摄论五曰: 「论曰:真实性亦有二种: 一、自性清净。释曰:谓有垢真如。 论曰:二、清净成就。释曰:谓无垢真如。」 【又】一、安立真如,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之诸法者,即随缘真如是也。 二、非安立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寂灭无为而离诸相者,即不变真如也。见华严大疏钞六。 1天 回覆 已编辑 李胜当 「染净同源」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中国佛教宗派 (如天台宗、华严宗)中常被探讨。这个理念涉及对烦恼与觉悟、污染与清净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是:染污(烦恼、无明)与清净(觉悟、佛性)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同源于一心(或法性)。 以下从几个层面展开说明: 一、基本意义 1. 「染」与「净」的定义 · 染:指烦恼、无明、业障等导致众生轮回生死的力量, 即杂染法。 · 净:指解脱、菩提、 涅槃等清净功德,即清净法。 传统观念中,染与净看似对立,但大乘佛教 (尤其如来藏思想、唯识学) 认为二者本质同源。 2. 「同源」之意 「源」指众心的根本(如「一心」「真如」「法性」)。 染净现象虽表现相反,但皆依同一心体而起,并非两个独立的实体。 · 例如《大乘起信论》提出「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净)和心生灭门(染),二者统一于「一心」。 二、经典依据与理论背景 1. 《大乘起信论》 · 主张“一心二门”,认为众生心同时含摄清净与杂染,清净的真如与染污的无明皆依同一心而存在,且透过觉悟可转化染为净。 · 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2. 天台宗「性具」思想 · 智类大师提出“性具善恶”,认为佛性本身兼具善与恶(染与净)的潜能,但佛已断修恶而具性恶(佛能通达恶法而不被染污)。 · 强调染净皆具于法性,修行不是剔除染法,而是转化认知。 3. 华严宗「圆融」观 · 法藏贤首大师以「理事无碍」解释染净关系: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染净同依真如,故本质不二。 · 如《华严经》云: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4. 禅宗视角 · 惠能《坛经》:「烦恼即菩提」-迷时染为烦恼,悟时净为菩提,二者皆源自自性。 · 强调顿悟见性, 超越染净二元对立。 三、哲学意义 1. 破除二元对立 「染净同源」打破凡圣、迷悟的绝对界限,显示众生本具佛性,烦恼的本质即是觉悟的契机。 2. 修行实践的内涵 · 修行非从外剔除染污, 而是向内觉悟心体:转识成智、 转染成净。 · 如《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3. 对「本源」的强调 染净皆依心体而现,故心性是解脱的关键。 迷时心随染缘,悟时心显净用,但心体本身超越染净。 四、常见误解与辨析 · 迷思1:认为「染净同源」 等于混淆善恶、否定修行。 → 实则强调转化而非放任,需透过修持显净抑染 (如天台宗「止观」调伏烦恼)。 · 迷思2:将「同源」误解为佛性本身污染。 → 佛性本净(如《涅槃经》),但能随缘显现染净现象,犹如明镜映物,镜体不受污染。 五、结语 「染净同源」是大乘佛教心性论的精髓之一,它统一了烦恼与觉悟、世间与出世间,为众生提供了即烦恼成菩提的实践路径。 这思想不仅深化了对心性的理解,也体现了佛教圆融无碍的智慧, 对佛教的修行观 (如「不离世间觉」)影响深远。 若有进一步探讨的具体方向 (如某一宗派的观点或经典文本), 可继续延伸。
|